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12网络信息交流模式根据图2-12中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可以将网络信息交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信息产生阶段、信息交流阶段、信息接收阶段。从信息使用者需求本身的特点来看,其信息需求并不是恒定的,其需求具有多变性。

2.4.2 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1)网络信息交流模式

基于网络信息环境的特点,结合信息交流的网络工具应用,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模式如图2-12所示[4]。该模式中,粗箭头是网络环境下的主要方式,细箭头是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左边的直达箭头,表述了没有经过任何中介的“直接面对面”信息交流;最右边的经过“其他渠道”的信息交流表示通过信息代理的信息交流;“其他渠道”概括了目前除网络之外的所有渠道。

该模式中,信息用户分为四种,分别为:①网络信息的生产者,主要指原始信息的生产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如政府、企业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生产者队伍日趋壮大。②网络信息发布者,将原始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发布在网络上,使用户通过浏览页面从信息执行者那得到所需信息。③网络信息执行者,作为某个中间环节,执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请求,然后将执行后的信息传给请求信息的用户。④网络信息使用者,网络信息使用者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个人或群体,如政府、各类企业、管理决策部门等。在粗箭头表示的主要交流渠道中,信息生产者生产的信息经信息发布者发布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不仅包括专用网络、公用网络,还包括各种其他的网络,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利用信息。由于信息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信息生产者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信息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执行者。同一用户在网络条件下可以扮演多种角色。网络信息的生产者与使用者可以重合。如果上网只是浏览或下载信息,那么他只是一个信息使用者;如果信息使用者本身也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便成为信息生产者[5]

img24

图2-12 网络信息交流模式

根据图2-12中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可以将网络信息交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信息产生阶段、信息交流阶段、信息接收阶段。

①信息产生阶段

信息生产者的信息通过信息发布者发布到互联网上。原始信息的来源很广泛,一方面是出版者全面建立和提供数字化期刊,向网站提供远程、虚拟的数字化馆藏,以及检索、传递和长期保存服务,形成可广泛利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最后由信息发布者利用自己与出版者和图书馆的广泛联系,建立同出版者和图书馆的站点的服务器连接,向用户提供集成化数字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信息生产者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生产信息,如各种新闻网页、留言板、博客等。这样信息生产者也行使了信息发布者的职责。

②信息交流阶段

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使用者借助于计算机或终端,通过Internet或Web站点进行的网络信息交流活动。在网络环境下,各种网站将吸收其他网站的优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它们的功能也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信息流的角度看,该模式信息交流过程隐含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信息流动过程。a)信息生产者—网站—信息生产者,表示信息生产者与网站进行信息的沟通与反馈。b)信息生产者—网站—信息使用者,表示信息生产者将自己生产的信息通过网站传递给某个或多个信息使用者。c)信息使用者—网站—信息使用者,表示信息使用者与网站进行信息沟通与反馈。d)信息使用者—网站—信息生产者,表示信息使用者将自己的需求信息通过网站传递给某个或多个信息生产者。这四种最基本的信息流动过程还可以复合成不同的交流过程。

③信息接收阶段

信息使用者直接浏览网页或通过搜索引擎向网络发出请求,通过信息执行者得到所需信息的过程。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关键的问题是及时接收并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使信息为个人、政府或企业的活动服务。从信息使用者需求本身的特点来看,其信息需求并不是恒定的,其需求具有多变性。同时,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同一信息用户需求也并不完全集中于一定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中。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到信息用户快速、准确、有效地把自己的需求与信息资源连接起来。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获取信息利用途径有差异、获取信息选择方式有差异、获取信息认同结构有差异等方面。

(2)网络环境下的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

前面在介绍信息交流模式的时候曾经提到,美国社会学家门泽尔根据信息交流的载体类型不同,把科学交流氛围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过程,从而强调了科技期刊在正式情报交流中的作用。前苏联学者米哈依洛夫对科学交流过程也作了如下表述:“基本上由科学家和专家自己来完成的那些过程属于科学交流的非正式范畴”。非正式信息交流是指信息在信息源和信息用户间的直接传递,诸如座谈、谈论、报告、展览、演示、参观等,具有明显的个体性;正式信息交流是指信息部门借助于文献信息系统,以文献为媒介,向信息用户进行信息的间接传递,如文献的搜集、整理、储存、检索、综合、研究、分析、提供等,其基本表现是已经正式出版发行的文献的交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信息源和信息用户是否通过文献信息系统并以文献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

在以纸质印刷型文献为主要交流媒介的环境下,对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可以从载体中得到明显的划分,两者的定义与分别基本上比较明确,但非正式交流在科学交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处于一个相对低潮的时期。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给非正式信息交流带来了复兴的机会[6]。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纸质载体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成本高、出版时滞长、报道不及时、检索不方便等弱点;同样,传统面对面的交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交流使用媒介的限制等,使得传统的非正式交流也暴露出很多缺陷。网络载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无论是正式交流还是非正式交流,其效率都得到较大的提高。特别是非正式信息交流从传统科学交流体系中几乎被忽视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和传统信息交流不同,网络环境下无论是正式信息交流还是非正式信息交流,都是以网络载体为媒介,信息的存在和传输形式都是基于网络,他们之间载体的界限被模糊化,因而对二者的定义和类别划分需要进行新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从信息源角度来看,网络交流信息大致有两个来源:①来自于传统正式信息交流渠道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来自传统信息机构和信息系统,经过专门信息人员的加工整理,隶属网络环境下正式交流信息的范畴,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等。②网络原创信息,包括新闻、论坛上发布的信息、电子邮件、实时交互信息等。根据是否有专职人员加工整理,可分为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两种。网络原创中的正式信息主要以正规网站Web发布的信息为主,包括新闻、文学原创、科学原创等,均有专职信息人员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可类比于传统信息渠道中的正式期刊;网络原创中的非正式信息主要包括电子邮件、BBS论坛、实时交互信息等,其内容一般无专职信息人员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带有明显的个体性,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存在差异。

