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行知乡村学校管理的启示

陶行知乡村学校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乡村学校管理中,陶行知以民主平等精神待人,以科学创新精神做事,“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使乡村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梳理陶行知的乡村学校管理思想,对于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品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思想,走进他丰富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农村教育现状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想以及办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学习陶行知的思想有助于弥补这种差距。

五、陶行知乡村学校管理的启示

由于政治原因,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践只持续了短短四年,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乡村学校管理中,陶行知以民主平等精神待人,以科学创新精神做事,“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使乡村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当今时代,农村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既赋予农村教育工作者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梳理陶行知的乡村学校管理思想,对于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品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农村学校要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共同体。陶行知在晓庄学校以民主平等的精神待人,人与人的地位平等、关系和谐,学生自治、师生共治,形成了既团结又活泼的局面。反观今天的农村学校,由于科层制管理的泛滥和布局调整带来的学校规模的扩大,形成了校长、年级组、班级、学生这样一个层级繁多的管理体系,导致校长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淡漠,学校成了一种规范性组织,而不是一个充满友爱和活力的共同体。要使学校成为生机盎然的共同体,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感召力和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用精神、信念和有吸引力的目标指向,把周围的人团结在一起,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按部就班的事务型校长;校长要民主治校,要相信集体的力量,聚集全校师生的智慧,创新师生自治组织。教师须以学校主人翁自居,积极参与学校事务,而不是仅仅完成课堂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使学生在学校中过民主的生活、受民主的教育,未来能够做民主社会的成熟公民。

其次,农村学校要办“活”的教育。“活”的农村教育目标是培养“生活力丰富”的学生。因此,要改变评价学生的观念,学习陶行知用“生活力丰富不丰富”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是只追求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生活力丰富”的学生要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和方式来培养,要摒弃教孩子“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使学生在生活和做事中学习。“活”的教育需要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今天的农村学校也逐渐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但相形之下,学校的文化设施却很匮乏,学生没有图书室、活动室,更不用说像晓庄学校那样拥有农艺馆、生物陈列室等。这一方面是由于条件所限,更重要的原因是观念上的,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活”的农村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相联系。今天的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接受完全相同的学校教育,农村教育失去了农村文化这一坚实的基础,也抛弃了自己的特色,并在与城市教育的应试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其实,农村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农村学校要积极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开发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实现与城市教育的“和而不同”。

再次,农村学校要成为建设农村的有生力量。农村学校多年来扮演了“抽水机”的角色,把大量农村人才输入城市,造成农村人才的匮乏和农村文化的衰落。与之相应,农村学校在农村社区中的地位也在衰落,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中小学布局调整使一些村庄没有了学校,在提高了办学经济效益的同时,学校丧失了教化的功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家庭和学校之间更像是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的关系,家校联系不够紧密。在此背景下,农村学校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振兴农村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农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拥有“乡村学校是改造乡村生活的唯一中心”的信念,努力提升学校在农村社区中的地位,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力量。农村学校要主动与社区沟通,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运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提升农村文化的品质,帮助农民满足文化需要。在农村学校中,可以通过乡土课程来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情感和参与农村生活的能力,使他们以后即使离开农村,也能够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保持对农村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厌恶。

尽管现在发展农村教育的条件比陶行知时代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那个时代仍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思想,走进他丰富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农村教育现状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想以及办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学习陶行知的思想有助于弥补这种差距。当然,比发掘思想更重要的是实践陶行知的思想,而实践陶行知的思想不是教条地照搬他的论述,关键是要理解其中的精髓和灵魂——民主、科学和创新,更要学习他对教育发展和国家进步的使命感,以及对民众的博爱之心。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90.

[2]同上:651.

[3]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8.

[4]余子侠.山乡社会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95.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9.

[6]同上:473.

[7]同上:614.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44.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65.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00—502.

[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46.

[12]同上:476.

[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1.

[14]同上:59.

[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00.

[16]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3.

[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49.

[18]同上:622.

[19]同上:189.

[20]同上:192.

[21]同上:112.

[22]同上:33.

[2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9—30.

[24]王琳.记晓庄学校[M]//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学校.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428—429.

[2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

[2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76.

[2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76.

[28]同上:776.

[29]同上:159.

[30]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0.

[3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78.

[3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68—669.

[33]同上:668.

[3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1.

[3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481—483.

[3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2.

[3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0.

[3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76.

[3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76.

[4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36—137.

[4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74.

[42]沈洁.灵王庙里的新安小学[J].读书,2006(10):143.

[4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54.

[4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4.

[45]同上:1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