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管理理念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和谐管理理念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管理理念对学校管理的启示“和谐”反映了社会普遍的运行机理和管理应追求的状态。和谐管理是以促进人和谐发展从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管理。对组织来说,和谐管理就是促进组织朝既定目标和谐地运行,实现最小的投入、最多的产出。和谐管理理念环环相扣,要求整合不同序列的目标,力求目标体系和谐。人员和谐要求缩短管理者与师生员工的心理距离,促进心理相容。

和谐管理理念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和谐”反映了社会普遍的运行机理和管理应追求的状态。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某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引起另一事物的变化,世界就是通过这种挑战与回应的相互作用的方式推进世界螺旋上升地演进提高。自然界的生物链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在生物链环中如果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前后两端甚至导致生态失衡。而管理就是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整合,在动态平衡中寻找和谐。

和谐管理理念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和谐管理是一种因素管理

近代自然科学的“系统论”强调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整体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可能大于也有可能小于部分之和,要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关键在于要素的整合,即“和谐”;“协同学”同样强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和谐问题,要素之间相互激励、减少内耗,实现组织目标。和谐理念关注要素的协调问题充分考虑组织各要素(如教师、学生、时空、财物)的整合与优化重组,追求人与人的融合及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和谐运行中共享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

2.和谐管理体现人性管理

和谐理念把对人的研究放在很特殊的位置,要求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营造“人和”气氛,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主观积极性、最优化达成组织目标和满足人的需要。人性化管理必须确立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以人为中心,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与献身精神。人性化管理要求处理好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为管理的主体,都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同时作为管理的客体,都要接受上级管理的指导与监督。因此人性化管理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体合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自主管理,使之成为活动的主人。

3.和谐管理突出柔性管理

管理应实现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促使管理者注意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在传统的刚性管理中,主要运用权威、指令、法规对员工进行控制与惩罚。以法定职务角色去进行管理,对客体缺少信任和感情交往,而使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渗透了和谐思想的柔性管理,要求对员工采用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运用品格、能力、情感等因素进行平等交往和感情沟通。让被管理者出自内心地信赖与认可,和谐原理还要求充分考虑其政治经济需要,重视他们的参与,为员工素质发展铺平道路。它注重对其价值观的引导,满足其心理精神需求,采用协调沟通的方式,让被管理者出自内心接纳,形成团体和谐状态。

4.和谐管理注重管理中的非理性成分

20世纪80年代初,彼得斯分析了过去管理过分拘泥于理性主义的缺陷,指出那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管理应当以人为核心,开发一种带感情色彩的管理。规范、程序、量化的理性管理过于依赖于制度,而非理性管理则更重于感情投资,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兴趣、情感等,真正做到让其发挥主动性。要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线性非线性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就要求管理者应深入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权宜应变”地作出决策,注重个体差异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式。还要求关注诸如人的兴趣、情感、倾向等非理性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和谐管理是以促进人和谐发展从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管理。对组织来说,和谐管理就是促进组织朝既定目标和谐地运行,实现最小的投入、最多的产出。人的和谐发展就是在个人的自觉组织下其内在规定和外在关系上的和谐发展。学校管理应当从目标、组织、人员、形象、环境、质量等几方面入手追求和谐,实现管理的最优化。

1.学校目标要和谐。目标既可以按时间分为长期、中期、近期目标,也可以按类别分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目标等。我们可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和谐,促使这些目标合理衔接,相互支撑:一是学校依据教育总目的,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工作目标,并形成目标系统;二是依据工作目标制定实施计划的相应制度;三是在执行中及时调整执行情况与目标的偏差,以期沿预定目标发展;四是按照目标标准来衡量评价活动成果,确定工作成绩。学校管理目标向哪个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管理思想支配,譬如在处理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关系时,和谐的管理观认为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并不相悖,并且只有教师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整体推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是学校长久生存的必由之路。和谐管理理念环环相扣,要求整合不同序列的目标,力求目标体系和谐。

