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培养机制在学位论文阶段的影响——从研究生需求角度分析

研究生培养机制在学位论文阶段的影响——从研究生需求角度分析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考虑培养机制的整体性与运行机制,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迫在眉睫。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以研究生的个人需求为系统的出发点,从源头把控系统的运行方向,为最终实现既定培养目标服务。图1“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根据现阶段在读研究生的求学需求,可将学生大致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实践应用型两类。

研究生培养机制在学位论文阶段的影响——从研究生需求角度分析

侯莹

[摘要]研究生培养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影响着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考虑培养机制的整体性与运行机制,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以研究生的个人需求为系统的出发点,从源头把控系统的运行方向,为最终实现既定培养目标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行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力争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教育机构制定的评价指标、研究生自我评价体系和外部机构的评估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机制;学位论文;研究生培养;需求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撰写两个环节组成。2006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开始,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和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线工作者,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此机制的建立,旨在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研究生培养中课程阶段与论文撰写阶段的各个环节,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服务。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立影响着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内部,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机制元素构成的。以现代管理学原则来看,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可遵循封闭原则来推进[1]

1.系统的封闭性和运行机制

系统的封闭性,指系统由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管理部门和信息反馈机构四个部分组成,整个系统内部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决策部门根据输入的需求信息和信息反馈机构提供的反馈信息,向执行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发出指令,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关注执行部门的具体实施,执行结果传递给信息反馈机构,由信息反馈机构比较执行结构和决策指令,找出差距后返回决策部门,决策部门则继续根据反馈信息和输入信息发出新的指令。这样,在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内部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回路,在此系统中管理活动不断反复进行,从而推进系统的整体功效[2]

2.系统运行的动力源——研究生

研究生是整个系统有效运行的动力源。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调动,是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为了充分调动研究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科研积极性,系统应该按照人与人、人与目标的和谐原则来制定相关的政策,以便使研究生的需求和培养方向一致,而不是一味地从监督评价角度来实现质量管理[3]

以往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多是“以管理者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自我评估环节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研究生入学时的动机不同、目标不同、个人情况不同,毕业后对个人价值的定位不同、期望值不同,这种种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各异,学习热情有别。

“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见图1),是以研究生提出的个人需求为系统的出发点,从源头开始把控系统的运行方向,为最终实现既定培养目标服务。当然,学生的个人需求需要符合研究生的基本培养目标,符合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思想要求,符合教书育人的根本原则。

图1 “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根据现阶段在读研究生的求学需求,可将学生大致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实践应用型两类。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在校期间希望能够安心学习,搞学术,做研究,为自己日后的学术研究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使自己的学术之路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实践应用型研究生,不局限于学术方面的知识积累,更加注重实践机会的锻炼。他们需要有机会到社会中去磨炼自己,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从而为自己日后更好地迈入社会做准备。

3.系统运行的核心——决策部门

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决策部门”是整个系统有序运行的核心。决策部门需要根据研究生提出的基础需求,参考信息反馈机制提供的各类反馈信息,在监督管理部门的督导下,向培养单位下达指导性工作方针。

决策部门提出的指导性工作方针,需要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此。必须充分考虑其他部门间的反馈信息,兼顾监督管理部门的各项政策。决策部门提出的工作方针,需要对方针的执行者,即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具体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要给培养单位留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从而使培养单位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又不失灵活,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因材施教。

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决策部门,对于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和实践应用型研究生所制定的指导方针应该有明确的区分。

学术研究型研究生需要充足的、高质量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空间,决策单位下达的指导性方针中,应该重点体现这些方面的要求,并且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供此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后勤保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大的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并鼓励高校间、地域间的研究生、老师、高校三者间的学术交流,提倡开放式研究活动,为即将步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此政策旨在大力推进整个社会的学术研究水平。

实践应用型研究生需要足够的、宽松的实践环境。这类研究生的学习方向是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后确定的。所以,决策单位下达的指导性方针中,应该重点考虑这些要求,并且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4.系统运行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制度,是以教育机构的评价为标准的单向评价制度。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教育机构制定的评价指标、研究生自我评价体系和外部机构的评估体系。

教育机构制定的评价指标,应充分考虑培养机制有效运行的根本需求。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定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指标,使此学科的研究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学习和科研的基本评价指标,使得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调整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

