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登山运动概况介绍,登山技术的介绍

登山运动概况介绍,登山技术的介绍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登山运动诞生后,阿尔卑斯山区的登山运动发展极为迅速。(二)我国登山运动概况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登山历史悠久。高山探险登山对登山者要求较高,通常是训练有素的专业登山运动员。这些协会主要利用假期组织青少年登山夏令营,并普及登山基本知识和技术。登山过程,也就是运动员不断排除这种威胁和障碍的过程。

第一节 登山与攀岩

一、登山运动概况

(一)登山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登山运动诞生于18世纪欧洲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科学家德·索修尔在考察阿尔卑斯山区时,对其主峰勃朗峰巨大的冰川和高山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悬赏重奖登顶者。1786年一个乡村医生巴卡罗揭榜,并与当地石匠巴尔玛结伴于当年8月8日成功登上了勃朗峰的顶峰。因此1786年,被定为现代登山运动的诞生年,德·索修尔被称为现代登山运动的创始人。

现代登山运动诞生后,阿尔卑斯山区的登山运动发展极为迅速。1857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性的登山组织——英国登山俱乐部成立。各国运动员不断研制和改进登山装备和工具,不断向从未有人攀登过的、更为难攀、更为艰险的路线去攀登世界上所有的高峰。从1950年起至1964年,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地球上14座海拔在8000m以上的高峰已全部被人类征服。

(二)我国登山运动概况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登山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了登山探险的记载。自西汉开始,我国就有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这一习俗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到了明代,我国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从20岁起就开始了其长达30多年的登山旅行生涯。游历于名山大川,写了详尽的名山游记《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代登山活动史料及高山科学考察资料。与欧洲早期登山活动相比,在时间及高度上,我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作为现代登山运动,我国起步却较晚。

1958年国家体委将登山列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成功地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此跻身于世界登山的先进行列。中国登山队已成功登上世界上所有8000m以上的高峰和七大洲所有的最高峰。

(三)登山运动的锻炼价值

登山是我们亲近大自然的体育项目,作为一项户外运动,它为人们提供了重塑人际关系,使自身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尽情享受自然风光的各种机会。它使人们抛开都市喧嚣和烦恼,获得身心极度舒放的愉快。目前,登山与攀岩已成为世界各地人们用以度过闲暇时间的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经常登山能锻炼体魄,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它是那些追求刺激、挑战、冒险的人们最好的休闲活动,能使之在登山过程中体会奋斗的快乐,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机智勇敢和拼搏精神。登山对于某些登山爱好者而言,还将为他们提供一种目的感,一种不断的挑战感,尤其是在征服那些一般人难以攀登的山峰后体会到其他地方很难体会到的激情。

(四)登山运动分类

根据登山的难度、高度及是否使用登山装备,通常将登山运动分为高山探险登山、竞技登山运动、攀岩运动和普通登山活动四大类。

1.高山探险登山

高山探险登山是登山者在各种登山技术装备的辅助下,经受各种恶劣自然条件的考验,以攀登高峰峰顶为目的的登山活动。高山探险登山对登山者要求较高,通常是训练有素的专业登山运动员。

2.竞技登山运动

它是一种运用熟练的攀登技术和各种技术装备,专门攀登悬崖峭壁或冰壁的竞技性登山运动。

3.攀岩运动

攀岩运动是一项不用攀登工具,仅依靠手脚和身体的平衡攀登峭壁或人工岩墙的竞技性运动项目。根据竞赛规程,攀岩比赛可分为“难度攀岩”和“速度攀岩”。

4.普通登山活动

普通登山活动分为旅游登山和定向登山比赛。

(1)旅游登山

旅游登山是一项旅游与登山相结合的活动,历史悠久。在我国,素有“九九重阳登高”的历史。由于中国登山队的成就及登山运动本身又能锻炼人的身体和意志,因此群众性的大型登山活动也随之逐步开展起来,一些大专院校先后成立了登山协会。这些协会主要利用假期组织青少年登山夏令营,并普及登山基本知识和技术。每年重阳节登泰山、新年登长城、秋季登香山已成为国际著名的群众性登山项目之一。

(2)定向登山比赛

定向登山比赛。通常要事先选定一座山峰,攀登难度不宜太大,以登顶为目标,将参加比赛的登山者分为若干个结组,从一个出发点同时出发,按事先规定的路线越过草坡、山涧河流或小溪,选择宿营地点,攀登岩石峭壁,登上顶峰后下山返回指定地点。

