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做好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能否在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网上主流地位的情况下,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网络殖民文化对我国主旋律文化形成巨大冲击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取决于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否有效开展。

第三节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网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网络,正在以不可遏止的力量和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和重塑着由自然、实践和思维所构成的世界,可以说,中国已进入了网络时代。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该《报告》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4)当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工具和载体的时候,互联网不可避免地将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与观念,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这种影响尤其明显。应该意识到,时代开始步入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活动范围开始从传统的现实领域向虚拟空间扩展,原本涵盖地域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更多地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网络信息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做好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信息的混乱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

在网络社会里,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面对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各种社会力量团力图在互联网上占据一席之地而产生的激荡,面对信息膨胀及其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人们感到目不暇接,尤其是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这更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难度。

首先,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在我国,传统媒体有成熟的工作规范、较高的党性原则与社会效益,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格局为之改变。所有的团体和个人不分种族、地区、信仰、政治倾向,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源。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良莠并存、鱼龙混杂,呈现出多元性和泛滥性,各种色情,暴力,迷信,政治的、社会的谣言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等有害信息,都能快捷方便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从整体上讲,由于互联网没有主管责任机构,用户的发展和使用没有限制,对网上的信息难以追查其真实来源和核实其可靠程度,各国政府对网络信息都难以控制和封锁,很难像对传统媒体那样进行有效地监管使得社会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制约机制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不可能在人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人们进行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大量的信息在人们的印象中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网络信息的混乱增加了大学生选择信息的难度,这种状况势必造成处于成长阶段、价值判断还相对模糊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紊乱和价值判断的偏向。比如,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大大淡化,金钱观念大大强化,有的人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还有的人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虚的,金钱是实的。要抛弃远的,丢掉虚的,捞取实的。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和贡献很少去思考。在网络社会里,大学生思想教育担负着如何进一步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的艰巨任务。

其次,国家民族意识开始淡化。网络世界互动关系的虚拟性,逐步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和学习方式,增大了他们思想的波动性,大学生的思想长期浸泡在杂乱的信息中,其兴奋点和注意力多被信息的新奇所吸引,随着信息的漂浮不定而千变万化。在接受信息方面,许多人还没来得及对其加以理性思考和判断,就已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或面对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无从选择。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大学生思想的稳定性,甚至使政治意识、阶级意识乃至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

再次,生活方式趋于复杂化。随着我国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淡化,奢靡之风有所蔓延。大学生思想教育肩负着重任,它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既要满足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能积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

在加强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更加剧了东西文化的碰撞。能否在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网上主流地位的情况下,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网络殖民文化对我国主旋律文化形成巨大冲击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取决于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否有效开展。

首先,从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来看,在网络世界中,西方强势文化仍然占据支配地位,对与他们不同的异质文化横加鞭挞,迫使别人接受他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英语文化”在网络中取得了最高文化霸权地位,英语作为全球计算机通用语言,承载着计算机技术发达国家以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文化。据有关机构统计,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约占5%,其他不同语种的内容仅占5%。目前,全部网址中78%为英文网址,96%的电子商务网址也是英文的。此外,网上70%的网址都出身美国,而且绝大多数为英文网址。正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说:当今世界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所以,对于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共同体而言,信息全球化趋势下,还伴生着网络殖民文化的侵略。美国的文化产品及思想文化传播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已取代了航空等行业,成为美国第一出口商品,占国际市场40%以上。特别是东欧剧变以来,美国知识产权的出口额上升了近94%。所以甚至连资本主义的法国、加拿大、日本都感到了这种文化强势地位的威胁。

其次,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看,1995年在哈佛大学召开的全球国际互联网学术研究会上,曾有人提出了“网络文化帝国主义”一词,它生动地反映了在全球网络化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冲突及其实质。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以其信息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为互联网上的流行文化,并对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产生覆盖消解或侵蚀的作用。只要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网络世界的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种冲突日益激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文化价值方面的冲击影响最大,它表现在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对我国广大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也使大学生思想教育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

再次,从文化市场的治理和文化体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来看,在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其种类和数量触目惊心且愈演愈烈。由于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运行系统,色情、暴力和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等文化垃圾大量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被肆意兜售;网上“贩毒”与赌博兴起;这些都严重蚕食着信念混乱、意志薄弱之人的心灵,严重毒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诱使一些大学生最终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由于网络接受信息的方便性和隐蔽性,又由于文化产业部门严重的条块分割,无法形成整体思想教育的合力,因而给目前文化市场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大学生思想教育留下一个难以弥补的“窟窿”。

