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人文心理环境的营造

课堂人文心理环境的营造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和谐的课堂人文心理环境具备一定的归属感,这里的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能够产生联系且被他人尊重。课堂人文心理环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总之,积极和谐的课堂人文心理环境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人文心理环境与课堂物质环境一样,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物质环境作为客观因素来讲可以通过创造条件达成一致,但人文心理环境的营造却大不相同,它不仅是管理者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更需要管理者在课堂之外付出努力。

(一)积极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的特征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而且还取决于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即课堂人文心理环境。在不同的课堂人文心理环境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营造积极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是课堂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素。

所谓“积极”即是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充分重视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态度,营造严肃而活泼的课堂秩序、师生共同参与并积极活动的课堂。所谓“和谐”既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相通,也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容。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切实地参与其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和谐的心理情境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甚至有所创新

积极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的特征表现在:

1.课堂是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场所

情绪安全感是建立积极课堂环境的关键,此0——1987年研究指出:学生要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才有勇气应对学习的挑战,才能让学生把承认自己知识的漏洞和学习中的过错看作是很平常的事,自主学习才能扩展开来。积极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即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场所。

2.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活动之中

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课堂发言踊跃,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时刻注意听取教师的讲授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

3.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建立积极课堂环境的基础,班杜拉⑶)1986年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上能够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放弃掌握课业的努力。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教师的其他努力都是徒劳。

4.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关系融洽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配合默契。课堂里听不到教师的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学生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课堂心理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5.有一定归属感的课堂环境

一个成年人认为在自己所处的生活圈里是有意义的一员时,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学生也有这种归属感的需求,教师的关心、接纳和尊重在学生看来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和谐的课堂人文心理环境具备一定的归属感,这里的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能够产生联系且被他人尊重。

课堂人文心理环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它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心理氛围,如有的积极而活跃,有的拘谨而刻板,有的协调而融洽,有的冷漠而紧张。即使是同一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心理气氛区。如当某位教师上课时,气氛和谐活跃,而另一位教师上课时则可能气氛压抑沉闷。总之,积极和谐的课堂人文心理环境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二)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人文心理环境的策略

1.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具体体现在:

1)和谐的师生关系

①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教学实践证明,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

古语:“亲其师而信其道”,保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起到强化师爱、师信的作用,让学生尊重、信任教师,使学生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这门课。以语文《小书架》一课为例,在讲解前让学生通过想像自己家里的书架创造画出一个精美好用的书架,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动手设计起来。最后教师以精妙的语言评价:“哎呀,真没想到我们班涌现了陈设计师、李设计师……”学生兴奋不已,介绍他们的设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还有意夸几位同学的书架设计可推荐给木工师傅去做出来,学生更会高兴的相互介绍他们设计的想法。虽然学生的绘画水平不高,比例结构不恰当,但听到他们有条有理的讲解、绘声绘色的介绍,相信他们能在成功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

师生关系的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积极或是消极行为的产生。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的言行既是一种榜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表现出的关爱让学生倍感温暖,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严格要求让学生自觉地努力去做。

②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和谐关系”的核心,就是用“爱”作为纽带,在爱中发展和谐,在和谐中促进爱,使爱与和谐共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说“为了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甚至去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可见,师生关系对课堂心理环境及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深远影响,是构成课堂人际环境的重要方面。

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这些年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师生关系在如今的学校和课堂中呈现出许多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在现代的课堂中“主从型”师生关系将逐渐减少,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特征。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学校中,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的瞩目。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也为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在这种新的教师角色中,教师需要在课堂环境中创建一种更为有效的师生关系。

③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第一,树立良好教师形象,正“人”先正“己”。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在教学中是传授者,同时还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值得信赖的“伙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最先获得的往往不是课程内容,而是教师形象,教师和学生的接近程度是课堂环境创设的一个关键点。

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俗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批评、指责,那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少批评”,甚至“不批评”。条条道路通罗马,指责学生会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心理环境,采用其它方式解决学生的矛盾、争端,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二,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是师生和谐关系发展的基础。教师只有理解学生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按照其生理、心理成长的适应性,选择最佳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才能赢得他们的喜爱与尊重。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每个细节,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当学生需要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当学生前来诉说的时候,不要敷衍,要认可学生的情感,给予适当的反馈。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敷衍学生,以后学生就再也不会找你了。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师生和谐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体力、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各有千秋,这样就造成生命的独特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学会与他人相处、获得个人修养、逐步完善自身,实现个体生命成长的和谐发展,最终享受个人成功快乐的生活。

