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化背景上,早期启蒙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学经世致用思想,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传统,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批判。王夫之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极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其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颜元认为,培养人才应密切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政治需要,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宗旨。

第二节 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和宋明理学的衰颓及其“空虚之弊”的暴露,中国出现了一股反对空谈性理、主张面对现实的强劲的实学思潮。这股实学思潮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冲破道学的樊篱,解放思想,发扬理性,经世致用,治国救民。这股强大的思潮发端于明清之际。“时势造英雄”、“天崩地裂”的时代造就了一批志在扭转乾坤的英才,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创造了巨大的思想文化财富

一、启蒙思想家的基本教育主张

(一)启蒙教育思潮简介

经济背景上,明代中期以后,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经济基础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地主阶级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思考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政治背景上,明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腐败,土地高度集中,人民困苦不堪,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同时,汉满民族矛盾也在不断激化。[12]人们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都归于理学的空疏无用,因而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文化背景上,早期启蒙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学经世致用思想,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传统,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批判。同时,由于科学进步和西学东渐的影响,明代中后期及清朝初期中国出现了一批自然科学家及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为启蒙思想家产生“经世致用”的思想创造了基础。

(二)启蒙思想家的基本教育主张

1.早期启蒙思想家明确提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教育目的,不仅能够明道,而且能够救世,“仁义与事功合一”,“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2.早期启蒙思想家都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脱离实际,认为教育的内容必须注重实际,学习实用的东西,如礼、乐、兵、农、医等。

3.早期启蒙思想家都注重“践行”的教育方法,认为知识不只来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客观事物,来源于社会实践。“行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

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号薑斋,字而农,湖南衡阳人,自称船山老学,后人称之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其中较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与教育有关的论著主要有《太甲二》、《说命中二》、《书院》、《学记》等。

(一)教育的作用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生理,生理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人性也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他认为人性是天然的理性,是发展的潜在力量,是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二是改变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同时认为教育对国家的作用也很重要,“谋国者”要想“安天下”,当以“文教为重”,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王者之治天下,不外政教之二端。语其本末,则教本也,政末也”[13]

(二)道德教育

王夫之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的道德观,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提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实行民主。王夫之的这种道德教育观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王夫之提出了很多有用的见解,首先是要立志,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取决于志向是否远大和坚定,强调教师必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志向;其次,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要能“自勉”,要有“自修之心”;最后,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里,要付诸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

王夫之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善于引导和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觉自悟十分重要。王夫之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认为除了道德修养方面的三种方法也适用于学习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主张:

第一,在知行观问题上,王夫之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也反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提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张。认为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第二,王夫之认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学”,一是“思”。“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则不持己之聪明,而一惟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徇于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14]。学与思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两者不可偏废。

第三,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因而教学要有序,即“施之有序”,并提出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步是教学粗小的事,如洒扫应对;第二步是教学粗小的理;第三步是教学精大的事,如修齐治平等;第四步是教学精大的理;第五步是将大小粗精之理综合教学,通过这五个步骤就可达到教学目的。

第四,王夫之认为学生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教育应当顺应学生的个性施教,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平时应考察学生的品质和志向,观察学生的行为,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施教。“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不训焉”。

三、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公元1635—1704年),清初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省(今河北省)保定府博野县北杨村人。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颜元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一百多人。高足李恭(公元1650—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主要代表作是《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其中较集中论述教育的有《总论诸儒讲学》、《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性理评》、《漳南书院记》等。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极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其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颜元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之际,明王朝的灭亡,满人入主中原,建立以满人为核心的政权,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引发出对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进行历史性反思的潮流,形成了一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而颜元正是实学思潮中较突出的代表者之一。[15]

(一)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宋明之际,程朱理学取得学术上的统治地位,但学术风气日坏。颜元尖锐地批判程朱理学、八股举业培养出来的尽是些“白面书生”、无用学究,整天伏案背诵《四书》、《五经》,揣摩八股教条,只会静坐空谈心性,毫不关心国家兴亡,只知谋取功名利禄,毫无“利济苍生”,以谋事功的才能。颜元认为,培养人才应密切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政治需要,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宗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为君相百职”“为天地造实绩”,解决社会、政治、经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但抱书入学,便是作转世人,不是作世转人”。颜元还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于学校教育的危害,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那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时文(八股文)取士,是用八股文代替实学,不仅不能选拔真才,反而会引学者入歧途,贻误人才。

