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政策制定方面首先,成立问题研究机构,引入第三方参与决策。其中科研专家、智囊团等也称为“第三方”,他们具有的中立性、专业性、草根性等特点有利于合理安排议题,确定正确的目标,制定出最佳的政策方案。根据奖惩一致的原则,在政策主体责任归属明确的情况下,建立惩罚机制警示政策主体,约束他们的行为。再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政策传播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机制_公共政策

应当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政策评估等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避免出现政策失灵的现象。

(一)政策制定方面

首先,成立问题研究机构,引入第三方参与决策。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都要针对特定的问题。如果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则公共政策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必须充分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成立专门的问题研究机构,加强对问题的研究,使之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研究机构的人员最好由科研所、高校、政府和公众合理搭配组成,合理的人员搭配,为分析和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其中科研专家、智囊团等也称为“第三方”,他们具有的中立性、专业性、草根性等特点有利于合理安排议题,确定正确的目标,制定出最佳的政策方案。其次,吸收公众参与,完善公共利益的诉求机制。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方面,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他们处在第一线,与问题本身有很大关联,公共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吸收公众的参与意见与建议,公众扎根基层,对当地的情况非常了解,可以帮助公共政策制定者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只有公众参与进来,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公众参与扩大了制定政策的民主参与,能够保证公共政策制定公平性,引导公共政策的方向和利益协商平衡,使政策得到较好的执行。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平性会受到考验。让不同利益主体将各自的利益诉求明确地表达出来,是利益视角下的政策过程分析最为重要的启示。提高公民参与需要完善公共利益的诉求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应自觉摒弃单向传达、“替民”做主的惯性思维,着力于设计并完善覆盖广、兼顾公平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进一步畅通公共利益表达渠道,实现公共问题纳入议程、公共政策制定与公共利益表达同步。如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让社会公民能够及时、顺畅地表达利益诉求,实现公共政策制定部门与社会公民集体的“扁平化”交流。最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必须法制化。公共政策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制定,坚决反对暗箱操作等损坏公共利益的行为。用法制规范公共政策的制定,减少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准确性和可行性。

(二)政策执行方面

首先,建立政策主体责任制和奖惩制。公共政策制定后,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使公共政策产生效果,因此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严格执行非常重要。执行主体在执行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公共政策所规定的执行。同时为了方便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必须建立政策主体责任制。将政策主体责任制纳入政绩考核,成为升迁的一个考量因素。根据奖惩一致的原则,在政策主体责任归属明确的情况下,建立惩罚机制警示政策主体,约束他们的行为。

其次,培训政策执行主体。加强对政策执行主体的培训,提高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公众政策由文书变为实际工具的载体和指挥者,与公众有着直接的联系。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关系着公共政策的成效大小。政策执行主体能否完全领会公共政策的精神、能否根据实际情况保证无私执行、能否与公共政策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协商、能否对发现的新问题进行反馈等,这些都影响着政策功效的发挥。

再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政策传播机制。实践证明,由于宣传不力导致目标群体难以准确的认知。政策的传播离不开对政策信息的宣传,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利于执行人员和广大的目标群体对政策的了解,认识到政策的充分执行与他们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改变高度一元化的传播方式。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是单一的、垂直的,由各级政府之间传播,难以满足公众对政策知情要求,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政策过程高效要求。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传播手段出现,促进政策信息传播多元化发展。政府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媒体、电视、互联网等走进千家万户,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同时,减少单一传播的层级,确保信息真实性,还可以及时得到市民对政策和政府的反馈信息。例如,政府官网给公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了一条直接沟通的渠道,不但公众可以直接点击政府的官网,迅速、及时地获取政策信息,而且公众对政策的意见和要求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投票、电子民意调查等形式来反馈给政府。

最后,建立政策执行反馈机制。政策执行反馈是指将公共政策的执行进行量化,并将执行的情况反馈给上级政策制定者。一方面,完善公共政策数据库。完整的、系统的统计公共政策目标的各种情况,并确定哪些公共服务是需要优先配给提供的,建立这些数据后,政策执行主体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将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完善公共政策执行的数据库。将每个政策的执行者、执行数量、执行方式、执行效果、新发现等一一录入数据库,并将这些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将公共政策的效果进行很好的量化和评估,也有利于激励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积极性。

(三)政策监督方面

对公共政策的监督是保证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公平性和正确性。只有接受监督,公共政策才能够体现公共利益,并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只有接受监督,公共政策的执行才能更加到位、更加有力度。首先,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对公共政策的监督是目前最薄弱也最迫切需要加强的部分。公众是公共政策的受益者,因此对公共政策的监督肯定最为热情。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公共政策的效果也最为明显。而传统的群众信访、干部下基层做调查等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监督需求,因此必须拓宽公众监督的渠道和对话机制。如,建立专门的监督网站、政府直接联系群众的短信问答、网络问政等。利用新技术和新渠道直接将公众与政府连接起来,构成点对点的直接对话,公众可以将实际情况直接传达给政府,政府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调查。其次,加强媒体的监督机制。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成了监督的利器。网络媒体监督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公开性和便捷性。政府要鼓励网络媒体监督,使之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营造一个公平、洁净的环境。通过媒体监督,使公共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最后,完善公共政策失灵预警与矫正机制来防范公共政策出现偏差,政府部门应在收集公共政策执行反馈的基础上,组织政策制定参与人员,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和其他智囊团对现行公共政策问题及其与预期目标的偏差进行科学的分析,预先判断今后继续执行该政策的社会反应,做好失灵与否的预判。在公共政策失灵矫正方面,政府部门应在科学判断现行政策偏差与否的基础上,充分咨询专家建议,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制定现行公共政策纠偏的方案,并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及时对执行中的公共政策进行矫正或有选择性的放弃。

(四)政策评估方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就是对公共政策绩效的检验,对制定新的公共政策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因此政策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绩效等进行一系列的评估,从评估中找出有利和不足之处,为下一个政策提供借鉴。建立一个相对公开、公正、合理的评估标准,在评估中做到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在公共政策的评估中,公众的意见必须予以优先考虑,并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不能为了绩效盲目地追求效率,也不能为了公平而浪费大量资源。因此评估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需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应该强化审慎思辨强制的评估方式,增加对政策结果的属性投入更多关注。为强化和纯洁公共政策的评估,应制定完善评估制度。用制度保障评估的合理、正确、公开。通过评估,找出公共政策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这些不足及时纠正,以减少因时间成本和沉没成本而造成的损失。使公共政策的预期回归民生,发挥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