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政执行的过程内容介绍分析

行政执行的过程内容介绍分析

时间:2022-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政执行者在接收方案之后,就要及时核算出执行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经费开支,将其以预算的形式编入机构的开支计划中,经过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之后,用于具体的执行活动中。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中心,对行政决策的执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行政执行作为一系列的活动,必然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配合及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行政执行是一种动态过程,某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事先无法全部掌握,一旦出现意外情况。

三、行政执行的过程

行政执行并不是一种瞬间的组织活动,而是要经历相关的步骤和环节,行政执行各阶段的组织质量以及相互间的衔接程度对行政执行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而言,行政执行过程主要包括决策方案的转化、方案实施以及执行评价等阶段。

(一)决策方案的转化阶段

决策方案的转化阶段主要是指将抽象和含糊的决策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实施方案,并为之配置具体的决策执行机构和可供其支配使用的各种资源的过程。

1.决策方案的分解

大多数决策方案都是非常抽象和概括的,为了将抽象的方案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就需要将决策方案进行有效分解,制定执行计划。执行计划是对将来决策方案实施活动的具体规划,其目的在于说明执行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以及所需经费,一般包括情况分析、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方法、步骤与措施等。执行计划的制定要建立在对决策意图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基础之上,为了不至于偏离决策意图,计划制定要遵循民主原则,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多个计划方案,仔细权衡比较之后选择最优的计划方案。此外,执行计划的编制要遵循可行性原则,不能好高骛远,制定超出执行机构承受能力的行动方案,即根据现有所能提供的人、财、物的数量条件,采取相应的行动。

2.物质准备

决策方案的实施需要有充足的经费和设备作为保障。行政执行者在接收方案之后,就要及时核算出执行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经费开支,将其以预算的形式编入机构的开支计划中,经过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之后,用于具体的执行活动中。除此之外,执行者还要根据执行活动的需要,配备相应的物质设备,以便为行政执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3.组织准备

决策方案最终要依靠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来执行,执行机构对决策方案的认同程度、机构的执行能力、人员素质和精神面貌等因素都具体关系到执行活动的进展。

(1)执行主体的选择。大多数决策方案都不是自行实施的,需要有特定的机构来实施,执行机构的选择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既要考虑政治需要,又要权衡技术上的利弊。行政机构并不适合承担所有的执行任务,为了保证执行效率,那些超出了行政机构能力的决策就需要转交给行政机构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来实施。一旦选择了错误的执行主体,就会出现执行失败的可能。

(2)思想准备。任何决策方案只有在执行主体对其内容具有比较强的认同感之后,才有可能得到贯彻实施,这就需要对执行主体进行思想交流工作,使其了解决策方案的内容、意义,消除执行主体对方案的抵制情绪,使其将决策的执行作为一项自觉自愿的行动。

(3)制度准备。执行活动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制度作为界定和规范个人行为空间和选择空间的行为规范,对执行主体行为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及时依据执行结果的好坏以及执行过程顺畅与否对执行主体给予及时的奖惩,就需要事先制定好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

(二)行政决策的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决策目标具体实现的过程,是行政执行的主体阶段。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强有力的指挥中心。行政执行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手段向既定目标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必须以服从命令、顾全大局为原则。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中心,对行政决策的执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对所领导的行政执行工作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对所辖部门和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方案的实施步骤严格掌握,而且在预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之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决断。指挥中心要实现有效指挥,还必须坚持统一指挥的原则,不能政出多门、多头指挥,否则下级就会无所适从。另外,指挥也必须依照组织层级进行,不应越级指挥:行政执行中越级指挥,只能降低指挥效果,打击、挫伤下级部门的积极性和负责精神。

2.要善于做好协调工作。行政执行作为一系列的活动,必然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配合及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行政执行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妥善地做好协调工作。协调活动的目的在于化解矛盾、解决分歧,使组织之间、人员之间达到行动上的和谐。

3.加强行政执行中的监控。行政执行是一种动态过程,某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事先无法全部掌握,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实际工作同计划要求就可能不符,所以必须依靠监督、控制才能逐步实现计划。通过控制环节也能检查下属的工作,保证其工作方向的正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行政执行的评价阶段

行政执行完成后,要认真进行检查总结,目的是肯定成绩、找出不足、积累经验,这是提高认识、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环节。总结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执行情况的检查。检查的主要依据是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执行方案的实施效果。对原决策目标检查的重点:一是检验其社会效益;二是检验其经济效益。检验社会效益主要是看这项决策实施后,是否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否有利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经济效益是指在符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的经济效益。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决策,就是好的决策。对执行方案的检查,主要是看执行方案中规定的各项要求,如资金预算、物资人才消耗以及方法、步骤、措施等,是否已经实现了原来的预想,是否符合原来的估算。

2.对执行情况的评价。依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在情况检查的基础上,对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的工作做出评价并给予奖惩,评定要以事实为根据,而不是以领导人的意志为依据,投其所好,也不能先入为主,存有偏见,否则,势必歪曲事实,给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3.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执行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此,要从理论的高度认真分析决策目标未能完成的原因或是未能圆满完成的原因;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要及时分别向执行者和决策指挥者反馈信息,使他们能从宏观上权衡利弊,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