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尼学学科建设与哈尼族整体发展研究

哈尼学学科建设与哈尼族整体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和红河州哈尼学学会成立,云南省社科院等有关研究机构有一批关注和研究哈尼族的专家,本民族的研究人员有了在专门研究、工作机构开展研究的机会和条件。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协会、西双版纳哈尼族学会等一批哈尼人创办的哈尼网站,推出大量宣传、研究哈尼族的文章。
哈尼学学科建设与哈尼族整体发展研究_中国哈尼族

第二节 哈尼学学科建设与哈尼族整体发展研究

一、哈尼学学科建设

哈尼学是以哈尼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哈尼学研究孕育于20世纪50年代初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经过60年的努力,搭建了研究交流平台,汇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队伍,发表、出版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已初步形成了一门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的哈尼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配合民族成分识别和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等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和工作者,对哈尼族的历史源流和政治经济、语言、风俗等进行了调查。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活动的主要成果,体现在若干年以后出版的《哈尼族简史》和《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前者标志着哈尼族从此有了反映自己历史的著作,后者为哈尼族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资料。哈尼族语言的调查与哈尼文的创制,也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调查队在广泛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把哈尼语划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报国家民委批准试行。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国家和云南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到哈尼族地区就哈尼族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进行采风活动,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后来的哈尼族文艺研究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汉族学者相继进入哈尼族地区,对哈尼族的语言、民间文学、宗教、服饰、风俗习惯等进行调查研究,在有关报刊上发表哈尼语研究论文以及《哈尼族历史简介》《祖国兄弟民族——哈尼族》等介绍文章。

1979年后,哈尼族文化研究逐渐兴起,哈尼学研究进入形成发展阶段。哈尼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以哈尼族民间文艺收集、整理为切入点,开始进行哈尼族文化研究和创作,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了一批民俗风情文章。20世纪80年代,哈尼族地区大规模地开展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三套集成”的收集整理工作,并陆续推出了收集整理的成果。如:《哈尼族民间故事》《罗槃之歌》《哈尼阿培聪坡坡》《木人克沙》《十二奴局》《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族民间故事选》《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哈尼族简史》《哈尼族简志》;哈尼族聚居的有关州、县《州志》《县志》《概况》也把哈尼族作为重要的章节内容。同时,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和红河州哈尼学学会成立,云南省社科院等有关研究机构有一批关注和研究哈尼族的专家,本民族的研究人员有了在专门研究、工作机构开展研究的机会和条件。这一批同志,后来成为了哈尼族研究和哈尼学学科建设的支撑和中坚力量。

img256

《哈尼阿培聪坡坡》封面

img257

《哈尼族民间故事》封面

img258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封面

img259

《哈尼族简史》封面

20世纪90年代,本民族的研究队伍逐步形成,哈尼学学科建设问题提出,哈尼族研究由点的调查到面的研究、一般研究到深入研究、单一问题研究到系统综合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哈尼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初显,在国内外逐步成为一门热点学科。有关哈尼学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云南民族学会哈尼学研究委员会和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红河哈尼族文学研究会等成立,通过创办刊物和组织研讨活动,团结了关心哈尼族发展的各民族专家学者,培养了一大批哈尼族青年研究骨干,一批高学历、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哈尼族青年学者充实到哈尼学研究队伍中。1993年,在个旧、元阳、建水召开首届国际哈尼族文化学术讨论会,1995年和1999年在泰国清迈、清莱和中国景洪召开了第二、第三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哈尼学研究论坛;1997年在个旧召开云南省哈尼族作家作品研讨会。云南民族学会哈尼学研究委员会的《哈尼族文化论丛》、红河州哈尼学学会的《哈尼学研究》、红河哈尼文学研究会的《梯田文化报》、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的《中国哈尼学》及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的《红河民族研究》,成为哈尼族研究的重要平台,促进了哈尼学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

《哈尼语语法》《哈尼语概论》《哈尼语·英语词典》《哈尼族文化史》《哈尼族文化研究》《哈尼族研究文集》《哈尼族文学史》《哈尼族自然宗教形态研究》《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中国哈尼族医药》《哈尼古歌佳句》等涉及语言、文艺、历史、宗教、哲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论著出版。毛佑全、王尔松、史军超、李克忠、白玉宝、白碧波、李泽然、李学良、杨忠明、阿海、何建疆等哈尼族学者的专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批作品,在同时期各民族研究的成果中质量较高,多部成果在相关领域和省级评奖中获奖。表明哈尼族研究各领域中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学者队伍已经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群体形成;哈尼族研究的领域也更广泛。宣告了哈尼学学科已应运而生,并逐步形成发展为有一定规模、影响的学科。

