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教学——营造宽松的生物课堂

人文教学——营造宽松的生物课堂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教学——营造宽松的生物课堂刘雪峰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已于2003年正式颁布,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使学生想要表现,想到“问题”。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民主、求真的课堂气氛,真正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人文教学——营造宽松的生物课堂

刘雪峰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已于2003年正式颁布,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新《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同学、提高生物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个方面。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领悟新课程要领,掌握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胜任生物新教材的教学,这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永恒主题。

在课改的实施中,我学会了吐故纳新,带来的收获也是令人欣喜的,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真正做到教师的课堂为学生而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是课改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都有智慧点、都有闪光点,如何才能发掘出来,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形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强调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所以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师生之间是一种理解、信任、民主合作的关系。

众所周知,生物课总是安排“饿课”、“睡课”,学生大多饿了、困了,特别是初中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若课间操没时间补充一下,那么,第四节课根本没精神上。记得一次在上“饿课”时,有位学生趴在课桌上,我以为身体不舒服,趁讲课间隙,走到他身边询问,他很诚实地告诉我:“老师,我没有不舒服,只是饿得没有力气抬起头,能不能让我去补充一下能量,马上回来专心听课。”望着他真诚的目光,我将信将疑地同意了,这位学生也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起身离开。我突然感到可能做得有点不妥,边讲课边迅速地思考着以后碰到类似问题,是让他先离开呢,还是下不为例?还有,他会不会趁机去溜达一下再回来呢?如果他对我“放鸽子”,以后我在学生面前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呢?当我还在为我的尊严担心时,一声响亮的“报告”打消了我的担心——我的做法是对的!我不失时机地补充:人是铁,饭是钢。何况你们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这种情况老师完全能够理解,可总不能饿了都去补充一下吧?要是在上学时,带个面包和水来,饿了及时补充,既不影响身体,又不影响学习,一举两得,多好!从这件事上,我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更深了一层,它是建立在理解、信任之上的。所以在对待“睡课”上打瞌睡的学生,我会教他如何赶走瞌睡虫,并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一起分析瞌睡原因,以及如何安排好作息时间等。

二、构建心理安全区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使学生想要表现,想到“问题”。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而教师是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如何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满足学生“安全”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得到表现和发展呢?据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愿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所以,我的每一节课都是面带笑容走进教室,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犯规的学生,我也是用微笑的眼神示意他——要注意哦!目的只有一个: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可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有一个畅所欲言的学习空间。因此,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我没想过的问题,如:在做“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中,通过对骨进行煅烧和把骨浸在盐酸中证明骨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有学生就提出:如果把同一块骨浸到盐酸后再去煅烧,是不是就变没了?多好的创造力!令我自愧不如。而提出这样问题的又往往是那些在老师眼中不能安静下来学习的学生。可见,学生在课堂上不怕说错话、不担心受责备,可以问想问的问题,这是他们创造力的催化剂。我国著名创造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在《创造宣言》一文中感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从这样的课中,我也学到了很多。这样的课令我不敢停留原地,必须不断获取最新的生物信息;令我不敢小看任何一位学生,也许在某一时刻他会提出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问题。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准确或并不确切,这是完全正常的,因为即使是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也不都是正确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从欣赏的角度去帮助或指导他解决问题。欣赏是一种心理品质,有欣赏才会有鼓励与保护。在讲解“自养和异养”这个问题时,有学生提出;人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植物也是自己种的,人应是自养的生物。我首先肯定他问题提得好,接着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得出:植物是人种的,可在自然状态下,植物也会生长,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人由于没有叶绿体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来生活,所以,自养和异养的根本区别是能否制造有机物,而不是能不能养活自己。

当然,教师也有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这时应坦诚地对待学生的提问,而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不然可能会欲盖弥彰。曾经有位认真的学生问:在“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活动中,书上画了一种细菌DNA,另一种质粒是环状DNA,难道细菌有两种DNA?我实在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对不起,老师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等老师查找资料再告诉你,好吗?”“我回去也上网查查。”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民主、求真的课堂气氛,真正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随便回答或“这个问题你不用深究”等方式应付,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日渐淡薄。

三、轻松、有趣地展现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积极作用。生物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是能现学现用,学以致用。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只要给学生一个展开思维的空间,每一节课都有触动学生的兴奋点,都能激起学生好奇、探索的本性,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和激励。所以,轻松、有趣地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放松心情,积极调动思维和教师配合,并且踊跃加入到课堂活动中。

在上“骨的结构”时,让学生预习后提问:有没有吃过大骨汤?有营养吗?什么营养?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讲开了,连那些开小差的同学也加进来,最后归纳出——补钙。那么钙在骨的哪个结构呢?马上议论声又响起,反应快的同学把刚才看到的结构名称喊出来,反应慢的呢听到了也赶快翻开书找了起来,很快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了解了骨的结构。我不仅少费口舌,还轻松地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堂不时有学生举手提问,我从不阻挠,甚至是提倡,能解答的马上解决,不能解答的(有时牵涉到还没学到的知识),我会告诉他在哪节课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并建议他先去了解一下,如在这节课,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炖大骨汤时要加醋?我没有马上给答案,而是告诉他这与下一节“骨的成分”有关,这样学生不会因不能马上得到答案而失落,反而有所期待。这种课上得既轻松又活跃,每个同学都用期待的眼神,饶有兴趣地寻找着谜底,感觉太好了。