三、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难以控制和管理

由于在互联网上可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活动,人们的自我约束力会不自觉地下降,不道德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在互联网上时常出现。比如网上聊天,人们可以用任一符号代表自己进入网络与对方交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不负任何责任,想说什么,就随心所欲地胡聊一通,想画什么,就肆无忌惮地乱涂一气。这种毫无约束的交流方式给大学生莫大的刺激,这也是“网虫”们迷恋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网络的匿名性还给网络犯罪提供了掩护,人们难以知道犯罪者的身份、姓名、地址等,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制裁。加之,对网络犯罪的舆论导向也存在问题,往往使人们觉得网络“黑客”是难得的天才,而不是凶恶的罪犯;在对网络犯罪的制裁上也失之于宽,没有统一的严厉的打击措施,这些都助长了网络犯罪的不断产生,其后果是严重的。如台湾著名的制造CIH病毒的大学生未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反而被一家著名电脑公司作为难得人才重金聘用,而其病毒持续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远超过被处以极刑的任何贪污、抢劫者所非法占有的财产的数量。又如世界上出现的“爱虫”病毒,在短短几十天内就给世界造成上百亿美元的损失,而其制造、传播者是菲律宾某高校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制造电脑病毒的案件在我国也有发生。

四、互联网使许多大学生人际关系淡薄

由于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表面上,人们可以通过EMAIL、BBS、OICQ、IRC、NETMEETING等方便、快捷的方式交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而实际上,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易使人们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易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大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对的态度。而当前不少大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网络游戏,而网上游戏不少是以战争、暴力、凶杀等为主要内容的,这使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易形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互联网综合症”,对其学业、生活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五、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

目前,美英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因特网作为谋求跨世纪战略优势的政治工具。这样,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以更加广泛、多样而便捷的方式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我们尽管在报纸、电视、广播的理论宣传研究与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对在互联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研究和实践却相当薄弱,这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网络这一全新领域的巨大缺失。

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信息优势和网络霸权实施意识形态的渗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超级大国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原则下,利用大众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控制,这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虽然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都祈盼世界和平与发展,然而现实却是“一球两制”的长期共存,世界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世界仍然充满着许多复杂和不稳定的因素。西方敌对势力把社会主义中国看成眼中钉、肉中刺,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一方面他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封锁中国的真实情况和中国的主流,另一方面又随心所欲地对中国制造种种谎言,蒙蔽国际社会。”(5)而因特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成为一种最畅通、最具吸引力、管理难度较大的高科技传播渠道,这同时也开辟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把互联网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强有力的工具。像美国越来越把意识形态的渗透当作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他们利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加紧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软件、游戏等精神产品中,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我们的青年大学生。

其次,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防御能力来看,由于我国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上的劣势,对互联网的控制能力和对信息的屏蔽能力都较弱,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平台。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站内容不够充实,变化少,更新速度也比较慢。此外,我国高校缺乏对互联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作用的足够认识,经济投入不足等等主客观原因,最终造成了我国信息网络“跑洋车”、“送洋货”的尴尬局面。这使得我们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在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主动攻击面前,缺乏足够应对力,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再次,从新闻宣传媒体舆论导向控制力来看,信息全球化改变了传统媒体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而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舆论控制的局面。这不仅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权,同时也增强了受众对信息的发布能力,从而增加了舆论导向控制的困难,也使我们的新闻媒体宣传处于不利的地位,致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导优势部分丧失,导向功能也有所弱化。近年来某些境外组织正是利用互联网,散布其歪理邪说,蛊惑人心,破坏社会稳定。因而,在目前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较量过程中,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偏离,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所以,如何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和信仰,是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教育的一大挑战。

【注释】

(1)王锐生.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J].哲学研究。1999(7).

(2)全球化观察之一:经济全球化的当前趋势[DB/OL].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3/21/20000612/99235.html.

(3)董刚.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新机制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1-75.

(4)《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L].http://www.cnnic.cn/ dtygg/dtgg/201201/120120116 23667.html.

(5)李展.因特网上跨文化传播[J].厦门大学学报,19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