img260

《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封面

21世纪以来,哈尼族学者队伍不断壮大,哈尼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延伸到县、乡基层和学校,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学术著作不断问世,哈尼学学科建设日趋完善,进入了逐步成型、长足发展的阶段。10年来,关注哈尼族的学者、专家的研究向纵深推进,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学者、专家,来自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计算机专业等多种学科专业,使哈尼学研究实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各哈尼学研究团体的会员和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已逐步成长起来,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学院聚集、培养了一批哈尼族青年研究人才,已形成了数以百计的本民族研究队伍。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墨江哈尼族文化研究所、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组建,红河学院哈尼文化研究会、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协会西双版纳州、县哈尼族学会成立,并积极建设交流、研究平台,开展交流、研究,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协会、西双版纳哈尼族学会等一批哈尼人创办的哈尼网站,推出大量宣传、研究哈尼族的文章。以上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哈尼学研究主体的国际化,共有近20个国家及地区的学者,长期关注哈尼学领域,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哈尼学,成果瞩目,影响日增;哈尼学研究主体呈现出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段交叉互动研究的良好发展趋势。

img261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封面

img262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哈尼族卷》封面

这一时期,哈尼族学者还在《民族研究》《民族艺术研究》《民间文学论坛》《民俗研究》等数十种国内高层次的报刊上发表了有关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学术文章。这些成果在研究的领域、研究的深度及所运用的新方法、新视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超越了以前,开辟了哈尼学研究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多学科综合化的发展道路,涉及到哈尼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而扩展到宏观的哈尼学理论探讨,哈尼学在科学意义上进入学科的建构。

哈尼学的研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需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甚至需要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介入。哈尼学的人文学科分支有哈尼族历史学、哈尼族文学、哈尼族哲学等;哈尼学的社会科学分支有哈尼族社会学、哈尼族人类学、哈尼族民族学、哈尼族政治学等。哈尼学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学科特性的互动性、综合性还表现在哈尼学的研究方法上,都是突出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哈尼学源于哈尼族及其社会,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哈尼族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所以哈尼学的学科性质也是由其自身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

哈尼学的发展,关键是能否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形成哈尼学的人文品格、民族特色。就是在哈尼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研究方法运用理论体系构建上,是否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整合能力。文化自觉,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备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整合,包含对居于下层的民间文化予以重新认识、搜集、保护,对传统文化精神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重新认识、定位,把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予以重新的整合,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制定新的策略、方向。这就要求在哈尼学的学科建设中,必须立足于哈尼族及其文化这个实情,必须以这个实情为出发点,任何学科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继承、创新、借鉴、融合都不能失去这个根本出发点。要把哈尼学置于国内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学科建设,要考虑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品性和主体地位,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民族文化的扬弃,实现哈尼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如何整合哈尼文化内部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

img263

《哈尼族口碑古籍大全》编译工作论证会

哈尼学研究,要从哈尼族及其文化的具体实际出发,充分吸纳、融合国内外不同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拓展哈尼学研究领域,建构可持续发展演进的哈尼学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形成体现哈尼族人文传统的文化品格与时代特征的哈尼学学科。

一是科学性。哈尼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在改造自己本身;同时,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其文化烙上了民族特色,在各种文化事象上表现出自己的民族意识、性格、风格,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和认识。这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在表现到内在本质的客观认识过程,决定了哈尼学的学科价值。哈尼学是一门构建自己理论知识体系的学科,当前还较多地集中在哈尼族及其文化事象的搜集、罗列、阐述上,宏观研究不足;一门学科初期对研究对象进行材料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就要挖掘整体文化的深层内涵,探索内在逻辑关系,并进行自身的理论构建,在多学科的交汇与融合中凸显自身的学科特色,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立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哈尼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成熟的学科,其学科的理论性构建仍任重道远。哈尼学的学科建设,是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社会活动。哈尼学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促进哈尼族及其文化的全面发展、进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成为关键。要在实践中使认识升华为理论,更要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当前,国内现代化和国际全球化,新兴学科层出不穷,学术环境、氛围大为改善,以创新的姿态面对新形势,更新学术理念,调整学术方式,构建有自己特色的哈尼学理论体系,建立有哈尼族人文传统的文化品格与时代特征的国际哈尼学,是广大哈尼学研究者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二是民族性。哈尼学作为研究哈尼族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具有民族性特征。首先是学科的研究对象。构成民族及其文化的诸要素和它们的各子要素及其历史演化过程本身,就属于哈尼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如哈尼族的语言、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历史、文学、伦理道德等。其次是学科的理论构成。研究对象本身的民族性决定了其理论构成的过程,使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渗透着民族性;只有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倾听、交流、对话,达到文化的沟通、理解,才能真正深入一个民族的精神层面,这样的理论构成才有生命力。最后,哈尼学具有的民族性特征还表现在其表述的文体形式上。哈尼学的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吸纳融合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要考虑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审美标准、历史状况和表述文体,使外来理论有机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实现理论的民族化、本土化,成为具有哈尼学特色的学科理论。

