首页 百科知识 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

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程为了把封建的道德标准说成是人的本性,同时又要对于人在实际上何以有不符合这些道德标准的行为作出理论的说明,提出人性二元论的说法。程颐认为,这是气的影响,气有清浊之分,于是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善有恶。二程注重修养,认为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修养之道。程颢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二程为了把封建的道德标准说成是人的本性,同时又要对于人在实际上何以有不符合这些道德标准的行为作出理论的说明,提出人性二元论的说法。他们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谓性”的性,一是“生之谓性”的性。“天命之谓性”的性,是在人未生以前就已存在的性,程颢又称之为“人生而静以上”之性,程颐又称之为“极本穷源源之性”。这性是最根本的,也就是作为宇宙根源的理在人心中的体现。这性是绝对的善。“生之谓性”的性,程颢又称之为“气禀”之性,程颐又称之为“才”,这性是有善有恶的,是从“气”来的。

程颐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遗书》二十二上),认为“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理”,也就是“五常”。他说:“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遗书》二十五)所谓性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这实际上认为“五常”是一切人固有的先天的本性,是人内在的固有的东西。

人性既然包含“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为何人又有很多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呢?程颐认为,这是气的影响,气有清浊之分,于是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善有恶。程颢说:“有自幼而善,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遗书》一)程颐说:“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遗书》十八)这就是说,人们“恶”的行为是从先天禀受的气质中带来的。

二程根据他们的人性论,提出“存天理,去人欲”。他们宣称,应该克服“人欲”,保持以“天理”为内容的本性。程颐说:“不是天理,便是私欲”,又说,“无人欲即皆天理”(《遗书》十五),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势不两立的。

二程注重修养,认为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修养之道。程颢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他所谓“仁”就是“万物一体”的体验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觉得自己和万物合而为一,觉得对万物无有不爱。程颢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遗书》二)“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遗书》四)他强调要以天地为大我,要泛爱万物,认为这是“至仁”的境界。

程颐还强调“敬”,他说:“涵养须用敬。”(《遗书》十八)他反对道家和佛教摒去思虑的说法,主张以“敬”为基本的修养工夫。他说:“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唯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遗书》十五)这是说,人常常有很多思念,无思无虑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是经常集中注意力,时时警惕自己,克服一切不符合道德原则的思想,这就是所谓“敬”。程颐又解释“敬”说:“主一之谓敬。”又解释所谓“一”说:“无适之谓一。”(同上)“敬”就是集中注意力,严格遵守道德的规定,排除一切不符合道德观念的私欲的干扰。二程所谓“敬”,具有宗教徒“虔事上帝”的精神状态,本质上是一种严肃主义的修养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