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隐性知识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隐性知识教育建议

重视隐性知识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隐性知识教育建议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重视隐性知识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隐性知识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构成人们广泛意义上的认识和实践行为的必要基础,是认知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向导,并最终决定了人的创造性表现。

第四节 教育建议

隐性知识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等活动中扮演着这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重视隐性知识的作用,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目标具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隐性知识的重要性,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实践,从而为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得和提高提供有利环境和有效途径。

一、重视隐性知识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隐性知识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构成人们广泛意义上的认识和实践行为的必要基础,是认知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向导,并最终决定了人的创造性表现。

隐性认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固有的创新性,从隐性认知的观点来看,任何知识都有其隐性的一面,越是新知识,其隐性的内涵越多,给人们提供新的暗示机会也就越大。如果把人类的隐性认知过程作为一种系统思维过程,那么隐性认识的创新性不仅对理解系统思维创新性有意义,而且对发挥系统思维的创新性也有启发。例如,科学研究中需要进行系统思维,就需要人们不仅要重视自己和他人新的科学发现的显性方面,尽力明确表达这些科学发现先行方面的本质含义,更要充分关注新的科学发现所具有的隐性内涵,尽快察觉出新发现的潜在意义,从而站在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发现或发明。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隐性知识在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性,加深对系统思维的层次性和创新性的认识,加大对原有知识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改革力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平台。

二、重视隐性知识在学生选拔和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各类活动中关于学生的选拔主要是以显性知识的考察为主的,较少或是基本没有涉及隐性知识的考察。例如,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现有的选拔程序分初试与复试两个阶段。初试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专业显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生复试阶段提供了考察学生隐性知识掌握情况的机会,但由于复试考核过程对考核标准的客观统一性,导致对隐性知识的考核在操作层面上具有一定难度,复试考核仍然以考察学生的显性知识为主。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研究生选拔过程中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发展隐性知识考核的有效方式,促进研究生选拔工作能更好地选拔优秀学生。[2]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学生隐性知识的培养,创造有利于研究生隐性知识获得的环境和氛围,如提倡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各类学术讨论与交流、丰富学生的研究经验、促进知识的转化。通过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一方面获得和积累有关科学研究方面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有关研究方法方面的显性知识转化成能被有效利用的研究技巧等隐性知识,通过程序化、自动化和组块化等方式将显性转化为隐性知识。

鼓励和提倡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积累科研知识和科研技能,提高科研隐性知识水平。研究生在加入一个学科领域的社会化过程中,会接触到两种主要的隐性知识。一种是从长期从事该学科活动的经历中发展而来的知识,是一种该院系精英都会充分掌握的知识或能力。另一种是学生在其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它同前者一样,也可能用于指导行动。[3]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除了让研究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显性知识之外,更需要让他们参与研究实践活动。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的获得和提高,主要是在自己参与研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高校应鼓励和提倡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在科研实践中获取隐性知识。

三、重视不同层次隐性知识对学生获取成功的作用

隐性知识对于个体获取成功非常重要。个体的隐性知识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隐性知识所组成的有机体,个体运用隐性知识获取成功是由多种隐性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隐性知识主要分为一般隐性知识和专业隐性知识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隐性知识在个体获得成功的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是仅有其中的一种对于个体来说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一般隐性知识就是那些能够在不同工作和不同情境下运用的,能够满足多种工作和情境需要的隐性知识,如学生关于价值观世界观、对问题的认知方式等方面的隐性知识。而专业隐性知识则指的是适用于特定专业的,而在其他专业或情境下难以转移的隐性知识,如学生关于本专业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专业技能、技巧等方面的隐性知识。

个体隐性知识是一种有机的综合能力。个体在运用隐性知识的过程中,既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一般隐性知识,又需要具有同本专业紧密相关的专业隐性知识。而一般隐性知识是专业隐性知识的基础,专业隐性知识是个体在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专业环境和专业的特定要求而衍生出来的技能知识,它往往比一般知识更能解释学生在具体专业领域中所获得成果的差异。因此,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和分析不同层次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同层次隐性知识对学生获取成功的作用,不可偏颇地单纯强调某一方面的隐性知识而忽视另一方面的隐性知识。

四、重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转变知识传授的教学观

我国学校教学长期以来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尤其是在高等学校中,专业课的实践性很强,单纯的讲授或者是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很难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得和提高。

学生的创新来自实践,隐性知识也来源于实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学生参与实践。那高校如何通过教学促进隐性知识的获得和提高呢?法国学者罗歇吉罗认为,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的实际影响是很小的,教学只能部分地决定个体的知识。他认为,教学与知识之间不存在严密的相关性,教学只能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在掌握和丰富其知识。而知识来源于多方面,每个人都使其能得到的知识适应自己的方式。他认为学业成绩的差异,其原因只有10%或20%是教学方面的,未确定的因素占60%以上。这一研究表明,教学的“知识传授”所给予学生的显性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学生获取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更多地不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这种“自己的方式”尽管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但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实践性。[4]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开辟有利于学生获得隐性知识的教育教学途径。

【注释】

[1]R K Wagner,R J Sternberg.Tacit Knowledge Inventory for Managers[M].San Antonio,TX:Psychological Coporation,1991:30.

[2]周治金.隐性知识视角下的研究生选拔与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2008(1):87-91.

[3]〔英〕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M].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3.

[4]张建肖,李小平.论隐性知识及其获取能力的培养[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7(1):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