研究生自我评价体系,旨在让学生真实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外部机构的第三方评估体系,是整个评价体系中客观、真实信息的有益补充。其评估结果,旨在引导教育机构自我激励与发展,有助于各个高校合理定位、瞄准目标、科学规划、制定措施、形成特色,使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得到社会认可[[3]]。

二、研究生培养机制在学位论文阶段的影响

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是研究生整体培养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进行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1.选题和开题阶段

研究生的选题和开题,是学生完成课程培训后进入科研环节的第一步。学生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收集资料和实际调查研究,结合本课题组的情况最终确定本人的研究课题。

目前,导师的科研方向对研究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较大,如学生对本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不感兴趣,则不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其日后在科研方面的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机制,需要在培养单位环节中引入“导师组”制度,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选择自己的研究内容,最大限度地实现本人意愿与培养目标的高度统一。导师亦可全方位地考察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第一时间发现他们在工作、学习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需要强调的是,导师应及时让本小组的所有研究生知道自己在做哪方面的研究,研究的近况如何,从而便于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可以在“导师组”这个大环境中,博采众家之长,利用多方面的学术资源,开拓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研究平台,最终确定更有亮点的研究方向,完成开题环节。

实践应用型研究生可以在“导师组”提供的大舞台中,更好地施展自己的专长。他们从学术研究型研究生身上吸取学术知识的精华,应用到实践中,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目标。

2.中期检查和预答辩阶段

这两个培养环节是研究生论文成文阶段的重要“反馈点”,关系到研究生论文整体质量的把握。研究生培养机制若忽略此环节的反馈信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动态,从而影响学生最终的培养效果。

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信息反馈机制”,是系统中各个环节有效连接的关键。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保证了培养机制中各个运行单元中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决策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中期检查、预答辩等环节的反馈信息,对学生学习动态的变化给予快速地反应,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及时调整给培养单位下达的工作方针。培养单位则应该准确把握工作方针,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政策。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使得学生的意愿得到展现。

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充分利用“导师组”机制所提供的平台,积极地开展科研学习活动,在学科之间、学科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科研方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加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单位应该及时把握中期检查和预答辩环节的反馈信息,主动提供学生与用人单位和相关科研机构的联系途径,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为达到最终的理想的培养目标做好铺垫。

实践应用型研究生将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所得和体会反馈回来,“信息反馈机制”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向决策部门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政策性建议。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以很好地为学术研究型研究生服务,为他们更好地开展符合实际需求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持。

3.学位论文评阅阶段

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工作,是对论文质量进行把关的关键环节。在目前的评阅体制下,学位论文评阅通过率较高,质量却一般,分析其原因,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原因:评阅人多为同领域专家,即便是匿名评审也基本能够知道此人师出何门,因此评阅人会无形中出于人情而降低评阅标准。

客观原因:一是论文评阅意见返回与安排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太短,评阅意见返回后几天就是论文答辩,评阅后学生没有足够时间修改论文。二是目前研究生在学期间撰写论文的时间比较紧张,而且写论文的时间正好与备考博士及找工作的时间同步。评阅人若从严要求可能使学生失去参加此次答辩的资格,影响学生继续深造或致使学生无法正常就业。因此,对于一些论文的评阅,评阅人不得不从宽处理[4]

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培养单位应该严格执行论文评阅的相关规定,将评审条例落实到实处,按时送阅以保证论文的评阅时间。同时,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必要时采取盲审制度,以保证各位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地对论文进行评价。

4.学位论文答辩阶段

研究生论文送审合格后,将举行公开的答辩会,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最后一个环节。此时学生已经进入找工作阶段,接触和需要处理的其他事件较多,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与指导,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

此时的监督管理部门既要全面把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整体性,又要从学生的个体角度(包括学生的经济条件、心理素质、家庭情况、就业情况、个人生活情况等)考虑。这段时期,学生的个体情况比较复杂,心理变化较大,监督管理部门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完成论文答辩阶段的监督管理工作,从而为培养单位顺利完成学生的转型工作提供便利与保障。

监督管理部门还应该不断强调考核制度的严肃性,杜绝学术造假等不文明行为,培养真正合格的高层次人才。

三、总结

研究生培养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学位论文阶段的各个环节都有重要的影响。机制的建立应该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必丽.研究生培养机制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1):19

[2]杜栋.管理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7-28

[3]叶勇,刘敏.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研究——从研究生需求角度分析[J].高校管理,2011(3下):150

[4]蔡红兵.研究生论文撰写及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质量管理的措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104

[作者简介]

侯莹,北京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北京:1001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