img264

中外学者考察哈尼族农耕文化   摄影:明 泽

三是复合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受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理环境的制约影响,形成了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性特点。另外由于哈尼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要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研究主体的参与,所以又形成了研究主体的复合性特点。(1)研究对象的复合性。哈尼族及其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哈尼族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文化层面互化和整合的结果。历史上,哈尼族经历过不同地域,接触交往过多种民族,碰撞、融合过不同的文化圈,新中国成立前处于多层次社会形态。这种由历史性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到哈尼文化中,使哈尼族文化具有了复合性的特点。(2)研究主体的复合性。哈尼学的产生、发展,是由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学者、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研究者,一方面给哈尼学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理念、理论方法使哈尼学的研究别开生面,推动哈尼学与国内外学术发展方向、发展潮流进一步地融合、接轨,使哈尼学纳入国内、国际的学科建设平台上,哈尼学的发展空间更加广大,也将使哈尼学进一步实现学科国际化的目标。(3)学科研究的复合性。哈尼学研究对象的多元性及研究主体的多元性,客观上也带来了学科研究的复合性。一方面是哈尼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同,形成了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哈尼族的历史、语言、经济、社会、宗教、政治、文学、哲学、民俗,不能靠单一门类学科,而需要历史学、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政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多元学科的交叉、立体研究,这样才能对哈尼学有个整体、系统的研究、认识。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在哈尼学中得到了交叉应用。如历史比较法、文化比较法、参证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同时,研究主体的复合性,本身就把学科多元性、研究方法多元性合二为一,集中在研究者的能动性研究中,体现在哈尼学的研究成果当中。只有使哈尼学的研究主体、客体、学科实现了多元化,才能使哈尼学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哈尼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得到更深刻的昭示。

二、哈尼族整体发展研究

哈尼族文化研讨逐步成为国际性的重要学术活动。随着国家对外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进入国内哈尼族地区考察研究。1979年后,日本、美国、法国的人类学家到西双版纳、元阳等地哈尼族村寨调查。国外学者对泰国、缅甸哈尼族的研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列欧·格索、保尔·刘易斯等深入阿卡人村寨考察、生活数十年,出版了大量专著,帮助阿卡人创制文字,发展文化及医疗卫生事业。1993年,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和红河州民族研究所,联合在个旧、元阳、建水举办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主要针对东南亚地区哈尼族阿卡人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集中在一起讨论哈尼(阿卡)族文化,使哈尼族文化研究登上国际学术殿堂,把哈尼族文化推向了世界。有了这个开端和研究平台,国际哈尼族文化学术研讨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在泰国清莱,云南景洪、墨江、绿春等地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至第六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典、日本、波兰、泰国、韩国、缅甸、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老挝、越南、中国台北以及大陆的学者800多人次参加了历次会议,一共收到了中外学者提交的近800篇学术论文。会后出版了《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四届哈尼/阿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五届哈尼/阿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0年11月,首届哈尼梯田大会在蒙自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保护·传承·发展·未来”。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湿地公约组织等6个国际组织和机构,18个梯田研究机构,以及美国、泰国、菲律宾、日本等14个国家的50名外国学者和7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发布了倡议梯田保护的《红河宣言》。哈尼学和哈尼梯田文化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形成了国际性的哈尼学研究格局。

