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性知识的定义,隐性知识是实践智力的核心衡量指标

隐性知识的定义,隐性知识是实践智力的核心衡量指标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隐性知识的定义自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以来,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开展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3]隐性知识是实践智力的核心衡量指标。与之相反的是,具有实践性智力的个体容易获得并使用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隐性知识以我们内在携带的“意念模式”为中心。

第一节 隐性知识的定义

自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以来,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开展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对于隐性知识的定义,不同研究者基于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隐隐约约地知道我们确实拥有隐性知识。[1]波兰尼进一步举例说明: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又例如,我们可以认出任何一张脸上的表情,但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也说不出我们究竟是根据什么符号来认识的。如果非说不可的话,那也是含糊其辞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这种“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就是在人们一直以为是非常理性化的科学研究中也存在这种知识。波兰尼指出,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们总是要使用许多的概念,总是要作出许多的预设,甚至要在科学活动中怀着某种信念。没有这些概念、预设和信念,科学活动根本就不能进行。但是,有趣的是,科学家们对于这些东西往往也并没有非常清晰的了解,当科学家们试图系统陈述它们的时候,而又显得那样的模糊不清。波兰尼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个命题的含义就是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了他们可以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2]这两类知识处于相同的地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为一种奇怪的现象所困惑:一些人在学校期间成绩出众,但是进入职业生涯后却频频遭受失败;而有一些人平时在学校里表现很一般,在工作中却表现得很出色。因此,斯腾伯格等人开始怀疑学术的和非学术的环境对人的智力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是否有所不同。于是,他们区分了“学术智力”和“实践智力”,所谓学术智力指用于解决学术问题的那部分智力,实践智力指用于解决日常问题的那部分智力。斯腾伯格认为,实践智力是在个体与自身所处环境之间或者通过适应环境重塑或改变环境或者通过选择环境来寻求最佳适应的智力,是被应用于真实世界情境的能力。[3]

隐性知识是实践智力的核心衡量指标。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具有学业智力的人通常容易获得和运用正式的学业知识,这类知识可以从智力测验或是类似测验中找到。与之相反的是,具有实践性智力的个体容易获得并使用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隐性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生活非常重要,它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4]隐性知识通常用来刻画成功个体在实践中区别于其他较少成功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类型的特色,在个体选择、适应、改造一般环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根植于个体或组织的行动中以及对背景的理解上的,难以形式化和进行表达。隐性知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技术层面和认知层面。技术层面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人技巧,也就是“知道如何做”的知识;认知层面的隐性知识包括信念、理念、价值和心智模式等,这类隐性知识根深蒂固于个体的头脑,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5]

巴顿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头脑中,却连人们自己都不知道的知识,也就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的知识。[6]

美国学者维娜·艾莉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私人的、特殊背景的知识,它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隐性知识以我们内在携带的“意念模式”为中心。这些意念模式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挥原则。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的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7]

我国学者王德禄认为,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的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8]

赵士英将隐性知识定义为高度个性化、难以形式化和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来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9]

钟义信认为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由于它的非结构化和专有属性,其传播成本很高,范围也较小。隐性知识可以划分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和专业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五个要素共同组成。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技术秘密、经验和判断力、决策时的前瞻性都属于此范畴。[10]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定义不尽相同,但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些共识,例如,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头脑当中、一般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后,隐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实践和领悟,而难以通过他人的帮助或环境的支持来习得。隐性知识同个体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对个体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