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课堂变成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尊重每位学生。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就是尊重学生。”课堂上经常说“愿意把你的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觉得困难吗?”等征求学生意见的话语,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期望所有的学生都同意,而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学习知识,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这就是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给学生以尊重。试想,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第四,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每个人都乐意听到表扬,学生更是乐意听教师的表扬的,特别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对有创意或有不同观点的学生给以肯定,对有创新想法的学生给以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以鼓励,对暂时后进的学生给以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当然,教师也不能过多的使用表扬与激励,太多太泛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表扬需要针对某个具体行为,当这个行为值得赞扬、需要保持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班级同学面前赞扬这样的行为,对这个同学表示赞赏。研究表明,并不是表扬越多效果越好,如在一次公开课时,一位教师连续用了67次“你真棒”,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予以表扬,学生都已经感到麻木了,所以说表扬亦需要适量。

第五,促进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与学生分享快乐时光。与学生一起运动、一起参加娱乐活动是表示教师喜爱学生的一种好方法。如果教师的确没有时间,也应多了解学生学习之外的爱好,了解学生的个性,尽量多接触学生。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需要了解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了解自己是否受学生欢迎。同样,学生也很重视自己在教师心中的形象,学生很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很在意在教师眼中是否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双方应加强交流,从而减少相互间的隔阂和沟通障碍

2)融洽的同学关系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独立性意向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等,这种社会性的需求,会引起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有时会产生一种疏远教师的“闭锁性”和寻求能坦言相告的伙伴的“开放性”趋向。故而,同学关系就变得重要起来。

①建立融洽同学关系的意义

融洽的同学关系是学生走入社会前与人交往能力的一种表现,它能够丰富学生的学校经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人际关系,降低学校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当同学关系融洽,大家产生集体荣誉感时,才能提高班级凝聚力。

②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的途径

从小事起步,从身边做起。刚入学的新生,对身边的人与事都充满着好奇心,与此同时有与他人交往的欲望。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学会做好交往中的每一件小事。如:不讹传别人的短处、不取笑别人的弱点、不刺探别人的隐私、不抹杀别人的实力、不疏忽别人的小事、不记恨别人的过错等等。人际关系无小事,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就会影响同学关系的融洽。

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鼓励学生积极地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

组织活动促进学生从相识到相知。班级活动和校内外活动的组织,可以为大家提供更多相互熟悉、相互亲近的机会,使学生之间降低紧张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交往,在交往中不断熟悉和增进友谊。例如班会、运动会、做班报等等。

3)良好的家校关系

学校和家庭、教师和父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两类最重要的环境和人物,因此,家校关系一直被学校列入教育的重要方面而给予关注,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传统。

①处理好家校关系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受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研究表明,在儿童校内和校外所得到的信息之间,常存在着一道鸿沟。要想保证教育的效果,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必须在了解和掌握家庭影响的情况下,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和策略,做好家长工作,与家庭建立积极的良好的家校关系。

良好的家校关系有助于家校的合作与沟通,能够使家长对学校活动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使家长成为宝贵的可利用的资源,能够使家长帮助教师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麻烦,能够使家长参与进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和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提高课程管理与班级管理的质量,最终使家长真正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助手。

②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途径

要使家长能够真正深入地参与学校教育,学校除了应在认识层面上了解良好家校关系的独特价值外,还应该在行为层面给予家长参与的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活动。

家长会。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长久以来,由于受“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重智轻德”,仅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惟一指标。这样,家长作为一个对学校最有影响的社会群体就可能成为学校实施教育目标的干扰力量。学校迫于家长的压力,也不得不以追求升学率为办学目标,最终使得家长会在许多学校已成为地道的“考试动员会”和“成绩汇报会”。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

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来学校参观与听课。活动开始,教师可以向家长简单介绍一下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理论基础,活动结束要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这种形式目的是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但这种展示应是多方位的,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能力的表现,以及孩子们的发展与进步。