哈尼/阿卡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发展问题引起重视。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实地考察和理论研讨后认为,哈尼族属于世界性民族,中国哈尼族与生活在亚洲中南半岛上的泰国、缅甸、老挝的阿卡人同宗同源,是同一个民族。在已举办的6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研讨的内容涉及到人类学、生态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文艺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并重点探讨了哈尼族的整体发展问题。第二届会议的主题是湄公河区域的哈尼/阿卡继承和发展先民创下的业绩及生态、文化资源,并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传统医药知识、妇女的社会地位及作用、未来的民间(非正规)教育、哈尼/阿卡的家谱及现代祭祖等专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第三届会议讨论的议题是哈尼/阿卡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及可持续发展,哈尼/阿卡的传统教育与正规教育对民族素质的影响,哈尼/阿卡的历史与文化,哈尼/阿卡妇女儿童教育,国际交往对哈尼/阿卡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相邻文化对哈尼/阿卡文化的影响及发展前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哈尼/阿卡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比较研究等问题。第四届会议的主题是哈尼/阿卡传统文化知识研究、保护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围绕梯田与山地农耕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及其保护、应用与发展,哈尼/阿卡地区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哈尼/阿卡民间人士口头论坛等专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第五届会议讨论的议题是哈尼/阿卡的族源、历史沿革、民族迁徙、农耕文化、传统民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传统节日、连名谱系、民居村落、文化教育、民族经济、宗教祭祀、生态环境等问题。第六届会议的主题是和谐社会与哈尼/阿卡文化,并围绕哈尼/阿卡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哈尼/阿卡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哈尼/阿卡地区旅游及文化产业发展、哈尼/阿卡文字的完善规范和推广使用、哈尼/阿卡文学艺术创作等专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哈尼族地区政府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哈尼族整体发展研究。1997年2月,《民族文学》刊发了《刻木记事民族的后代走上文坛》(井力)一文,对不断涌现出的哈尼族作家及作品进行评论和介绍。同年10月,红河州政府与云南省文联在红河州个旧召开云南省哈尼族作家作品研讨会,这是一次重要的国内哈尼族文化专题研讨会。会议以“弘扬时代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发展哈尼族文学创作”为主题深入研讨,其成果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云南文艺评论》《文学界》《红河文学》刊载,并出版了《彝族哈尼族文学评论集》《哈尼族当代文学作品评论集》等论集;会后,哈尼族“作家群”开始引起广泛关注。2007年2月,建水县委宣传部等在建水县普雄乡普玛尼察村举行了“2007中国·红河南北两岸原生态哈尼文化交流会”,从金平、元阳等地赶来的哈尼同胞,表演哈尼族传统文艺节目,对同心协力地保护哈尼族原生态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2008年,红河州委、州政府与昆明、玉溪、西双版纳、普洱、楚雄的有关领导、学者,共同商讨形成合力,抢救已经濒危的哈尼口碑文化的问题。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收集、翻译、整理、出版《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100卷。收集范围包括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玉溪、昆明、楚雄及东南亚地区;内容涉及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祭词、谱牒、歌谣、谚语、谜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年来,收集和编译工作顺利开展,到2010年底已出版了13卷。

有关哈尼族学术团体、机构,积极关注哈尼族整体发展问题。近年来,西双版纳哈尼族学会积极与泰国、缅甸、老挝的哈尼族学者,探讨研究统一西双版纳哈尼族和泰国、缅甸、老挝阿卡人使用的多套文字,规范形成“民间国际通用哈尼/阿卡文方案”,为推进哈尼/阿卡民族间的联系、交流,促进民族的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红河州成立了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其工作任务是掌握国内国际哈尼文化研究学术动态,加速红河哈尼文化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哈尼文化接轨,收集整理哈尼传统口碑古籍文化,参与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实时提供有利于哈尼族发展的对策;成立以来参与了红河州民族文化资源普查、《红河哈尼族文化史》编写等工作。红河学院成立了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在红河、西双版纳、玉溪、普洱、昆明、楚雄等州市以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国确定了50多个调研点,组织学者开展了哈尼/阿卡区域支系文化调查,完成“国际哈尼/阿卡区域文化实录”丛书12本;《东南亚哈尼族文化认同对中国边境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研究》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年度课题,《哈尼族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有关部门和哈尼族领导积极策划,努力塑造哈尼族整体形象。1995年至1999年,在红河州政府的支持下,云南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哈尼族当代文学丛书》,收录了红河、普洱、西双版纳、楚雄等地的16位哈尼族中青年作家的作品11部,总字数220万字,反映了哈尼族作家文学的整体风貌,体现了哈尼族作家的创作实力。1993年以来,《红河文学》《蒙自文学》《诗红河》等刊物,先后推出了哈尼族作家作品专号或专辑。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西双版纳州人大副主任张美兰积极争取、协调,在格朗和哈尼族乡南糯山建成西双版纳哈尼文化园。该哈尼文化园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文化园,设有哈尼族纺织工艺、饮食起居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服装服饰、风云人物、文化精英等专项展厅,展出西双版纳、红河、普洱、玉溪等州市的近千件实物展品和一百多幅图片资料,全面、整体地宣传了哈尼族文化。墨江县正在规划建设哈尼文化集中展示区,力图尽可能系统、完整地展示哈尼族形象。节庆活动是民族整体形象展示的重要平台。1983年12月,江城县委宣传部、外办等部门,在中越老三国交界的曲水乡举办哈尼历年节活动,来自江城、绿春和越南、老挝的哈尼族同胞欢聚一堂,共同开展传统文体活动,促进了境内外哈尼族同胞的交流、理解和团结;该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在各民族中产生了一定影响。近几年来,西双版纳州人大把嘎汤帕节确定为法定年节;绿春、红河、元阳、墨江、元江、江城等县在哈尼族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哈尼长街宴、哈尼梯田文化节、哈尼太阳节、双胞胎节、哈尼文化节、丢包节等。通过当地各民族和中外游客的广泛参与以及媒体的宣传报道,在丰富、独特、文明、健康的节庆活动中所体现的哈尼族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

