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语文课程观及语文教学观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语文课程观及语文教学观

时间:2022-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延伸到语文教育领域,胡适在设想教学目标、教材和教学方法时始终遵循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5]相应地,我们在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也能找到生活教育理念的痕迹。胡适设计的这个中学国文教学目标是对传统国文教育的一次突破性改革,在语文教育史上提出把国语(白话)教学放在首要位置的,他可以算是第一人了。这是胡适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使国语(白话)在学校教育中取代了文言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胡适(1891—1962),安徽省绩溪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是最早将西方教育理论引入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之一。他以开阔的眼界、先进的理论、大胆的创新,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改革,推动了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胡适语文教育思想

胡适1915年转学哥伦比亚大学投身杜威门下,在此之前他就发奋尽读杜威先生的著作,对实用主义作了系统的研究。胡适对这位声名远播的学者有着无穷的敬爱与尊崇,他对杜威的教育思想更是全盘接受,做了实用主义虔诚的信徒。

杜威的“儿童中心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主要观点对胡适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将其用到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上,促使中国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胡适的“教育救国论”和“教育独立论”与杜威的教育改良主义也是一脉相承的。总之,胡适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后来领导的中国教育改革都深深烙上了杜威的印记。

(一)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个性

胡适在教育上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追求独立的人格,“要注重训练学生本能天才的发表,使他的知识能力有创造性,能应付新的问题,新的环境。我认为一切教育都应该如此,决不能为某种环境、某种家庭,去设想”[4]。延伸到语文教育领域,胡适在设想教学目标、教材和教学方法时始终遵循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目标表述上,他采用了“人人能用”“人人能看”“人人能作”“人人有”的能动句式,目标内容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设的,是每个学生必须要达到的基本水平。胡适一直主张用白话代替文言作为语文教材,白话是生活中的语言,强迫学生学习用那看不懂的文言课本,作文言文,是违背儿童心理的,所以他提倡小学全用国语课本,到中学逐渐加大文言的比例,但国语始终是主体。在教材的内容上,胡适以白话小说为主,迎合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规范语言,掌握语言的规律,同时以读促写,提高白话文的写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胡适也一改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自修能力,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从疑难的境地中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提出假设,实践证明假设。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在课堂的讨论中得到解决,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和控制讨论的方向,学习完全是学生主动发起的活动。胡适还指导青年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工具,选择书目,动手、动脑的读书方法。这一切措施为的就是增强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力,同时也都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学理上的依据。

(二)主张生活教育,在做中学

胡适概括杜威教育学说的要旨只有两句话:“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要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要使个人主持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格外增加。”[5]

相应地,我们在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也能找到生活教育理念的痕迹。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学会生活的工具。胡适首先看到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它不仅仅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它的首要特性是社会性,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语文作为母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交流的能力。所以他把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包括读、写、听、说)作为语文教学第一位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用演说和辩论代替了国语文,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掌握语言,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他还强调演说辩论的选题不能抽象化,要贴近学生生活,不可用“爱国”“宗教”等宽泛的题目,而应选择“肥皂何以能去污垢?”“松柏何以能冬青?”等话题。在教材的选择上,他引入了白话文,打破了文言文一统江山的局面,以从今到古的时间顺序来安排选文。关于写作,胡适鼓励学生做日常文,重视学生的日记、书信和笔记,即便是命题作文,题目也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去搜索资料。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只做纸上的功夫是不行的,日常社会交往、人际沟通就是学习语文的最佳场所,胡适遵循着语言的“社会性”,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胡适对语文课程做了全方位的构想,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到课程教材,围绕国语(白话)教学这一核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设想,其中不乏创造性的建议,推动了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一)课程目标

作为白话文运动的急先锋,胡适将国语课作为宣传新文化、推行国语的最有力工具,他在中学国文的课程目标中首先就确立了国语的首要地位。胡适依据数年来的观察,认为中学生做古文没有什么成绩,许多中等学校的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自由发表自己的思想,而能做通顺白话文的学生却渐渐多了起来。要提高人们对白话的重视,就必须从小教育学生看白话写成的书、用白话写文章,“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就成了中学国文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胡适设计的这个中学国文教学目标是对传统国文教育的一次突破性改革,在语文教育史上提出把国语(白话)教学放在首要位置的,他可以算是第一人了。这是胡适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使国语(白话)在学校教育中取代了文言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

胡适把课程分为“国语文”和“古文”两大类,打破了以古文讲读为核心的局面,增强了“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实现的可能性,同时为了加强国语的实用性,强化国语训练,从第三学年开始设置演说与辩论,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教学脱离口语交际的缺陷而采取的措施。

(三)课程内容

胡适在语文课程内容的取舍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主张学习白话文,以白话取代文言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关,他反对读经,重视文学教育,重视语言知识教学。

为什么反对读经?首先他以历史眼光看待经书,认为经书与其他文学形式处于同一地位,并不独高。其次,经书还是半懂不懂的东西,不能拿来教给学生。

重视文学教育,首先,文学能够促进国语的统一。其次,文学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第三,文学能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

重视语言知识教学。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现代语文教育强调语文教学要走科学化的道路,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胡适在讨论语文教育的时候,也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包括文字学知识、文法知识和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系统。

三、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中对国文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指导。在教学方法方面,他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以“看书”代替“讲读”,提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就是“勤、谨、和、缓”,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独立思维能力;写作教学,给学生最大的自由,不限定在课堂完成作文,鼓励他们自己命题,并且书信、文章、日记、笔记等都可以成为作文训练的形式,力图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自由发表思想;口语交际教学,加强演说和辩论的训练,体现了“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法”的语文教育思想,增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