家访。研究发现,家访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信任感和结成朋友关系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但采用家访这一形式时教师要注意:一是家访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在家访过程中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二是家访要事先与家长约定时间,不做“不速之客”;三是家访不是“告状”,“告状”式家访会影响良好的家校关系,对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教师要注意讲话方式,全面分析、介绍孩子的情况,多表扬孩子好的行为表现,以建议的方式请求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家校联系手册。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个别交流方式。家校联系手册因内容不同而有区别:一种是由教师根据孩子在校情况或家长根据孩子在家情况而撰写的,其内容可以因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另一种家校联系手册的内容是固定的,可以用评价项目的方式呈现的,如按照健康、德育、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发展列出相关的评价等等,教师或家长只需在上面打勾即可。

电话或短信联系。教师可以随时给家长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等情况告诉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手机发给教师。这种沟通取代传统的“登堂入室”,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家长助教。一是请不同职业或不同特长的家长作为“教师”来主持某一教育活动;二是由教师带孩子去家长所在的工作场所,请家长作为“专家”来进行介绍。目前,幼儿园的“主题探究活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中学的“研究性学习”都非常重视家长资源的利用。这种形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又可以发挥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

成立“家长委员会”。主要目的是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可成立校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组成成员应为那些重视子女教育、热心学校工作、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家长委员会参与的主要管理工作有: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保证交流渠道畅通,协调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发动和组织家长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开展各种配合学校教育的活动,向学校反馈家长的意见,参与学校的教育决策和监督。

家长沙龙。主要为家长提供宽松的、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机会,可以由学校提供场所,也可以由家长自愿在自己家里组织。其内容相对集中于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或经验交流等。

“家长园地”或“家庭教育专刊”。这是以文字的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指导的一种形式。其内容可包括家校合作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方面可有儿童、青少年身体与心理的发展、家庭教育方法以及新的教育观念与实践等;学校方面可以有学校近期的教育活动或重大活动、孩子的作品等;也可以给家长留一点篇幅供讨论、谈心得体会、提意见或建议等等。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家长园地”或“家庭教育专刊”也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形式(如建立学校网站等)与家长进行沟通。

当前,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家校合作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应重视良好家校关系的建立,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米用多种形式主动地与家长沟通,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使家校合作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对年轻一代的发展产生倍增的效应。

2.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台湾作家席慕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别人是怎样地把儿女托付到我的手中,他们用谦卑热切的态度,希望我能够、请求我能够使他们的子女进入一种境界,达到一种要求,实现一个从几十年前便开始盼望着的幻梦与理想。”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都是百分之百的希望和寄托,那么教师和班集体就肩负着培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1)建立积极向上班集体的作用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班集体是每个学生显示才能的天地,也是造就人才的课堂。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自我教育的课堂。和谐班集体是全体成员对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强大凝聚力的集体。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会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2)班集体建立的途径

共同制订班规,提升学生对管理规则的认同感。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直接关系到一个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程度,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一个民族的整体形象。在班级建设中,管理规则如果不能被全班学生认同和服从,那么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降低。一个由学生共同决议产生的规范具有极强的约束力,能使班级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和谐的利益关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并以此协调学生的行动。这样,在强烈的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影响下,学生集体观念和自律意识逐渐形成,全体学生都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树立班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以班集体为荣,以贡献为荣,营造一个积极、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在班集体荣誉感的感召下,学生努力学习,自觉克服缺点毛病;在活动中,学生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如参加校运动会,不上场比赛的学生就积极做好拉拉队员、宣传员、服务员,每一个学生都和集体的荣誉融为一体。

在良好班级舆论氛围中加强竞争与自律。班主任要带领全体学生营造团结平等、自律有序的班级环境,建立自己的班风。可以在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范围内,制定“班级公约”,使班级管理有章可循,学生行为有据可依。应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开竞争,如开展“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才艺之星”、“遵纪之星”、“礼仪之星”等的评比竞赛活动。

共同谋划、自主开展班集体活动。学生和班主任教师具有同样的地位、同样的发言权来策划班集体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谋划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班主任教师则可以从中发掘教育资源,变“一言堂”为师生共同成长进步。即使是很普通的点子,如果是来自学生的创意,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学生自己依据“节日怎么过”这个思路,可以自行设计“快乐植树节,增添一抹绿”、“劳动节知识竞赛”、“春天的脚步”等活动。