再如“植物的主要类群”一节,我告诉学生,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手的利用,现在我们利用手的五个手指头来代表植物的五大类群,那么你会怎样安排呢?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快掌握了植物的进化顺序。像这样,教学内容不再呆板,而是有趣的;教学方式不再是我讲你听,而是你问我答,甚至一起找答案;课堂气氛不再是严肃、死气沉沉,爱听不听,而是放松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你一言我一语,争问争答。

当然,生物课堂离不开实验,进行实验是科学的、严谨的,而学生往往把它当成游戏课。这不,在自主设计“用实验法研究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活动时,布置每人捕捉10只鼠妇,结果就有一些学生随便带一两只鼠妇来交差。我没有告诉他们这样得出来的实验数据不准确,而是问他们:“你认为这2只鼠妇能为你带来科学的结论吗?”进行实验时,有的鼠妇呆在原地,一动也不动;有的找到一个自认为舒服的地方就不挪窝了;有的可能找不到伴,或惊吓过度,到处乱窜。进行统计时,问题就来了,有的组甚至连数据都得不到。结果他们很受挫,“早知道多找几只!”“噢!看来,对于科学的问题,还应严肃对待,不能以少胜多,把问题简单化。”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理解了样本数或统计的数据应足够大,才能避免偶然性。游戏中有科学,而科学可不是游戏!所以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学生们都想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前都会认真去准备,咨询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当然,随着上实验课次数的增多,我一般只告诉学生我会准备什么,其他的自己想办法,学生也会像做游戏一样开心地计划着。

四、用幽默点缀课堂

当今时代,幽默感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有时一句幽默的话语,或者一个幽默的动作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课堂幽默能让学生沐浴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和享受学习。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幽默经常被教师用来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这种批评的特点是点而不破,既解决问题,又不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1.幽默导课,谐趣顿生。巧妙地幽默导入新课可以先声夺人,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很快形成课堂中心磁场,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例如在导入高二生物“遗传和变异”一章时,我的开场白是:“曾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为什么刘德华长得那么帅,而我却长得这么寒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听了我这略显夸张的自嘲,学生哈哈地笑开了,上课的兴趣也来了。

2.幽默传知,指津解惑。一般说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感,甚至昏昏欲睡。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高中生物更是如此。要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可以运用一点幽默艺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化处理,使教学语言富有情趣,使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例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我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我们明白,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哈哈一笑中对“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再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把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变化比作是姐妹俩的分离后各自成家。姐妹俩感情深厚,不舍分离,所以在各自成家分离(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前,姐妹俩特意跑到赤道上去合影留念(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在赤道板上。)这样,不仅避免了讲述有丝分裂过程平铺直叙的枯燥,而且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把学生上课的疲劳感也抖落了。再如,在讲“矿质元素的利用”时。我把“不可再度利用的元素”说成是“痴心不改”,而“可再度利用的元素”是“喜新厌旧”。在“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中,有一段讲述是:“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心理不平衡,变成了强盗(强氧化剂),然后从水分子身上夺得电子,使水分子妻(氢)离子(氧)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学习归根结底是一种兴趣。课堂上用生动的比喻,诙谐幽默的言辞表达教材知识和理论,正是为培养这种兴趣服务的。

3.幽默解压,愉悦轻松。在上“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发现班上的女生比较积极。每逢问问题,频频举手的都是那些女同学,而男同学举手发言的少之又少。我灵机一动,说:“女同学发言积极,男生到现在为止动静太小。难道举手回答问题也与性染色体有关?是因为女生多了一条X染色体而更积极,还是因为男生有了一条Y而更拘谨呢?”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我接着说:“在科学研究尚未结论时,希望男同学们多加努力哦!”随后,课堂上那种“女男失调”的情况果然大有好转。

4.幽默纠错,记忆深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甚至有些错误一错再错。恰当地运用幽默,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错误,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重犯。例如,在书写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时,总有些学生在不经意间把氨基(-NH2)写成-NH3,我在讲评时说:“请同学千万注意,别让你笔下的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带上浓厚的氨气味,把我熏晕了,你们可要负责哦!”听之学生大笑,错误在笑声中得到深刻认识和改正。

5.幽默应变,润物无声。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一些影响课堂纪律的突发事件。事件出现后,如果老师在批评教育时对学生厉声指责,往往会令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不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幽默应变,灵活机动地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到批评和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就好多了。一次我去上课,上课铃响了,但教室的前门却紧关着。我用力敲了几下,依旧没人开门,而且里面明显有幸灾乐祸的笑声。我转身从教室的后门进去,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似乎在等待我“电闪雷鸣”的表演。我环视一周说:“社会上走后门的风气很盛,但我强烈反对。今天我走了一回后门,是被逼的。希望同学们别再做这样不礼貌的事了。”紧张的气氛缓和了,学生也在幽默中受到了教育。

实践告诉我:幽默是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保护剂,是课堂传知解惑的催化剂,是学生课堂思维的润滑剂,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黏合剂。没有幽默的教师像一副标本,没有幽默的课堂像死水一潭。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等方面去寻找契机,恰当地把握好幽默艺术,使课堂充满笑声和快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幽默焕发起生物课堂的活力。

总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用人文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我愿意和所有的同行一道,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探索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