(五)登山装备

登山装备是指登山过程中为顺利完成登山活动所需的装置和设备,是直接与登山活动有关的最必需的基本装备。登山装备要适应登山运动的环境条件,在设计、选材、用料、制作上要尽量使用轻便易携,坚固耐用,便于拆卸,能一物多用,并能保暖防水的装备。

按登山装备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全人装备

全人装备指登山运动员必备的服装及防护用具。竞技登山的全人装备包括登山帽、岩石衣裤、岩石鞋和普通登山鞋等。探险登山的全人装备还需要有御寒服装、风雨衣、高山靴、手套、帆布背囊、防护眼镜、手电筒等。

2.技术装备

技术装备指攀登时需使用的器材,主要包括登山绳、登山铁锁、登山安全吊带、挂梯、升降器、冰镐、冰爪、雪崩飘带、钢锥、铁锤及雪铲等。

3.宿营装备

宿营装备主要包括帐篷、睡袋、食品、炊具及燃料等。

4.保障装备

保障装备是为了应付各种意外情况和其他目的而备用的一些器材用具。如氧气装备、通信器材、摄影器材、自卫武器、交通工具、观察仪器、医药救护器材等。

二、登山技术

登山技术是指登山运动中为克服地形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而采取的科学的操作方法。在登山时会遇到各种困难的地形,它是运动员行动的威胁和障碍。登山过程,也就是运动员不断排除这种威胁和障碍的过程。在同一客观困难面前,是战胜它去夺取胜利,还是坠入险境而酿成事故,一般来说与每个登山运动员的技术状况、集体配合有很大关系。因而登山技术对于实现登山各种战术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登山技术分为结绳、保护、攀登、下降、渡河搭桥等技术。

(一)结绳技术

结绳技术即绳索之间、绳索与其他装备之间的连接,称为结绳技术(或称结绳方法)。

1.结绳技术在登山中的应用

结绳技术是登山运动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在登山途中,运动员互相保护,越过障碍,攀登岩石或冰雪陡壁,渡过山涧急流,都离不开绳索。绳索是登山技术中所使用的最重要装备。

2.结绳类型及用途

结绳依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固定和操作用的绳结、接结用的绳结、保护用的绳结三种类型。

(1)固定和操作用的绳结:即将绳索一端直接固定于自然物体上,固定时多采用下列绳结:

①织布结(布林结):通常用于绳索一端与自然物体的固定,如上方固定保护时将绳拴在自然物体上,有时在没有安全带的情况下,可将此结打于胸部,以作胸绳用(图18-1-1)。

img591

图18-1-1

②牵引结:为了拉紧绳子,将一端在树干上缠绕固定,利用绳子和树干的一定缠绕摩擦就可将绳拉得很紧很结实,一般用于渡河搭桥时用(图18-1-2)。

img592

图18-1-2

③通过结:用于和铁锁的连接或挂于铁锁中作固定用。此结有通过结(图18-1-3)。

img593

图18-1-3

(2)接绳用的绳结:将短绳接成长绳使用的绳结。

①平结:用于直径相同绳索之间的连接(图18-1-4)。

img594

图18-1-4

②交织结:用于直径相同绳索之间的连接(图18-1-5)。可分为单交织结和双交织结。

img595

图18-1-5

③混合结:用于两根不同直径绳索之间的连接(图18-1-6)。

img596

图18-1-6

(3)保护用的绳结:保护用的绳结是使绳索之间或绳索与铁锁之间能够产生摩擦和滑动的连接方法。

①单环结:用于沿主绳下降时的速度控制(图18-1-7)。将绳索在铁锁上缠绕,增加摩擦力而控制下降时的速度。常用于岩壁上坐式下降时用。

img597

图18-1-7

②抓结:用于行进中的自我保护。利用细绳在粗绳上的缠绕,使之摩擦阻力加大,从而起到暂时固定和自我保护的作用(图18-1-8)。抓结有单抓结,即利用单根绳打结和双抓结,即套绳打结两种方法。

img598

图18-1-8

结绳注意事项:

(1)在用结绳组合各种技术装置时,对绳索的装、收要有条理,不要乱拉乱放而造成交织混杂,影响技术操作。

(2)在行进或攀登路线上装置绳索,要避开岩缝和尖石等障碍物,排除自然物对绳索拉力的干扰。

(3)行进或休息时,切忌踩踏绳索,特别是脚下绑有冰爪时更要注意,否则有可能对绳索造成隐患而酿成各种事故。

(4)结好绳后,一定要检查是否正确,否则要重新结好,千万不能马虎。

(二)保护技术

为了防止在登山过程中因动作失误而引起的意外险情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称保护技术。

1.保护技术和方法

保护技术分为固定保护、行进保护和自我保护三种。

(1)固定保护:固定保护是对行进者或攀登者预设的专门保护。保护者将主绳进行某种固定,选择有利位置专门负责保护。在攀登岩石峭壁、冰峭壁等技术操作复杂、危险性大的路段时多被采用。固定保护又可分为交替、上方和下方三种保护方式。

交替固定保护:登山过程中,结组通过较陡峭危险的地段如冰坡时,多采用这种保护。保护方法:结组内只能有一个人行进,其他人停止行进,将冰雪锥或冰镐打入坡面,作为牢固支点,并将主绳在它上面按特定的要求缠绕。做好保护后,可根据行进者的速度做收、放绳动作。行进的队员在走完主绳间隔那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改做保护者(做法同上)。第二人开始行进依次反复进行,逐级攀登。

上方固定保护:固定保护者处于被保护者上方而得名,多用于攀登岩石峭壁的保护。保护者在峭壁顶部利用钢锥或自然物将主绳一端牢牢固定,然后,将自己身体也牢结于主绳的相应位置,成自我保护装置,防止攀登者失误摔落时被牵动。最后将主绳另一端抛给峭壁底部的攀登者。攀登者将绳端牢固结于自己身上,通知上方后,便可以行动。保护者随攀登者的行进,要不断做收绳动作。

下方固定保护:第一人攀登峭壁时,因上方无人,只能采用下方固定保护,即保护者的位置在攀登者的下方。其保护装置也是将主绳一端在保护者附近固定,另一端交攀登者系牢在身上。攀登者在行动过程中,要不断把主绳挂到自己打入峭壁的新支点上。保护者要随着攀登者的上升,不断做放绳动作。在攀登者失误脱落时,因牵动保护者的拉力来自上方,对保护者构不成威胁,故一般情况下,下方可不设自我保护装置。

(2)行进中保护:行进中保护指行进中不需要预设专人保护,只是在出现险情后依靠保护装置而采取的一种应急保护技术。最普遍而简便的方法是用主绳将2~5名运动员的身体连接而构成一个结组。在结组行进中,一旦有人失误滚坠,同组其他人都要立刻以最方便的姿势和最快的动作,将冰镐全力插入冰雪、碎石或裂缝中,以期通过固定自己的身体而拉住滚坠者。

(3)自我保护:不管是行进中保护还是固定保护,攀登者一旦失误,都不能消极地依赖别人的保护,而要尽量做出各种自救动作,这叫自我保护。特别是在行进中,失误滑坠,就要在高呼“保护”的同时,迅速将身体呈俯卧姿势,并用全力使冰镐尖与坡面摩擦,以减低下滑速度。

2.保护中应注意的事项

(1)保护前对所使用的工具装备,要认真进行检查。

(2)保护地点要尽量安全可靠,要有利于保护者操作。禁止在雪崩、冰崩、滚石区做保护。

(3)保护者首先要做好自我保护装置,带上手套和安全帽。

(4)在攀登岩石峭壁的保护中,一定要随时观察绳索是否有磨损,若有,一定要妥善处理。在被保护者没有到达安全地点前,保护者一定要注意力集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保护任务。

(5)在攀登岩石作业中,要保持安静,听从指挥,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

(三)下降技术

下降技术是登山运动的基本技术之一,这里只介绍几种陡坡和峭壁下降的技术。

1.器械下降

器械下降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原理是利用主绳同连接于身体上的一定器械之间的摩擦,减缓控制下滑速度达到下降目的。

(1)下降器下降:将主绳一端在峭壁顶部固定,另一端抛至下方。下降者在腰部系好安全带,腹前挂好铁锁,然后将主绳按8字缠绕于下降器上,再将下降器的铁锁连接,左手握主绳上端,右手则在胯后紧握从下降器穿绕出来的主绳。面向岩壁,两腿分开约成80°角,蹬住崖棱,身体后坐,使躯干与下肢约成100°角,将左手上方主绳搭于崖棱上之后,可开始下降。