人性化管理班集体。首先要培养班级的自信心,只有当一个班级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种挑战时,它才有可能战胜困难。要善于尽早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才能,有意识引导、鼓励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热情;善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好强心;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由榜样的带动,加上进取心好强心的激发,就能很快培养起班级的良好风气;给学生以希望,悲观、失望和忧郁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而希望则能使学生看到光明,敢于挑战。教师应该是一位乐观主义的培养者,善于使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增强团队精神是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关键。团队精神应该包括团结、合作、进取和共赢这样几个方面。团结是对一个集体的起码要求,但光有团结还远远不够,合作是团结的体现和进一步发展,进取是团队精神的升华,双赢和多赢则是集体成员的最后目标。在一个优秀的集体里奋斗,取得的成就会更大,成功的机会也更多。反过来讲,没有了集体的成功,没有了团队的氛围,个人的奋斗就没有了坐标,甚至会没有基本的保障。在一个松松垮垮、各行其是的班级里奋斗,是没有多少成功的机会的。同样,在一个容易满足,缺乏上进的集体里陶醉,成功的步伐也不会走得太远。增强团队精神的最好机会是集体活动、主题班会和比赛竞赛等。

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人在思想上体现进步与创新,行为上体现文明与儒雅,心理上体现健康与愉悦,竞争中体现智慧与合作,评价上体现公正与科学,使每个个体的个性得以彰显,情操得以陶冶,生命得以充实。

3.营造积极自主的课堂心理气氛

1)营造积极自主的课堂心理气氛的意义

营造积极自主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实现学生教育主体地位转变的必然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课堂上“谁自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而仅有教师的自主,课堂教学往往以单向传输为主要特征,以知识记忆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朋友,而并非是发号施令的奖惩官,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终身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

营造积极自主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特征,把养成学生自主探索行为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手段和途径。只有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才能“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营造积极自主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只有给学生敢想敢说敢为的环境,才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才有可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才能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最佳成绩。

通过下面一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构建一种富有激励性、启发性、自主性的课堂心理环境对于改变教学中“耗时多,效率低”的现状的积极作用一

两位平行班的教师分别讲授两节课,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基本相同,但是课堂反应却截然相反。

教学内容:初二物理力学实验

A班:当教师说:“谁可以帮我做这个弹簧实验”时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激动地说:“老师,我先举手,我先举手。”被点到的学生满心欢喜上去后能自然地和教师交谈。

学生上来后,教师站在学生旁边,帮着一起建立实验模型。学生操作有误时,教师在一边随时示范,只轻声说应该这样,并不责怪。

下面的同学全都仔细地看着讲台上教师和同学的动作,有的同学还边看边模仿,很安静很认真。

当实验结果出来后,教师带领同学看一遍,就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同学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自主地总结规律。

B班:当教师说“谁可以帮我做这个弹簧实验”时课堂立即变得鸦雀无声,无一人举手,学生很紧张,教师点名让一位学生上来后,其他同学顿然放松。

学生上讲台后,教师远远站在一边,这位同学建立实验模型时,下面的同学开始发笑。学生开始操作时,教师说“大家看好,看他是怎样操作的,是否正确。”

上面的同学紧张得直发抖,下面的同学越笑越厉害。

这位同学做完实验下去之后,教师走过来分析刚才这位同学的错误,下面的同学立即安静下来,听教师讲解。

在课堂上,A班教师较好地应用了教育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紧张,创设积极、和谐、融洽的课堂情境,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B班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堂氛围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气氛冷淡、紧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营造积极自主的课堂心理气氛的途径

①为学生创造“安全感”的课堂,使学生热爱课堂

当学生受到讽刺、挖苦、体罚时,一般都会感到紧张恐惧,表现出脸红出汗、战战兢兢、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等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害怕、疏远某门学科或某老师,甚至害怕课堂,厌恶学校。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感”的课堂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应承认和尊重学生学习中的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过错,不以部分学生的“成功”打击部分学生的“失败”。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事,学生在学习中有漏洞或某些学生在某些知识、技能方面的无知和肤浅也很平常。课堂上,教师遇到学生的上述弱点时不能斥责,避免学生为了保全面子而不懂装懂。教师在学生面前也应做出榜样,轻松自然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未知领域,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不为保面子而不懂装懂。这便能帮助学生消除因自己的某些无知或知识不多而产生的课堂恐惧。

