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大学的学分制是如何产生的?

美国大学的学分制是如何产生的?

时间:2022-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制的弹性化既体现了学分制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特征,又反映了学分制下教育的极大开放性。而美国大学间学分互认的方式,也使学生在美国高等学校之间的转学成为可能。美国大学使用绩点制,对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保障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不少美国大学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有的甚至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开放循环大学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学生校园,打破了年龄结构。

一、学分制的产生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专业人员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与量以及学习进度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产生在德国,推行和完善均在美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

1. 学分制的产生—自由选修制

1810年柏林大学率先实施选课制,这被认为是学分制的前身。1869年,哈佛大学第17任校长艾略特(Eliot)在上任后,把哈佛大学从1826年以来断断续续实行的选课制全面加以推行,实行自由选修制。他认为,所有“自由地讲授”的各种学科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极力地反对把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内容编排成组,认为这样会束缚学生在选课时的自由。

2. 学分制的发展—集中分配制

1909年,哈佛校长洛维尔(Abbott Lawrence Lowell)在总结了过去实施学分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了无限性的自由选课制,推行“集中与分配制”。其做法是从16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必须选修6门专业课“集中”主修以保证学习深度,其他至少6门课程“分配”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3个领域,余下的课任学生自由选择。其目的是在保证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前提下,体现自由选课对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这种方式对于无限自由的选修制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

3. 学分制的成熟—全面发展的学分制

所谓全面发展的学分制,不仅是学分制作为教育管理制度的一种发展,更是对课程的通识性的一种强调。1945年以《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为发端,美国许多高校开始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计划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要将人类的知识和文化综合到少数几门课程之中,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

现在的学分制一般规定,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并取得相应成绩便得到若干学分,当获得足够学分时即可毕业,但毕业所需学分多少由每个学校自行规定,一般需要120至128个学期学分,这与学校实行的学期制度有关(参见第十七章“学期制度”相关内容)。

二、学分制的特点

1. 实行弹性化学习

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并且只要选够某个专业所需的学分,就可以获得这个专业的学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去学习。学校对学生没有严格的年级与班级划分,按照获得学分数决定所属年级。通常,24学分以下为一年级(freshman),25 ~ 55学分为二年级(sophomore),56 ~ 89学分为三年级(junior), 90学分或以上为四年级(senior)。此外,美国大学的教学计划亦富有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等安排学习计划,即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长学习年限,也允许能力突出的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提前毕业或申请学习其他专业,学校将学生在校年限基本控制为3 ~ 5年。学制的弹性化既体现了学分制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特征,又反映了学分制下教育的极大开放性。

2. 学分互认

流动性是美国高校的一个特色,为了满足学生更自由的学习要求,美国高校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志向更换自己的学校(参见第十六章“转学录取”相应内容)。而美国大学间学分互认的方式,也使学生在美国高等学校之间的转学成为可能。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阶段,本科四年级学生如果选修研究生课程所取得的学分在研究生阶段是承认的,甚至是研究生录取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二年制社区学院的毕业生进入四年制本科大学学习,在社区学院取得的课程学分,可以根据学校间签订的协议予以承认;在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有一部分课程之间的学分也是可以互认的。

3. 学业评价绩点制

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评价,美国大学采用学期绩点平均值(Grade Point Average, GPA)来衡量。学期绩点平均值是根据学生成绩、绩点和总学分数来计算。学期绩点平均值的公式一般为:GPA=[(4.0×成绩为A的课程学分数)+(3.0×成绩为B的课程学分数)+(2.0×成绩为C的课程学分数)+(1.0×成绩为D的课程学分数)]/总学分数。具体计算细则各校会有差异。对于本科生,如果学期绩点平均值低于2.0,则降为试读生,试读一年后仍低于2.0 则作退学处理;研究生要求绩点在3.0以上。美国大学使用绩点制,对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保障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4. 注重通识教育

美国高校一般前两年实行通识教育,后两年进行专业教育。有关通识教育参见第九章第一节“通识教育”相应内容,以及本章第二节“课程体系”相应内容。

你知道吗

斯坦福大学“开放循环大学”计划

大部分美国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但改革创新从来就是美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基因。近年来,不少美国大学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有的甚至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2013年秋季,《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在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牵头下正式启动。作为引领创业教育的标杆,斯坦福大学即便在创业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和良好国际声誉的情况下,仍然在“教育新时代”下对未来教育模式进行了崭新的再造,这就是《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的由来。《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中有四项核心设计—开放循环大学(Open-loop University)(又译作“开环大学”)、自定节奏的教育(Paced Education)、轴翻转(Axis Flip)和有使命的学习(Purpose Learning),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开放循环大学是《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中最关键的计划之一。该计划创新性地取消了入学年龄的限制,17岁前的天才少年、职场当中的中年以及退休后的老人都可以入学。这是区别于传统闭环大学(学生18 ~ 22岁入学,并在四年内完成本科学业)的最主要一点。另外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延长了学习时间,由以往连续的四年延长到一生中任意加起来的六年,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例如,可以学习期间去工作、工作稳定后再返回学校完成剩下的学习。开放循环大学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学生校园,打破了年龄结构。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合作、强劲与持久的社会网络。

学校为此推出了专门的网站,向大家宣布这项称为“开放循环大学”的计划。“开放循环大学”的出现,虽然只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一个未来计划,但它所呈现出的思想理念,则无疑代表着斯坦福师生对于大学本科教育如何才能达到卓越的丰富想象,也是对现行的教育模式和体制的重大变革和再造。

三、选课形式

与学分制相对应的选课形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全开放选修(也称自由选修)。这是美国大学学分制实行初期的一种选课形式,1869年哈佛大学推行“自由选修制”时就是这种形式,目前只有少数高校仍在实行。这种形式除了规定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外,其余均为选修课。

第二种为半开放式选修。这种形式一般在美国工科院校实施,通常规定选修课比例在20%~ 40%,其比例相对于全开放选修制要小得多。

第三种为主辅修课程并行式学分制。这种形式将学生应选修的课程划分为主修课与辅修课,且主修课所占比例大于辅修课。例如,加州大学规定的主修课比例为70%~ 75%,辅修课则为25%~ 30%。

第四种是分组选修学分制。这是一种专业课与通识课并举的方法,强调低年级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核心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广泛涉猎,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接受不同思维的训练,实行通识教育。目前,美国大多数高校都实行这种选课方式。参见本章下节“专业与课程体系”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