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闻社的任务是专门向海外华侨报纸发稿

中国新闻社的任务是专门向海外华侨报纸发稿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新闻社是以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为服务对象的一家非官方的通讯社。为了及时开始广播,中国新闻社的工作机构设在新华社内,是新华社的华侨广播组,对外用中国新闻社的名义,向海外100多家华文报纸广播华语记录新闻。中国新闻社的建立在海外引起很大反响。此外,中国新闻社全年发专稿904篇,为海外10家华文报纸制作新闻版面和图文专版。

第二节 中国新闻社

20世纪50年代,中国创办了另外一家通讯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是以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为服务对象的一家非官方的通讯社。

中国新闻社的任务是专门向海外华侨报纸发稿。长期以来,华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远离家乡国土的华人移民对中华文化的需求没有因离开家乡而消失。对于非华语地区的华侨华人来说,当地的主流媒体难以满足其对中华文化的需求。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需求催生了海外华文媒体的出现。1815年至1996年的180多年间,海外共有5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过华文的或华文与其他文字合刊的报刊,累计共有4245种,其中日报668种,期报1041种,期刊数量达1886种,会刊有621种。[2]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海外华侨已增至2000多万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绝大多数旅居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华侨报纸也在许多华侨聚居地出版发行。据1953年统计,华侨报纸共有97家,也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当时的华侨报纸中,能够比较正确地报道祖国情况的只占少数,这些报纸在稿源方面也存在着困难。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部分华侨迫切希望了解新中国各方面的情况,因此,中国新闻界和归侨中的一些著名人士认为,为了满足广大华侨了解新中国的迫切要求,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为海外华文报刊供稿的通讯社,对广大华侨正确、全面地介绍新中国。为了满足海外华文报纸直接从国内获得新闻的需要,中国新闻界和归侨界知名人士胡愈之、金仲华、萨空了等发起创办了这个通讯社。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

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开始筹建。为了及时开始广播,中国新闻社的工作机构设在新华社内,是新华社的华侨广播组,对外用中国新闻社的名义,向海外100多家华文报纸广播华语记录新闻。1952年9月22日试播,10月1日正式开始以“中国新闻广播电台”的呼号,向海外广播口语纪录新闻,报道中国政治、经济、文教等建设成就和要闻、侨乡情况。中新社成立后,每天3次以8个频率口语播发华语记录新闻,供海外和港澳华文报纸抄收,同时向海外航寄新闻稿。随后陆续增加了提供专稿和图片等业务。中国新闻社的建立在海外引起很大反响。中国新闻社的广播受到海外侨报的欢迎。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香港的华文报纸从1952年10月4日起即先后开始采用中国新闻社的消息,以后越来越多的侨报也都陆续采用中国新闻社的稿件。

1952年到1957年是中国新闻社的创业阶段。最初只广播口语记录新闻。后来陆续增设了向已建交的国家发专稿的第一专稿部、向未建交国家发专稿的第二专稿部、图片部、报刊室、资科室等业务部门,成立了总编室。随着业务的开展,中国新闻社的机构也不断充实和加强。全社工作人员由最初的40多人迅速增加到300多人。到1956年,中国新闻社已经在香港、广东、福建、上海、广西、云南设立了分支机构。1957年3月16日,中国新闻社脱离新华社,成为一家独立的通讯社。

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新闻社业务有较大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所发稿件不仅有新闻、通讯、专稿、图片,还有文艺作品、国内报刊文摘等。每天发稿达七万多字。除新闻照片外,还供应各地风光图片。中国新闻社记者拍摄的作品,成为香港两家大型画报《良友》和《幸福》的主要稿件来源。

文革”十年是中国新闻社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时期。分支机构大部分被撤销,业务大大缩减,只保留了口语广播新闻,而且报道内容大都与新华社稿件雷同,中国新闻社名存实亡。

“文革”以后,中国新闻社于1978年恢复建制。中国新闻社重建了与原有机构相应的总编室、新闻部、专稿部、摄影部、电影部、报刊室、资料室等业务部门,加强了关于台湾情况和祖国统一问题的报道。各分社、记者站也先后恢复。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海外华文报刊的态度和读者要求的变化,中国新闻社的报道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中国新闻社每天发一万多字的新闻电讯,通过卫星专线向香港传送,并转发其他国家。在北京和香港出版《中国新闻》稿,公开发行。同时,每天还发各种体裁的专稿和新闻图片。港、澳和海外有160多家华文报刊采用中国新闻社的稿件。香港和海外的有些电台、电视台也采用中国新闻社的消息。

2000年,中国新闻社日均播发电讯通稿量为67条,全年电讯通稿发稿量达24477条,约1500万字。全年发传真图片9349张。此外,中国新闻社全年发专稿904篇,为海外10家华文报纸制作新闻版面和图文专版。中国新闻社还出版《中国新闻周刊》、《视点》、《中国经济周刊》等期刊。在与台湾的交流方面,中国新闻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000年,中国新闻社记者三次到台湾采访报道反“台独”的声音,在东南亚和其他海外媒体中发挥了重大影响。

中新社的新闻清新、活泼,深受国内外媒体的喜爱。中新社新闻稿件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国际视角+亲和力”。目前,中国新闻社的主体新闻业务已经涵盖了新闻、图片、专稿、特稿、电视、电影、杂志、网络、出版社等等,在内地27个省市自治区派驻了分支机构50多个,在港澳以及海外派驻了7个分社,并已在台湾驻点。

img49

《中国新闻周刊》

中新社的新闻产品以多种语言,通过卫星、互联网、光缆等技术传播手段,向全球500多家新闻媒体和7个大型通讯社传送。作为为海外华文传播媒介和海外读者服务的通讯社,中新社根据中国对外宣传总方针和海外读者的实际,以民间通讯社的风格和特色,积极开展宣传报道工作。

中新社在国内有广东、福建、上海、广西、海南五个分社,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江西、山东、辽宁、陕西、云南、四川、湖北等十多个省市设有记者站。在香港和澳门设有香港分社和澳门记者站。在美国、日本、法国设有分社,在纽约、曼谷、马尼拉设有出稿代理机构。

1952年10月1日中国新闻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时,每天播发口语纪录新闻5000字。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新社每天发新闻稿30条左右,约1.3万字。通过文字传真或其他方式接收、采用这些稿件的有13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108家新闻机构。中新社每月发专稿、专电、专栏稿和专刊副刊稿300篇左右,约30万字,每月发新闻照片约500幅。中新社还编辑出版公开发行的《对外报道》双月刊。同时,除星期日外每周6天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出版刊物《中国新闻》。中国新闻社由1952年前后的只有少数几个工作人员,每日仅播发口语广播5000字到8000字,发展到在国内设有22个分支机构,设有4个分社,面向海内外200家华文媒体和各国新闻机构,拥有500名工作人员的大型通讯社。

中国新闻社曾有记者赴台采访,也曾接待台湾记者,是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重要机构之一。现在,中新社已成为一家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服务的综合性新闻单位。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2年关于全世界174家通讯社的五级统计中被列为B级。[3]

目前,中新社在中国内地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56个分支机构。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泰国建有分支机构。中新社每天播新闻电讯稿100余条,传真图片近百张。中国新闻网每天更新新闻500多条,中国新闻图片网每天更新新闻图片100幅。该社每天还向海外几十家报纸提供专稿和制作数十个报纸版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