其次,尊重学生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得不到尊重是恐惧课堂的主要原因。在课堂上,因某些学生违反纪律或没能按教师的要求行事,教师使用一些外在的负面的强化方法来胁迫学生,如训斥、罚抄、罚站、中止听课、不允许参加集体活动或向家长告状等手段来恐吓和体罚学生。这与教育原则背道而驰,只能是事与愿违,引发学生的仇恨、反感、恐惧,并抵触课堂。因此,教师应采用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课堂纪律要求,使学生注意力转向学习。坚持“以最少的水灭火”的准则,避免无意义的师生对抗,缓解紧张的对抗情绪,防止学生对教师产生敌意,对课堂产生仇恨和恐惧的情绪。

再次,课堂上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讲策略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使学生感到失面子和自卑,进而产生害怕心理,怕教师,怕学习,发展到从心理上拒绝教师,拒绝课堂,并产生可怕的恶性循环。而科学恰当、讲究技巧和策略、以激励为主的评价,能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能不断体验到成就感,使学生即使遇到挫折也不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追求。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证明,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使不少学生摆脱了对学习的恐惧。

最后,教师真情关心学生的家庭和生活,课堂内外都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能使学生产生、保持并强化课堂安全感。

②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不仅是学生的动力源泉,更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任何学生都希望学习趣味的知识,听有趣味性的课。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弥漫着有意义的趣味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并有收获。因而教师必须追求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续的内在需求,这能促进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创建自主学习课堂,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上好第一节课,采用如游戏、讲故事、案例分析、文学欣赏、演示趣味实验等方式,使学生产生兴趣,并让学生明白该学科的学习对他们将来生活或成长以及终身发展的意义。

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如课堂上展开“焦点竞说”活动,用学科知识解释生活事件,也可对事件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需要学习”,还要让学生感到从演讲、讨论、争辩等竞说中学到不少知识,进而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人人成为活跃课堂的一分子。还比如,猜一则有关花生的谜语,记住果实的结构;介绍一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分析影响花开的因素;插入一个成语“不胫而走”,使学生记牢了小腿骨中胫骨较粗。平时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不经意地溶入教学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

通过转换不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节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问学生:“你们知道大马哈鱼的洄游过程吗?如果知道,你能生动地描述一下吗?”在亲耳听同伴的描述时,学生学习的兴致提起来了。教师接着问:“孵化出来的幼小的大马哈鱼又沿着祖辈游过的路线重新回到海洋,有谁教吗?”“没有,是先天性行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家里饲养的小宠物定点大小便是学习行为。接着,由“你如何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呢?试列表比较。”引出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而巩固已经形成的概念,是通过实例设置讨论情境达成的。在讨论中,学生明确了先天性行为在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而且对自身的学习行为也有了新的认识。一节课中不同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疲劳”,同时也可以照顾到有不同智力强项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成功体验。

通过设置能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应该把提问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亲自探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内心和现实世界的和谐。提问不是为了显示教师学问的渊博,更不是为了难住学生,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了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教师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不同的学生分别使用不同的提问技巧,要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提出的问题对被提问者来说,富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为佳,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回答了出来,必然会获得学习的快乐。

采用多变的有意义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去。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把学生的口、眼、耳、手、脑、肢体等人体器官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升华知识,把学到的知识放到生活、生产的坐标中去验证去解释,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并增强兴趣。

以多变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每个人的学习风格是有差异的,学生只有采用其适合的学习风格时,才能较好地理解知识,学习得更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和表达所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如有的学生喜欢静心思考独立学习,有的学生爱与他人合作讨论,有的学生爱诵读,有的学生爱默读,有的学生善于写和做,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考虑到各种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一定要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

③赋予学生广泛的选择权利,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现在的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独立意识很强。若教师在课堂中,或是在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机会,学生会更乐意参与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当然,教师在事先应简要地教学生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当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自己的爱好做选择之后,如果教师挑选了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教学内容或是大部分同学建议的一些行为标准时,他们会更乐意去学习。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这种学习是自己选择的,是一种更为主动的学习。

学生具有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和参与课堂管理的能力和愿望,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分享课堂控制权,把学生看成自我指导的学习者、课堂教学的伙伴。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使他们主动地思考和管理学习过程,要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程序、课堂纪律规范。在教学内容、进度、难度、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评价检测的手段等方面尊重学生的意见,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富有责任心和独立性的学生。

