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道德选择简述

(一)道德选择简述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道德选择简述从古至今在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中,道德选择既是每个人类个体不断面临的亘古主题,也是一个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更是思想家们争相探讨的伦理学和哲学问题。后世的思想家们也多提倡义利并重的观点,但占主流的观点是重义轻利,这一文化积淀至今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观。因为求善恶的道德选择是主体根据社会规范,在善恶冲突之间自愿作出的抉择。

(一)道德选择简述

从古至今在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中,道德选择既是每个人类个体不断面临的亘古主题,也是一个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更是思想家们争相探讨的伦理学和哲学问题。因此,追溯道德选择概念的历史演进和古今道德文化的差异,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选择的理论根源,对于大学生深度思考道德选择的概念、特征及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道德选择的理论渊源

在中国哲学中,道德选择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问题开始,关于人性善恶的诸多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战国时期世硕提出的人性有善有恶,告子提出的人性无恶无善,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到汉代董仲舒提出性兼善恶论,以及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提出的“性即理”学说。尽管这些思想观点有不同之处,但总体提倡趋善祛恶的人性特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祛恶扬善的道德选择向度。除了有关人性善恶的辩论外,在道德选择的基本内容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义利之辩和理欲之辩。关于义利之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君子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为上策;孟子提出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主张只有仁义在先才能受实利;荀子提出了“先义后利”,主张道德选择的首要方法是以义取利;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义利统一,既不摈弃义也不排斥利。后世的思想家们也多提倡义利并重的观点,但占主流的观点是重义轻利,这一文化积淀至今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观。关于理欲之辩最有代表性的是宋明理学开始的,之前的思想家大多只强调以道节欲,主张清心寡欲。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提出后,这种理与欲完全对立、互不相容的理欲观,迅速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并成为主流道德价值观的象征。从而使人的合理欲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压,使原来的限欲变成了禁欲,几乎到了灭绝人性的境地。尤其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禁欲观的提出,牺牲了无数女性享受幸福的权利,甚至为了所谓的“贞节”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这种理欲观无视人的权利,而一味要求人们无条件地遵守道德义务,完全违背了人性的合理诉求。从明末清初开始,有识之士不断地批判封建社会中违背人性的道德观。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封建的纲常伦理的批评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从而引起了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第一次大变革。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完成了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理性改造。逐渐建立起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为人们进行道德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道德选择的内涵

当前,对于道德选择的含义,国内理论界有多种解释,但总的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认为道德选择是个体对道德的行为选择。笔者在比较诸种解释后,认为罗国杰先生的解释较为全面,先生认为:“道德选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选择,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抉择。道德选择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人为达到某一道德目标,而主动作出的取舍。道德选择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它把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形式呈现给自己或别人。”[1]根据罗国杰先生的这个解释,道德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道德选择是个体意思表示完全自愿且自觉基础上的自由选择,而不是意志被奴役下的被迫选择。因为被强迫状态下个体没有选择项,只有在外力下被迫遵从。二是道德选择是不同价值准则之间的选择,也就是个体在善与恶之间、对与错之间、是与非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取舍。三是道德选择是与个体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选择,是根据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准则作出的选择,集中表现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选择善还是恶取决于个体的道德境界和善恶追求的向度,表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只有求善求真求美的选择,才是一种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选择,那些不符合社会所提倡的伦理规范的道德选择必然是向恶的,不利于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3.道德选择的特征

从以上论述可知,道德选择是个体自觉自愿取舍的过程,是个人德性净化和社会关系协调的需要,也是个体自我修养的体现。因此这种选择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的选择,因为主体对物质产品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通过获取、占有和享用实物的途径来满足物质欲望的,是一种付出必然占有的因果关系,是一种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关系。而道德选择是付出与回报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有可能是负相关关系。有时候求善避恶的道德选择就是个体轻物质利益的,是通过节制、限欲、奉献、甚至牺牲的方式实现的,这种付出是以个体获得的精神满足为报酬的。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会提倡求善避恶的道德选择,因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一是以集体利益为重,兼顾个人利益。由于人的社会性决定了道德选择总是有所牺牲的,合乎道德的选择总是或多或少地依据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而行动的。当然,现代化的文明社会,应该是倡导道德选择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不能单纯强调道德选择的集体利益,否则就会失去社会的公平正义。二是以社会关系和谐为存在基础。任何一种道德选择是利益间的选择,是在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中产生并实现的,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道德选择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求善避恶的选择有利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三是以主体的自我修养为终极目标。因为求善恶的道德选择是主体根据社会规范,在善恶冲突之间自愿作出的抉择。个体的道德境界越高,求善避恶的道德选择的难度越小,甚至于这种自觉自愿的选择成为个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选择。因此提倡个体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德理想境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解决道德选择问题的基本前提。这种选择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