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为“眼中钉”

何为“眼中钉”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用“眼中钉”来比喻心目中极为痛恨仇视的人。人们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视他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意思是“拔掉我们眼中的钉子,多么令人高兴呀!”)从此,“眼中钉”的说法就一直流传下来。而那位姓娄的同窗因为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被当地百姓视为“眼中钉”,最后被革职抄家,变成了乞丐。

人们用“眼中钉”来比喻心目中极为痛恨仇视的人。

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五代后唐有一个官吏,名叫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任节度使。他在任期间,依仗自己的权势搜刮民财、鱼肉百姓,当地百姓吃尽了苦头。人们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视他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俗语说“恶有恶报”,赵在礼最终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拍手称快:“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意思是“拔掉我们眼中的钉子,多么令人高兴呀!”)从此,“眼中钉”的说法就一直流传下来。

关于“眼中钉”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据传,北宋真宗时,宰相丁谓把持朝政,朝纲不正、吏治腐败,受到百姓的痛恨,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刚正不阿,处事公正,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抓住把柄,便千方百计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慢慢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

丁谓的无耻行径遭到百姓的唾骂,不久,一首民谣慢慢流传开来,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即指丁谓,“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后来,“丁”字又慢慢演变成了“钉”字。

趣味链接

巧妙的逐客令

相传,北宋大臣、史学家薛居正,早年清苦、穷困潦倒。他有位姓娄的同窗,花巨资在江南买了一个七品县令。薛居正听说后,便来到这位同窗那里,希望他能念在昔日同窗的面子上予以一定的资助。可姓娄的同窗一听说薛居正前来求助自己,怕有损自己的面子和身份,避而不见,只写了一句话,让人转交给薛居正。薛居正打开一看,心中十分气恼,便沿路乞讨而回。原来,那句话是:

江南春暖难存雪(薛)

意思是这位同窗不愿相见,别再来找他。

薛居正从此更加努力读书,后来赴考,连续三次考得第一,中了进士及第,在北方做了大官。而那位姓娄的同窗因为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被当地百姓视为“眼中钉”,最后被革职抄家,变成了乞丐。听说薛居正当了大官,便来投奔。薛居正早听说了姓娄的事,又想起当年的事来,心中很是气恼,但又不好不见,只得好酒好菜来招待这位姓娄的同窗,准备给点路资,让他离开。可是这姓娄的贪心不足,居然向薛居正求官。面对如此贪心的人,薛居正笑而不语,在一张纸上写了七个字:

塞北风高不住楼(娄)

这位姓娄的同窗一看,便想起当年之事。看着这似曾相识的“逐客令”,羞愧难当,只得离开了薛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