学生都渴望责任感、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参与、选择课堂活动的权利,但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很难相信多数学生愿意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应该改变这一观念,积极地改变课堂教学策略,在多种领域(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评价、纪律等)中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以促使他们自主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习与生活和谐。

由于传媒的广泛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开学伊始,拿到新课本,翻开目录,哪些是最感兴趣、希望教师能多补充这方面的信息;哪些已经在传媒上了解得很清楚,不需要教师多花时间了;哪些有点似是而非,希望教师能帮助辨明的。进入学习后,在每一个单元开篇时,列出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转变成自己想研究的小课题,进一步深入探究并与同学交流,寻找合作伙伴或志同道合者,共同收集相关的资料或寻求教师的帮助。比如,学习生物圈知识时,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逐渐自觉地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学生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和自己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益。

学生还可以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研究创造心理学的著名学者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潜能在不同学生身上体现是极为不同的,有的擅长艺术,有的擅长动手操作,

有的擅长语言符号,有的擅长抽象思维……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与此相应,变千篇一律为多姿多彩,把学生的潜能更充分、更全面地展现出来。比如在资料的整理阶段,小组成员应发挥本组成员自身的优势,采用本组最擅长的形式,完成报告。

赋予学生自主权,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师生共同制订课堂规范,让学生明确违反规范会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对自己成长产生的不良影响;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寻找答案的机会,严格控制教师讲课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和思考、讨论、训练的时间和空间;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观点,并予以尊重,对学生中不成熟的想法,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加以改进;实行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评价,构建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样,必然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必然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

例如,学生在学到“有理数加法”时,教师先提出几个实际问题(如:小明先向东5米,记作+5米,再向西3米,记作-3米,问在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离原来位置几米?……)让学生根据问题演示,并列出算式,然后学生根据列出的算式,自主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渗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学习起来也感到很轻松。这一过程通过问题设计、操作、观察、猜想、归纳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赋予学生选择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取得成功,然后能逐渐将学生的经验迁移或进行改造用于自己曾经认为很难学或不感兴趣的方面,最终实现全面的和谐发展。

④帮助学生树立并保持对学习的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自信能产生巨大的潜能。学生假如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即使他们具备能学好的能力,他们也可能失败,甚至放弃努力;即使学习内容是有趣味性的,仍然不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失败是成功之墓”。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的学习活动往往是被动的,学习效益必然不佳。因此,教师必须以课堂为载体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⑤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满足学生的归属感需求

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学生同样如此。

学生天天都需要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不能依据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学生的气质、容貌等因素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研究表明,教师是否关心学生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而关心学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也会更有成效,这就是师生双赢。

关心、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很多,如课堂上直呼学生姓名和对学生的微笑,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肯定与热情的指点,对学生作业的激励性批语,面批作业,及时指导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耐心倾听学生的讲述,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遇到学生主动问候、及时回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那些性格内向,表现不好或成绩较差,甚至犯过错误的学生更不能忽略,要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获得同伴认同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需要。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被尊重。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活动中,能获取各种有益的信息和技能。合作学习活动不仅给予学生、同伴以支持,同时给予学生学习训练社会行为的机会,使学生能站在他人而不是自我立场去思考问题,获得换位思考能力。从合作学习的内容来看,可以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思考题并讨论,或围绕他人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或研究性学习小组各成员分任务收集资料,然后小组汇总等。从合作学习的形式看,可以是课堂上秧田式座位的全班性集体举手发言,也可以是四人小组方块式座位小小组形式,可以是小品、戏剧等表演式交流汇报,也可以是表达式交流,还可向课堂外延伸,组织小组式的研究性学习。

许多学生在学校中之所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消极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的环境未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往往那些在家庭或是社会中没有得到需要的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多的消极行为。他们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或是影响教师的教学,他们只是想利用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告诉大家“我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教师和学校有责任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满足。当在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不良行为时,不要过多的去指责,而应给予更多的理解,从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去看待问题,在课后或是其他适当的时机再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矫正,这样效果会更好。任何时候,学校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厌学、早恋、沉迷于网络、拉帮结派及打群架、偷盗、抢劫和强占他人财物等是问题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所以,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转化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于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