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学生自美国大学退学之原因分析

中国学生自美国大学退学之原因分析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通过国内高中成绩加上托福和SAT成绩申请到美国名校的学生,在进入美国大学后,由于中国和美国学习方式的巨大差别,难以适应美国大学的生活。我们曾听说有中国学生以2 230分的SAT成绩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录取,而一年后因学习能力差,被学校退学转入当地一所社区学院就读的案例。只有美国的大学是认可国内高中课程和成绩的。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大多缺乏写作能力,因为不用自己的母语写作,没有语言的展现能力。

有些通过国内高中成绩加上托福和SAT成绩申请到美国名校的学生,在进入美国大学后,由于中国和美国学习方式的巨大差别,难以适应美国大学的生活。

我们曾听说有中国学生以2 230分的SAT成绩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录取,而一年后因学习能力差,被学校退学转入当地一所社区学院就读的案例。而美国常春藤大学公布的数据也显示,进入哈佛、耶鲁、康奈尔、哥伦比亚等14所大学的中国学生退学率为25%。这个现象的背后到底折射出怎样的原因呢?

(一) 对西方的教育和文化以及大学学习生活缺乏了解

只有美国的大学是认可国内高中课程和成绩的。大部分通过国内读高中到国外读大学的学生选择了去美国留学。由于美国大学申请过程的复杂性,加之一些国内高中也没有专业的升学指导老师,大部分同学是通过中介来完成整个申请过程的。也就是说,学生们在真正走出国门前,对美国的文化和教育是缺乏了解的。

相比其他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体制,美国的机制看似很包容,什么样背景的学生大学都可能接受。但恰恰美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和教育方式差异也是最大的,而且美国也是一个非常习惯于用自己的方式来处事的国家。

在中国,我们叫“考大学”,一切以成绩为标准,而在美国,他们叫“申请大学”。对于名校的录取标准,成绩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对国外教育缺乏了解的家长,非常容易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想象美国的大学录取,他们还是觉得考取高分就满足了大学的录取要求。况且由于美国大学的申请可以有很大的“包装”空间,如果一个孩子成绩好,再加上专业机构在申请文书上的包装,是很有可能被美国名校录取的。

业界人士也对中美高中做过一些比较。具体说国内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兴趣培养;重分数提高,轻全面发展;重整齐划一,轻个性培养;重解题能力,轻表达能力。而美国的教育从小就没有“高考”的压力。在学术上,强调培养孩子的兴趣,希望学生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重平时成绩,重课程组合,重自学能力,重写作和表达能力等。可以说在高中阶段,中美两国的培养目标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当学生们真正踏上美国的国土,开始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时候,就会有种种不适感。越是教育比较传统的地区,学生出国后,就越难以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而踏出国门之后,没有人会来告诉你,怎样在美国生活,怎样在大学学习,一切一切都要靠自己。相信所有从国内体制直接到美国读大学或研究生的学生,大多经历过一段艰难的适应期。有的人适应得很好,也有的人一直融入不了大学的生活,游离在主流圈之外,极端的例子,就是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最终导致退学。

(二) 缺乏写作和研究能力,做不出论文

在我接触的美国人中,他们大多有很强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因为美国的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书面表达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大多缺乏写作能力,因为不用自己的母语写作,没有语言的展现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出国前的所有写作练习,都是为了应付SAT或托福考试。而这些写作由于评分标准的原因,是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的。所以即便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是最长的,但还是不能写出漂亮的英文文章,这也说明国内的英文教学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写作的教学,不少国内高中还停留在从中文翻译到英文这个层面。

我们发现,中国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写作表达能力是最亟待提高的。写好英文的文章,不仅需要良好的英语水平,比如庞大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基础等,同时也需要学术写作能力的基础以及对语言文化的一种体会。

中国人写出的英文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的英文是非常容易分辨的。要真正提高写作能力,还是需要向英语是母语的老师多学习,按照西方的思维方式来构思和表达。

中方老师的英语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阅读和语法等基础打得比较扎实。而英语语感的培养还是需要通过外籍老师在课堂上以母语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与熏陶。

如果在国内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训练,学生就会明显感到英语写作能力阻碍了自己在国外大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一些学术论文的写作也变得格外艰难。

(三) 缺乏团队合作学习方式的训练

这一点也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一个特点。

因为大家都在为考试后的排名而奋斗。大家你追我赶,相互竞争,从来没有过团队合作的必要,所以中国学生出国后,还是习惯于自己单干。在需要大家一起分工协作来完成一个项目时,总是显得无从下手,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方案制定以及实施上来。也因此渐渐落单,难以融入大学的学习氛围中去。

(四) 缺乏展现自我的表达能力

中国式的教育,学生是不需要发言的,只需要考试的时候出成绩。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国外的学生都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的学生比较含蓄害羞。不要说上台演讲,就是上课,也很少发言。即使自己有观点,有时也不屑于和大家分享,所以中国学生普遍地欠缺公众表达能力。这似乎也成了一种文化,大家不发言,也不会失去什么。

而到了国外,如果没有很好的演讲能力,每次发言的时候都掉链子,是不会被同学和教授们认可的。

(五) 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把学生从国内的“家长看着,老师管着”的严格教育模式下,一下子放到国外极度宽松、一切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一些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且不说孩子到国外,我发现,孩子从国内的初中到国际高中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少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自觉性。

究其原因,就是家长管得太多,孩子们习惯于在有人管的情况下学习,一旦缺乏监管,完全不知道怎样分配自己的时间,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不仅如此,中国孩子对老师的依赖也非常大。所有的知识都是需要老师整理好,发放讲义,上课仔细讲,课后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学生的成绩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教授。而到了国外的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教授们可能先让你阅读大量的文章,再出一些题目,许多知识完全要靠学生自学掌握。没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同学难以适应国外大学的学习生活就成了必然。

我可能把以上两条出国之路的劣势描述得较多,但其实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少优秀独立的学生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路,都有能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但据我在国内外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发现大部分中国的孩子如果直接从国内的体系升入美国大学,的确会产生种种的不适应,包括文化、语言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也难以充分利用自己原来的优势在大学有出色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