哈尼族各级干部和哈尼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加强整体发展研究,推动整体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在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白成亮会长要求,推动哈尼学研究,要以开阔的视野拓展研究领域,以整体的理念推进研究深度,以团结的精神凝聚研究队伍,以务实的成果服务整体发展。

以开阔的视野拓展研究领域。主要指追根溯源,要把研究延伸至云南建省以前;着眼现实,要把研究拓展至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思考未来,要把研究放在哈尼族的整体和长远发展上。如哈尼族源流问题上,现在仍然有不同的观点。近年,四川学者在研究古蜀国的民族时,对“和夷”和哈尼族的渊源关系十分关注,对“和夷”在“努玛阿美”之前的分布、迁徙路线以及在成都平原西部农耕生产、水利治理等方面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要真正搞清楚哈尼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搞清楚哈尼族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所处的地位,仅仅局限在云南已经不够,只是以云南现有的史料作为研究依据更不行。哈尼族文化研究方面,30年前,最先拿起笔来的一批哈尼人,努力尝试各种体裁和样式的书面文学创作,结束了没有书面文学的民族历史;这批同胞,也是最早开展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哈尼人。20世纪90年代起,他们从文化入手,展开思考哈尼族文化在促进哈尼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问题。史军超等学者极力推动哈尼梯田、普洱茶文化研究和申报世界遗产等工作,应该说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较好地将文化研究与解决现实和长远发展问题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要引导和帮助哈尼族研究人员关注哈尼族现实发展,从自身条件和工作实际出发,研究本民族的发展问题,使哈尼学研究的视野更开阔,角度更多样,思考更全面,并推出更丰富的成果。

以整体的理念推进哈尼族研究深度。可持续发展理论整体发展观点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整体之中进行运动,整体运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局部决定整体,而是整体决定局部。在实际工作中,哈尼族地区的各级领导,要自觉地把一乡一县和一时一事的发展,置于哈尼族地区整体、长远发展的背景下谋划;哈尼族地区的发展,要放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全局和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的背景下考虑。关注哈尼族发展的专家学者,要积极帮助基层改变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以民族为联系,以文化为桥梁,以产业为纽带,聚集各地各方面力量,加快哈尼族地区的整体发展。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多次指出:“需要进行宏观的研究,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联系,研究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研究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几千年里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状况和趋势”,“我们需要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观念,看中国民族大家庭的各个成分在历史上是怎样运动的”。费先生进而提出“藏彝走廊”等历史—民族区域概念,建议对横断山脉和“六江流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江上游)地区民族的形成、接触、融合、变化进行研究。哈尼族是“藏彝走廊”上迁徙流动的主要民族之一。把“藏彝走廊”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透,才能把哈尼族历史、文化等说清楚。

以团结的精神凝聚哈尼族研究队伍。哈尼族研究工作者在学习、研究中,要坚定地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信念,有为才有位,要通过自身努力和自我发展,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社会地位,为民族添光增彩。每一位同胞一定要自觉地加强民族团结,全身心地维护哈尼民族的整体形象。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才能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哈尼族研究工作者的使命。哈尼族研究委员会和哈尼族研究工作者,要成为继承民族传统、体现团结精神的表率和模范。

以务实的成果服务哈尼族整体发展。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开展哈尼学研究必须坚持的科学态度。在哈尼学研究中坚持求真务实,就是坚持和弘扬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就能使研究成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哈尼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要老老实实地向父老乡亲请教,认认真真地向基层同胞问计,努力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办法和措施。要围绕为哈尼族地区发展服务这个重点,突出以下选题: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二是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中央、云南省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文件精神的问题;三是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建设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四是城乡统筹发展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问题;五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问题;六是边境、直过区、贫困山区哈尼族扶贫发展以及边防巩固、边境安宁问题;七是不同区域、不同方面加强合作发展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