2.学校组织要和谐。合理的内部结构设置是学校和谐运行的保障,学校机构设置要体现精简与效能的原则,各职能部门相互联结相互支持,避免机构重叠而导致的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健康的学校组织应充分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分享,特别要体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学校信息渠道畅通就要让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得以采纳,让员工参与学校管理,营造共同管理的和谐气氛。组织运行的和谐就要有人性化的制度体系。制度执行时要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巧妙灵活地调整措施,让教师因为学校人性文化的关怀而受到激励而不是束缚,培养他们对事业的感情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学校人员要和谐。和谐原则就是要创造出宽松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领导既要率先示范,又要以形成合力、富有效率为目标,构建富有凝聚力的和谐班子。领导成员要更加注重个人的非权力影响,以谦和的品德、宽容的气度影响其他成员,用真诚实情打动别人。和谐理念要求凝聚不同岗位上的成员结合成一个整体,把师生员工看成是一切活动和关系的主体和动力,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热情,对员工以诚相待,公平合理地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人员和谐要求缩短管理者与师生员工的心理距离,促进心理相容。实践证实,当领导与师生心理处于“近距离”状态时,领导影响力就大,师生的合作心理就能促进工作积极性提高。因此,管理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增进师生对自己的信任度,加强交往与了解、融洽干群关系,在和谐共事的氛围中开拓进取。

4.学校形象要和谐。学校CI系统(学校整体形象识别系统)作为一种统一标志,能够很好地将组织的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和视角感染、传播给相关公众,赢得公众的认同与支持,赢得学校的高知名度与高美誉度,从而提升其公关形象。学校形象和谐必须做到表里如一,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让学校内部形象要素得到整合,在硬件上搞好环境布局,塑造具有特色的物化环境;在软件上从精神训练入手,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标志具有核心价值观的校训,抓好文明风尚和言行举止,让文化这只“无形的手”渗透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控制学校的上风和主流。这种在和谐管理理念支配下的统一标志形象系统有助于公众识别和形成持久印象,为学校后续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5.学校环境要和谐。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一个组织必须依靠社会系统才能取得合法性和支持。同样,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界限是难以精确划分,他们之间的影响随时存在,一旦他们的界线失去渗透性,这个系统就会处于封闭状态而失去活力。学校运营发展离不开社区公众的支持,社区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刻的,消极负面的环境会削弱学校的育人功能,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和育人效果带来很大的损伤。社区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社区是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可以拓展锻炼自己的空间。学校环境的和谐机制在帮助社区了解学校的同时,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融合,有利于营造“人和”的周边环境,这种学校与环境的和谐状态为学校发展制造了必要的条件。

6.学校质量要和谐。学校主要工作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和谐的人。正如苏富忠教授所说:“在今天的科学眼界内,最佳的个性教育就是和谐教育。”和谐个性是个人自觉和谐地组织自己的各种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而形成的能进行和谐生活的相对最佳个性。和谐的育人目标就是要求德智体及个性心理诸方面和谐进步,要求优势特长充分发展。因此学校应有“全体受教育者素质全面发展”的和谐育人结构,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人格得到尊重、身心得到发展。首先,贯彻人格全面发展与知能结构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既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似的人格内容的一般规范,又要求学生以特有优势主体资源条件为核心,使知能结构得到建构与优化,二者结合实现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发展,以追求和谐理念下学校的育人目标。其次,要弘扬人的主体性或确立人的主体性,人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活动首先如何创造良好环境发挥人的主体性,学校管理活动必须以人为中心,围绕人依靠人做好质量工作。第三,应建树“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全体师生员工都要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的管理。质量管理应突出过程性、监控性,让科学性人文性充分融合,培育和谐意义的人。

管理思想支配着学校管理活动的方向,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目标与标准。和谐管理理念体现了古今贯通、中西结合的思想,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在和谐管理理念的指引下,管理者就会依此制定学校发展的目标,以和谐的方式和措施引导学校管理向前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