动作要领:下降时两腿上下分开向下逐渐移步,身体向右手方向倾斜,随身体重量的下沉,右手逐渐放(松)绳,两脚也随之向下移步,身体便不断下降。为了消除初学者的恐惧心理,可增加抓结装置,一旦操作紧张将下端的右手松开时,抓结就可起到保护作用。

(2)单环结下降:这种下降方法是在没有下降器的情况下,以铁锁和单环结的连接,代替下降器下降(图18-1-9)。

img599

图18-1-9

准备动作和下降方法同下降器下降法,必须注意的是单环结要打得正确,铁锁一定要拧紧螺扣。

2.坐绳下降

坐绳下降是利用绳索与下降者的身体相缠绕而产生摩擦,控制下降速度。它是下降的一种简单易行、不需要很多装备器材就可实现下降目的的一种方法。

准备动作:面向固定绳端,两腿夹住上方固定好的主绳,将身后主绳沿右(左)大腿根部从外侧绕至前面,经腹、胸,左(右)肩至背后,用右(左)手在胯后将其握住(图18-1-10)。采用这种方法下降,应身着较厚的耐磨衣服,并要掌握好动作要领,维持好身体平衡,经过大腿根部的主绳不能移位或脱离,下降速度不宜过快,否则很容易擦伤身体。

img600

图18-1-10

3.缘绳下降

坡度在75°以下,可采用缘绳下降法。采用这种方法不需要过多的装备,只要有主绳即可。

准备动作:在主绳上打好抓结,双手握主绳,两腿分开退至崖棱时,拉紧主绳,开始下降。

下降方法:双手沿主绳依次向下倒手,并在倒手的同时将抓结捋下,两脚交替下移,用前脚掌蹬住岩壁,上体和下肢约成150°角,一旦失手,抓结可起保护作用,也可利用双主绳,一绳保护,另一绳下降。

4.渡河搭桥技术

在野外进行地质考察或在登山探险途中经常会遇到山涧河流,这就必须熟练地掌握渡过山涧河流的技术和方法。现将最主要的渡河搭桥技术介绍如下:

(1)涉水渡河:对水位较浅、流速不大的河流可采用涉水过河的办法,但应注意,山涧河流的水温低,水流急,而且河底布满石块,涉水通过时不宜脱掉鞋袜,渡河地点要选在河面较窄而河水较浅的地段。

(2)绳索渡河:即利用连接两岸的空中绳索渡河,根据绳索装置方法的不同分以下三种:

牵引渡河:牵引渡河是借助固定于两岸的单根主绳横渡河流,适用于河面较宽、河水较深的河流。选会游泳的运动员,携带着主绳的一端先渡河,并把主绳固定于对岸的树木、岩石等物上。待两岸绳端拉紧固定后,渡河者可用滑轮牵引或缘绳的办法渡河。

抛地锚渡河:在对岸条件允许、河面不太宽的情况下,将主绳一端绑一铁锚(或用冰爪代替),抛向对岸,并使其在岩石缝等处卡牢。其他操作与牵引渡河方法相同。

搭吊桥渡河:先用绳索装置成简易吊桥,再步行通过。此方法适用于河面较宽、河水较深,又有较多人员和物资重复通过河流时。此法是将3根主绳固定于两岸,其中2根主绳平行固定在上面;一根固定在两根主绳的下面,各间隔1米,拉成底朝上的等边三角形,然后用辅助绳从两侧找一定间隔将3条主绳交织连接,以使其同时受力。这样下面的1根主绳便成了步行的“桥板”,上面的2根绳索做“桥栏”。通过时应依次单人行进,并设保护装置。

(3)架独木桥渡河:渡过河面不宽,但水深流急的河流时,可选用较粗的木棍或树干等作桥面渡河。先将选好的长度适中的木棍细端用主绳的中间部位打双套结,另一端固定在岸边,然后将木棍竖起,拉紧主绳两端,再向对岸缓缓地放下,搭于对岸的岸边上。选一队员先利用还未固定好的主绳作扶手,稳步渡过去之后,将系独木桥的主绳解脱固定于对岸的岩石或树木上拉紧。这样后面的人就可以安全渡过。