(二)教育内容

颜元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是以反传统、反教条、反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文字教育的战斗姿态出现的。为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其特点是崇“实”而卑“虚”,与传统教育,特别是与程朱理学教育,针锋相对,“彼以其虚,我以其实”,以“实”代“虚”,以有用代无用。颜元认为尧舜周孔时代的学术便是“真学”、“实学”,所以大力提倡当时的“六府”、“三事”、“三物”。这里所说的“六府”、“三事”,即《尚书·大禹谟》所说的“水、火、金、木、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即《周礼·大司徒》所说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颜元看来,“三物”与“三事”是异名同实。“三物”之中,又以“六艺”为根本,“六德”、“六行”分别是“六艺”的作用和体现。所以,颜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其核心在于强调“六艺”教育。颜元提倡的教育内容,不仅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艺”教育。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以外,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列进教学内容,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的,已经蕴涵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

(三)教学方法

颜元认为,教学方法要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相适应,主张通过习行实践培养有用人才,反对程朱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出“习动”和“习性”的教学方法。“习”就是练习,即通过练习以掌握和巩固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认识和实践过程。“习”的过程以“行动”为中心原则,但具体实践中,“动”和“行”又有不同的侧重。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习行”,“躬行而实践之”,求诸客观的实际事物,强调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唯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不和自己的躬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是无用的。

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其主张“见理于事,因行得知”,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终日兀坐书房中,影响健康。为了改变理学家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大力提倡“习行”教学法。具体如下:

1.因材施教

颜元肯定“人各有禀赋之分”,因而倡导教要“随人随分尽道”。他说:“学乃随人随分可尽,无论贵贱贫富、老幼男女、智愚聋替,只随分尽道便是学。”[16]他在强调各尽个性之所长的同时,主张补救个性之所短。但当他把因材施教方法用于实践时,把人们质性、心态、才力的不同,简单地归结为“聪明”和“愚蒙”,因材施教实际上变成了因“聪明人”、“愚蒙人”施教,有一定的局限性。

2.循序渐进

颜元说:“吾愿有志者,先其粗,慎其小,学得一端亦可。”[17]有志于学者,要先从粗和小着手,先学个一端,进而,再学那精和大,学得个全面。他认为,学者应“学为圣人”,而圣人是由庸人变的。庸人要变为圣人,首先当然要立志做圣人,下了决心后就要“肯做工夫”,因为“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18]。做工夫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企求暇等,不论是“尊德性”还是“道问学”,都必须由下及上,由粗及精。

3.主张全面发展

颜元认为:“兵学才武,圣教之所先,经世之大务。”[19]据此,他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要求学校既教文又教武,指出:“一学校也,教文即以教武”[20],认为“上下粗精皆尽力求全,是谓圣学之极致”[21]。颜元特别重视礼、乐两门课,“礼,序此五伦者也”[22],是头等重要的课程。颜元的道德教育,从内容上讲包括参加农业劳动,因为艰苦的劳动可以克制淫邪恶念的产生。关于体育,颜元反对宋儒重文轻武的做法。强调体育,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射箭、骑马、驾车等军体科固然具有体育锻炼的作用;即便是以德育为主要目的的礼乐等科目,同样具有增强体质的效果。关于技能,颜元专设“艺能”一斋,教授水、火、工、象数等科。

4.主张培养专才

颜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求学生有所专长。“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是谓圣学之极致矣!不及此者,宁为一端一节之实,无为全体大用之虚。如六艺不能兼,终身止精一艺可也。如一艺不能全,数人共学一艺,如习礼者,某婚礼,某丧礼,某宗庙,某会同,亦可也”[23],治国安邦需要专才,应是大量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总之,颜元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传统教育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教育,创立了实学教育思想体系。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但他强调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提出拓展教育内容,并把自然科学知识等都包括进来,提倡要实际、躬行实践的“习”的教学方法,都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新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新的市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