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时间:2022-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度不完善是当今公务员素质建设存在问题的另一原因。健全的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关键。这些问题均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开展。这一系列缺失都对公务员素质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一点上,国外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或许能够为当前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产生一定的启示。

制度不完善是当今公务员素质建设存在问题的另一原因。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健全的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关键。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虽然是仅有20年历史的新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该制度建立之初参考的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经验,其历史渊源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一统的人事制度,对于时代变迁速率大大加快的当今社会而言,其弊端也不断显现,具体体现在:

第一,职位分类制度尚不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自建立以来就明确实施职位分类制度,并在横向上将公务员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三大类别。然而,这三大类别在实际操作中该如何区分,究竟哪些公务员属于综合管理类,哪些属于专业技术类,哪些属于行政执法类,每一类下面又包括哪些职组、职系,纵向的职级如何划分等问题仍然没有明确,不同类别公务员之间的关系如何调整也没有明确的说明,三种类别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协调等问题仍有待于探讨,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困扰了公务员素质建设的顺利开展。

第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仍有待于改进。我国于1994年正式建立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对我国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当前的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由于职位分类理论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报考主任科员的考生仍然与一般办事员考生使用同一试卷进行考试,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职务之间的差异。根据素质模型理论,不同职位、不同类型的公务员应该具有不同的能力素质要求,这就决定了现实中用同一试卷对两种具有不同职位要求的公务员进行测试的做法是不科学也是不公正的。另外,公务员的录用受传统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影响,论资排辈现象依然存在,重学历轻能力,导致有些学非所用、学历很高、能力平平的公务员占据重要岗位,等等。这些问题均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开展。

第三,公务员培训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从当前公务员培训的内容和课程安排来看,还没能很好地针对公务员的职业特点、职位与工作要求来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未能就公务员实际工作中所缺乏的能力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现行培训教材和课程的设置未能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也没有将当今时代新的科研成果、新的学术观点及时引入到公务员培训之中。从培训效果评估来看,当前公务员培训多注重对培训过程的管理,而忽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与考核。此外,由于当前公务员在职培训流程主要由组织者确定主题、施教者按照要求提供相应的培训方案、被培训部门选调公务员参加培训三个环节组成,是一个典型的单向“开环”系统,没能很好地做到双向互动,形成了组织者挖空心思出任务,施教者马马虎虎去应付,参训者漫不经心来对付的局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浪费,结果却是被培训者能力素质并无多大提高。这一系列缺失都对公务员素质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缺乏客观量化的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考核内容抽象,考核标准模糊。《公务员法》在考核内容方面明确规定:“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然而对这五个方面的考核标准并没有给予量化,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公务员的考核标准也未加以区分,使得考核人员缺乏科学的考核依据,以至于考核结果千篇一律,针对性不强。(2)考核工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当前公务员考核往往由相关单位的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指派一至两人负责,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考核委员会,这样就很难避免武断、个人偏见、第一印象的偏差等影响,使原本优秀的公务员错过晋升机会,断送前程。(3)考核方法有待于完善。当前我国公务员考核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考核方法不科学,很难达到预期的考核目标。现实中的公务员考核往往是考核者在查看被考核者档案,听取相关人员意见,总结几句考核评语作为考核结果之后便匆匆结束了,这种考核方法使考核结果缺乏信度和效度,远远没有达到通过绩效考核、绩效反馈来较好地提升公务员素质的目的。

上述我国公务员素质建设在某些理念、标准以及制度上的缺失已经成为公务员素质建设的障碍,严重影响到我国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提升和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形成。要加强公务员素质建设,需要探寻一种新的,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务员素质建设路径。在这一点上,国外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或许能够为当前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产生一定的启示。

[1]吴志华,刘晓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2]转引自北京市委组织部:《干部考评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进展》,见北京组工网http://www.bjd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367.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9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26页。

[5]中共中央:《六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决议案草案》,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8-06/02/content_1002254.htm.

[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7]李源潮:《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10/12/content_18684186.htm.

[8]马敬仁:《论国家公务员基本素质及其理论基础》,《深圳大学学报》1995年。

[9]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1949年11月4日。

[10]中共中央:《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见人民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1/content_2534200.htm.

[11]转引自唐洲雁,王骏,郝首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执政党建设经验》,《前线》2010年第5期。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13]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1979年11月21日,见百度法律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4/61/6a6448fef1ea4ea799f3e65a2cce1e38 _0.html。

[14]《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法律快车http://law.lawtime.cn/d541583546677.html/pos=6.

[15]《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方案》,法律快车http://law.lawtime.cn/d541583546677.html/pos=6.

[16]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央、国家机关司处级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方案(试行)》,见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82fffbd528ea81c758f5787e.html。

[17]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2007年1月,见原人事部网http://www.mop.gov.cn/Desktop.aspx?PATH=rsbww/sy/xxll&Gid=e40b0883-53b0-46fd-9730-29a044cbcc09&Tid=Cms_Info.

[18]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 年9月18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31日,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12/31/content_1256070.htm.

[20]原国家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转引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07e85dea551810a6f52486e3.html.

[2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 年9月18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22]重庆市人事局:《处级及其以下公务员能力标准(试行)》,见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网http://spb.cq.cqedu.net/SPB_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155.

[23]广东省人事厅:《广东省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2004年1月,见广东省人事厅网http://www.gdrst.gov.cn/info/Information.asp?InfoID= 105133241122052001.

[24]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国家公务员能力素质标准研究》,2004年12 月30日,见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http://www.21cnhr.gov.cn/xinxi/file.jsp?f_ID=2304.

[25]王强:《中外公务员胜任模型研发及应用比较》,见新华网http://www.ln.xinhuanet.com/zjy/2007-01/08/content_8988674.htm

[26]苏州科普之窗:《2006~2010年苏州市公务员能力建设纲要》,见苏州科普网http://www.szkp.org.cn/zhuanlan/qanminsuzhi-tdgc/bumendongtai02.htm.

[27]佟凯胜:《大连市处级领导职务公务员能力量表开发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8]北京市东城区人事局:《东城区科级及以下公务员能力标准与能力培训指导意见(试行)》,http://www.bjdch.gov.cn/n5687274/n5723254/n5735279/n5735519/7209879.html.

[29]梁宏:《香港公务员能力提高培训情况调查及启示》,《南方论丛》2005年第4期。

[30]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31]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32]“信息化”,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7.htm?fr=ala0_1_1.

[33]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34]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见国务院网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218.htm.

[3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0/24/content_9118456.htm.

[36]《山东烟台15名村民与镇政府人员冲突遭刑拘》,见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s/2008-04-04/062013684033s.shtml.

[37]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 年9月18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38]“辽宁庄河千人市政府下跪内幕调查”,见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0/0505/02/65SUMBHR00014AED.html.

[39]“广东化州村民政府门前下跪一小时无人理”,转引自新民网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5/19/4934130.html.

[40]“湖北公安百教师集体下跪县政府”,见世界能源金融网http://www.wefweb.com/news/2010511/1613131388_0.shtml.

[41]《安徽一局长打人后称‘我是领导’,市委书记将其就地免职》,2010年6月13日,见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0/0613/08/69201K9T00014AEE.html.

[4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 年9月18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4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 年9月18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4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 年9月18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45]《湖南株洲原县委书记调离前突击提拔百名干部》,2010年4月,见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00408/000893.htm.

[46]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 年9月18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47]周瑞麟:《论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影响》,《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