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的创新之处

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的创新之处

时间:2022-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当前学术界对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关注和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进行的深入研究显得更加不足,所以本书是对该领域的很好补充。本书以素质模型理论、职位分类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与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直接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所应开展的理念变革、模型构建、制度建设等问题。

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书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有所创新与突破。

一是本书针对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新意。基层公务员作为公务员队伍的主体,其角色、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承担最终实现国家行政权力和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学术界对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关注和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进行的深入研究显得更加不足,所以本书是对该领域的很好补充。

二是本书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方法上有所创新。本书以素质模型理论、职位分类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与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直接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所应开展的理念变革、模型构建、制度建设等问题。在理念变革方面,明确提出了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由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由人本管理向能本管理转变的三大思想变革,进而探讨了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理论策略与现实路径,这在相关研究领域尚不多见。在模型构建方面,本书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运用素质模型理论、职位分类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与公务员素质建设直接相关的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构建出我国基层公务员通用素质模型,在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证的结合,突出了一定的新意。

三是本书创新性地将辩证法应用于基层公务员素质模型的构建过程。在素质要素分项推导过程中,本书既注重了历史经验的传承,又考虑了当今时代的新要求;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宏观因素,又充分结合我国政府转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具体要求,实现了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对立与交融的统一。(1)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公务员素质建设作为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公务员制度一样受到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公务员素质建设不能割裂与传统干部人事制度下用人思想的联系,不能抛弃恒久适用的政治鉴别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等核心要素。同时,素质模型动态性的特点决定了素质模型各构成要素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不能将传统的素质要素简单地套用到现代,也不能将现代的素质要素一刀切,而否定其发展的持续性。因此,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很好地保证了素质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公务员素质建设既要注重宏观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世情以及政府转型、服务型政府建设等国情对公务员素质要求的相关研究,更要注意微观上、具体问题和操作层面上的探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最终形成合理、可行的公务员素质模型,从而为公务员素质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公务员素质要素的构成有所不同,正如德国著名思想家恩斯特·卡西尔所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57]因此,存异对于深入地了解不同背景下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不同背景下公务员素质建设的个性说明不能代替对其共性的揭示。因为,只有审时度势地深入调研国内外公务员素质建设的成就与不足,追溯各种背景下公务员素质要素的共性特征,才能寻找到科学、合理的公务员素质建设的方式和方法。(4)对立与交融的统一。素质要素的选取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模型、加强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前提。在进行公务员素质要素选取时,既要正视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下公务员素质要素的差异,又要认识到国内外公务员的职能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尤其是转型期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背景下公务员所具备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特征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因此,研究中坚持对立与交融的统计就显得十分必要。

需要提及的是,公务员素质建设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包含的内容也涉及方方面面,因而本书的研究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仅选取理念变革、模型构建以及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务员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对于书中的某些观点和构建的模型有待于在后续的研究或实践中进一步地检验和完善。

[1]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第1页。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3]Spencer Lyle M.&Spencer Signe M.(1993),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John Wiley &Sons,pp.1~348.

[4](美)莱尔·M.斯潘塞:《才能评鉴法:建立卓越的绩效模式》,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0页。

[5]Lucia,Anntoinette D.&Lepsinger,Richard(1999),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y Models:Pinpoint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Organizations,New York:Jossey-Bass,pp.1~181.

[6](美)安托尼特·D.露西亚:《胜任——员工胜任能力模型应用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3页。

[7]Dubois,David D.&Rothwell,William J.(2000).The competency toolkit.Amherst,MA: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8]Office of Career Services,Humphrey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Univresity of Minnesota:List of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Used in Public Service Careers,1995,http://www.hhh.umn.edu/career/pdf/competencies.pdf.

[9]Moqvist Louise,The competency dimension of leadership,a study of top managers in Swedish public administration.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IOS Press,2002,pp.91~103.

[10]Noordegraaf,M.(2000).Professional sense-makers:managerial competencies amidst ambigu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Vol.13(4):pp.319~332.

