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迅的语文思想、阅读思想及写作思想

鲁迅的语文思想、阅读思想及写作思想

时间:2024-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在这里指出,要处理好读书与思考、读书与观察之间的关系。[10]三、鲁迅的写作思想尊重写作者主体地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鲁迅所处的时代风云变幻,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语文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亦是命运多舛。面对这种状况,鲁迅多方探寻改革良方。他在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大胆设想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出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

鲁迅从“立人”的目标出发,以清醒的态度观照着中国语文教育。他旗帜鲜明地主张“大众语文”,强调“民众”在语文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鲁迅在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也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阅读观念和写作观念,并在他的作品中陆续传达了他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关切之情,为丰富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作出了贡献。

一、鲁迅的语文思想

鲁迅立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对中国语文建设进行思考,从“立人”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以大众为本位”的现代语文观。他主张言文一致,提倡语文的大众化。

鲁迅对中国语文教育作过深刻的思考,“立人”是他语文观的核心。他从立人强国的目标出发,去建设中国语文,消解文字的神秘性是鲁迅大众语文建设的第一要义。要让文字更易于被普通民众学习,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促进民智的开发。言文不一致不利于文化的普及、教育的推广。所以,鲁迅主张言文一致,简化汉字,鲜明地提出了语文大众化的主张。

二、鲁迅的阅读思想

(1)重视培养兴趣。鲁迅把读书分为“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而鲁迅这里所说的“嗜好读书”也就是要培养阅读兴趣。他说:“我想,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该如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6]这段话明确揭示出阅读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具有“自愿”的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阅读兴趣。正是因为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才会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发精神去对待阅读。培养兴趣的方法是循序渐进。

(2)主张博览群书。鲁迅认为读书应该从“泛览”着手。他还告诫在校读书的青年,切不可把学习只局限在个人的专业范围之内,抱住课内的书不放,钻牛角尖。否则只能变成连常识都没有的糊涂书虫。他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种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7]

(3)鼓励读思结合。读书仅仅浏览还是不够的,鲁迅教导青年在读书的时候还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他在《读书杂谈》中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步硬化,逐渐死去了”[8]

鲁迅在这里指出,要处理好读书与思考、读书与观察之间的关系。

(3)强调读以致用。鲁迅强调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读死书是没有用的,必须读以致用。他反对“青年踱进研究室”里读死书,他更反对读书读成书呆子,“变成书橱”。他曾经一针见血地批评道:“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9]

但怎样才能避免“害己”“害人”的读死书呢?鲁迅认为“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10]

三、鲁迅的写作思想

(1)尊重写作者主体地位。在鲁迅看来,生活经验是创作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的积淀而去“硬写”,是写不出文章的。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时说过:“要留心各样的事,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鲁迅把这点作为他创作经验的第一条,也是鲁迅用来对付“写不出来”的灵丹妙药。有丰富的材料积累是“有话要说”的前提,没有丰富知识储备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永远不可能有创作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能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对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认为,急功近利,持有“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的观点要不得;持有“一写成名”,要学生一写就是好文章的思想也是要不得的。那样是一入手就误入歧途,想要改正也就不容易了。在进行写作之前,先要弄清写作主体“能写什么”“想写什么”,要尊重写作主体的写作意愿。

(2)“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鲁迅一方面建议青年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要先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另一方面,他又告诫青年:“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11]鲁迅在这里提到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要求习作者在初写阶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在比较中学习写作。鲁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应该怎样写”的狭窄的范围内,而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写作,让学生明白“不应该那么写”,“应该这么写”[12]。在明确“不应该那么写”的基础上,鲁迅进一步明确了“应该这么写”,他提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大作家的作品中去体会”。因为是大作家,他们的定稿已经说明这样写是好的,学习、体会他们的写作方法,必定可以从中学到有益的写作知识。另一种就是“从大作家未定稿本中去体会”,他们的未定稿就是还有待修改,记载的也是未被采纳的作文法,这样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在写作不应该采用的写法,引起我们的注意。最后,就是把这两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就知道“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了”。鲁迅在创作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他常常把自己的创作思路讲给别人听,请别人给他提意见,然后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再下笔创作。

(4)表述要通俗简练。为了使创作语言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鲁迅提出了写作语言的“白描法”和“画眼法”。“白描法”本是中国国画的绘画技法,不采用过多的粉饰,只用墨线来勾勒画面,力求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鲁迅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力求用简练的文字,将要表现的对象活现出来。他说:“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13]当然,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不是一日之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鲁迅最擅长运用的是“画眼法”。他说:“要极俭省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14]这就是说,要用简练的语言,达到逼真传神的写作效果,就必须要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本章注释: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C].上海:中华书局影印版,1989.

[3]陈本源.梁启超的语文教育观——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其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4]欧阳哲生.胡适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欧阳哲生.胡适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鲁迅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7]鲁迅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8]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鲁迅杂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10]鲁迅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1]鲁迅杂文精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12]鲁迅杂文精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13]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4]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