(4)其他渡河方法:主要有骑马或骑牦牛渡河,或利用皮筏和橡皮船渡河等。

三、攀岩技术

在攀登岩石、峭壁过程中所需要的特殊技术称为攀岩技术。攀岩现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运动,即攀岩运动。由于攀岩运动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其特有的惊险性、技巧性、刺激性、竞争性和趣味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这项运动。目前,在欧、美国家除了建有专门的攀岩场地外,在很多公园和游乐场所,也都建有攀岩场地。有的国家还把攀岩项目引入中小学作为教学课程

根据攀登者在攀岩过程中运用的技术装备和攀登特点,可将攀岩技术分为徒手攀登法、利用器械攀登法、缘绳攀登法、结组攀登法、攀登裂缝法及棱脊攀登法等。

(一)徒手攀登法

由于在攀岩过程中,攀登者通常是结组进行,因此徒手攀岩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人的攀登过程中。其基本方法是利用自然支点和人为支点进行徒手攀登,用双手和双脚构成人的四个支撑点。

攀登的技术要领就是“三点固定”,在双手抓牢和双脚蹬牢三个支点的条件下才能移动第四个支点。虽是徒手攀登,但也必须在特设的固定保护装置下进行。第一人设下方保护,结组的其他人设上方保护。

攀登时的身体姿势:面向岩壁,攀登时四肢握或蹬牢四个支撑点,站立在岩壁上,身体自然放松,并与岩壁保持一定的距离。眼睛注意观察路段,寻找支点。两脚要支撑身体重量。双手紧握支点维持身体平衡,在三点固定好的情况下,移动第四点,此时,身体重心也要随着身体的移动而迅速转换,上下肢要协调配合,有节奏地进行攀登。

(二)利用器械攀登法

根据攀岩所使用的器械,可分为以下三种:

(1)上升器攀登法第一人登顶后,在上方将主绳一端固定,将另一端扔至下方,下方固定拉紧。后继攀登者双手各握一只与脚相连的上升器,卡于主绳上,沿主绳上攀。

(2)抓结攀登法:攀登陡峭的岩石壁,在没有支点可抓握的情况下,采用双主绳方法,即在主绳上用辅助绳打上抓结(手握处),抓结的另一头(接脚的部位)打上双套结,然后脚踩双套结(如马蹬),手推抓结向上攀登。

攀登动作:将上方固定的两条主绳扔至下方固定好后,双手各握与脚相连接在上端主绳上的抓结,一腿上抬,使连接抓结的绳索松弛并迅速沿主绳将抓结向上推进,身体重心迅速跟上并伸直腿站立。另一腿同样上抬,同样向上推移抓结,然后腿蹬直站立,如此反复交替操作。攀登时注意提腿、推抓结和身体重心移动、下蹬伸直腿的动作要一气呵成,身体始终靠近岩壁,切勿后仰,抬腿时脚可借助蹬踏岩壁的力量向上推移抓结和维持身体平衡。

(3)挂梯攀登法:遇上特别陡峭或如屋檐状的岩壁必须攀登时,可采用挂挂梯的办法向上攀登。就是将准备好的小挂梯交替向上挂于相应的人为支点上(人工打入岩壁的钢锥),攀登者利用挂梯作支点向上攀登。

(三)缘绳攀登法

当攀登的岩面坡度小于90°时,后继攀登者双手抓紧第一攀登者放下的主绳,两脚蹬踏岩壁,手脚配合,缘绳向上攀登。

(四)两人结组攀登法

若攀登路段过长,可采取两人结组交替保护的攀登方法。

(五)攀登岩面裂缝的技术

攀登岩面裂缝技术仅适用于宽度不超过1米的裂缝。根据裂缝的宽度应分别采取立式攀登、剪式攀登、坐式攀登和跪式攀登等不同的攀登方法(图18-1-11)。

img601

图18-1-11

有些过窄的裂缝只能将手或脚插入裂缝,可用双手交叉,掌心向外推,手脚交替向上攀登。当裂缝稍宽、刚好能挤进身体时,可将身体的一半塞进裂缝,利用身体和岩面的摩擦力,逐渐向上攀登。

(六)攀登棱脊的技术

攀登棱脊的方法通常是脚蹬岩面抓握棱脊进行攀登。如棱脊无法用力抓握时,就只能骑在岩脊上,充分利用双手向里挤压的力量和双脚脚底或脚内侧与岩面的摩擦力向上攀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