[11]Farnham David &Horton Sylvia,(2002),HRM Competency Frameworks in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European Variations on a Theme,IOS Press,2002,pp.33~47.

[12]Cerase Francesco.The competencies required in public management:a case study in Italy.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IOS Press,2002,pp.135~151.

[13]Hondeghem Annie,Vandermeulen Filip.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the Flemish and Dutch civil servi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00,13(4):pp.342~353.

[14]Virtanen Turo.Changing Competence of Public Managers:Tensions in Commitment.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00,13(4):pp.333~341.

[15]Virtanen Turo.Competency assessment in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IOS Press,2002,pp.77~90.

[16]Mikulowski Witold.Competencies for Countries in Transition:A Case Study of the Polish Civil Service.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IOS Press,2002,pp.155~167.

[17]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Effective Use of Competencies In the Irish Civil Service,http://www.cpmr.gov.ie.

[18]对“素质”“能力”及“胜任力”的概念界定详见第二章。由于“素质”一词包含了“能力”和“胜任力”,因此,笔者将公务员能力及公务员胜任力的相关研究也纳入了综述部分。

[19]任健雄:《公务员素质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5页。
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全书编委会:《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60。
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0页。
程连昌:《公务员能力建设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6页。
吴建刚:《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4页。
康博钧,荣华:《科长能力与素质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0页。

[20]任健雄:《公务员素质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7页。

[21]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全书编委会:《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页。

[22]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121页。

[23]邱霈恩:《试论公务员的能力构成与建设》,《新视野》2004年第3期。

[24]方黎明:《政治鉴别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4页。
何修良:《依法行政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5页。
任洁:《公共服务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3页。
鲁法涛:《调查研究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7页。
高伟:《心理调适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4页。
卢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6页。
徐颖,徐向阳:《学习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5页。
蔡芸,文荣金:《创新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0页。
张丽娜,张凤梅:《沟通协调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6页。

[25]吴江:《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0页。

[26]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95页。

[27]宋斌,鲍静:《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67页。

[28]李魁:《基于胜任力的公务员录用测评体系研究》,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第18~40页。

[29]才华:《基于胜任力的上海市公务员培训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第33~55页。
刘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培训体系探析》,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第21~39页。

[30]吕文静:《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第23~43页。

[31]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6~503页。

[32]高学栋,刘士竹:《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素质的要求》,《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6期。

[33]毛羽:《新形势下我国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第45~63页。

[34]吴子学:《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能力建设体系及机制研究》,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第34~44页。

[35]陈辉:《能力本位视阈下的中国公务员能力建设》,黑龙江大学,2007年,第22~37页。

[36]李森,程好:《厅局级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模型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7]朱俊杰:《中央国家机关处长素质模型实证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第16~37页。

[38]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司局级干部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5页。
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处级干部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6页。
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科级干部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4页。
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新录用人员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2页。

[39]李守林:《局处级领导者素质与能力》,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0页。
李守林:《科级领导者素质与能力》,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4页。

[40]陈小平:《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县处级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第40~53页。

[41]王玉玫:《处级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第66~167页。

[42]郑学宝,孙健敏:《建立县处级领导人才胜任力模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1期。

[43]康博钧,荣华:《科长能力与素质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6页。

[44]招宇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副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制度初探》,吉林大学,2009年,第18~23页。

[45]徐俊峰:《初级公务员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安徽大学,2007年,第26~66页。

[46]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页。

[47]苏保忠:《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0页。

[48]赵国祥:《185名处级领导干部的个性特质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期。

[49]李和中,裘铮:《武汉市公务员素质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2期。

[50]胡月星:《基层领导干部核心胜任特征的实证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51]滕艳:《论我国公务员的能力建设》,湖南大学,2007年,第27~34页。

[52]李明斐:《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第39~85页。

[53]候奕斌:《科级公务员胜任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第30~52页。

[54]王玉玫:《处级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第117~142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

[56]“文献研究法”,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82460.htm?fr=ala0_1.

[57]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