通过信息源角度的分析,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抛开技术层面的差异,可以根据信息是否经过专职信息人员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整理,来区分正式交流信息和非正式交流信息。

第二,从信息交流渠道来看,网络信息交流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①Web发布类,可类比于传统信息交流模式下的纸质载体。其交流模式包括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两种,区别在于其交流是否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如前面提到的来自于传统正式交流的Web发布信息和正规网站Web发布的网络原创信息等,其内容经过了专职人员的加工整理,属于正式交流范围;而一些个人主页等,带有明显的个体性,则属于非正式交流范畴。②网络搜索引擎,其反馈信息是经过了专职信息人员的加工整理,属于正式交流范畴,尽管其信息内容既可能是正式信息也可能是非正式信息。③电子邮件类,相当于传统信息交流中的信件,属于非正式交流范畴。④BBS论坛类,可类比于传统非正式交流中的会议交流,属于网络非正式交流。⑤实时交互类,基本上由网络上的实时交互系统来交流的信息,如即时通信软件、网络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这类信息没有经过专职信息人员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大部分相关信息没有得到存储,属于非正式交流信息的范畴。

通过信息交流渠道的分析,网络信息交流因其载体和传输渠道的单一性,没有办法完全从信息交流的实现方式上对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进行区分,但可以以该过程是否有专职人员参与进行区分。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可以根据是否有专职信息人员的参与分为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在信息由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信息存储和传递过程中,有专职信息人员参与的交流为正式交流;反之,没有专职信息人员参与的,自发性的个体交流属于非正式信息交流。但这种划分只是针对信息交流的过程,而非信息交流的内容本身。非正式交流过程中所交流的信息并非完全是非正式信息,而正式交流过程中所交流的信息也并非完全是正式信息。但这并不妨碍以是否经过专职信息人员加工整理来区别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7]。这种划分方法的实质是以交流信息有无过滤和控制为标准的,对交流信息进行严格审查控制,并将其通过信息系统传递出去就是正式交流过程,反之就是非正式交流过程。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相对于传统非正式交流,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第一,网络非正式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只要登录网络,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不同时间、不同地方的人通过E-mail、BBS等非正式交流方式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网络克服了传统非正式交流不能记录信息内容的缺点,在网络上,同样可以对非正式交流信息进行回溯检索。

第二,网络非正式交流的间隔时间更短,交流更迅速、更快捷,可非常方便地以实时方式与同行进行切磋交流。

第三,网络非正式交流的成本更低。E-mail提供了快速方便的邮件递送方式,网络视频和网络会议,只需在网上安装上相关视频软件,便可以进行各种会议讨论等,传统的会议还需要约定时间,支付相应差旅费用。

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网络安全问题、网络非正式交流方式使用的普及度等也是网络非正式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8]

(3)网络信息交流中的栈

信息栈是信息从生产者向使用者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如简单的E-mail、QQ,复杂的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等),都需要借助网络通信平台、网络交流工具来完成交流活动,而网络载体无疑属于人工系统的范畴。因而,关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栈,不能单纯依靠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载体类型来进行分析,而需要进一步从网络这种交流载体介入信息交流的程度来考察。

我们把网络信息交流所需要的载体、使用工具和平台,统称为网络信息交流的中介。根据中介对信息交流内容控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纯技术型中介、内容选择控制型中介和内容完全控制型中介[9]。与之相对应,可将网络信息交流分为零栈交流、准栈交流和有栈交流(如图2-13所示)。

纯技术型中介是指仅提供网络信息交流的技术支持系统,不参与对交流内容的控制。其作用是:a)对网络信息交流技术系统提供支持和维护;b)对网络信息交流的效率进行控制(包括传递的速度、范围等);c)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安全进行控制。零栈交流是指在网络信息交流过程中,仅有纯技术型中介的参与,只是提供物理技术层面的支持,对交流内容不作干预和控制,而用户基本上感觉不到这种中介的存在,如发送E-mail、QQ交流、手机短信等。发送方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接收方,只不过这个活动是借助于网络技术手段来完成的。

img25

图2-13 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中介与栈

内容选择控制型中介是指可对交流内容进行过滤控制,但仅作删除或屏蔽,而不对内容进行组织整理,例如BBS、个人网站、Blog、新闻组等。准栈交流即是指内容选择控制型中介参与的交流,如果中介没有对交流内容进行过滤操作,则对用户来说相当于零栈交流,比如科研人员将研究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在个人网页或电子公告栏上,供其他用户直接浏览使用,或者某个博主在自己的博客上自由发表博文等,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中介对于交流内容作出了删除或屏蔽的操作,对用户来说则相当于有栈交流,该中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处理,如BBS、新闻组上的发文被版主删除。

内容完全控制型中介是指对网络信息进行采集、控制、组织、存储、发布和管理的中介。其作用是:a)信息的采集者、组织者、发布者和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包括对信息内容的筛选、整理和保存等;b)审核并控制网络信息资源,优化网络信息资源质量;c)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同类型或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审核和控制方式,提高网络信息交流的有效性。有栈交流就是指由内容完全控制型中介参与的网络信息交流,如各大期刊数据库商、各大网站、数字图书馆等机构,它们具有一整套严谨的信息接收处理和传递的操作规范,对信息进行质量控制、序化等处理[10],对信息内容的控制程度最强,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担当了非常充分的信息栈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