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哈尼族梯田

云南哈尼族梯田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节 申遗项目一、红河哈尼梯田哈尼梯田历史悠久,见于史料记载的就有1200多年。2000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式将境内的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2004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中国5个申遗预备项目之一,2007年被列入中国35个申遗项目之一。
申遗项目_中国哈尼族

第十节 申遗项目

一、红河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历史悠久,见于史料记载的就有1200多年。早在唐代樊绰《蛮书》中说到“蛮(哈尼族)治山田(梯田)殊为精好”,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将哈尼梯田列入全国七大田制之一,称为“世外梯田”。清代不少文献也记载了哈尼梯田的壮丽景观。

哈尼梯田整体呈现一个以梯田为中心的“综合性人居环境”。在哀牢山南段优越的气候、土壤条件下,遗产地居民在背山向阳的红河南岸山坡地,选择了海拔高度适宜(1800米左右)、水源状况良好的凹塘区域缓坡地作为村寨建设用地,依山就势,建设集中的村寨,并在村寨下方及周边地区开垦梯田,形成以“上森林、中村寨、下梯田、水利系统贯穿其中”为具体内容的江河、梯田、村寨、森林的“四素共构”的“人居环境和梯田生态系统”。这里的村寨人口规模,根据周围可开垦梯田量而确定,人口的增加伴随着新村寨及开垦区的选址建设,形成“一片寨田、一座村寨、森林成片、梯田成片”的整体布局。从适应生态环境的角度,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展现了哀牢山区原始生态系统,梯田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通过互相补充、完美融合而创造了一个自然、良性的人居环境。自古以来,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民族在红河南岸蛮荒的土地上开发了上百万亩的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与哀牢山特殊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世界农耕文化中壮丽、雄伟、独特的奇观,成为农耕文明的典范。[25]

据红河哈尼梯田申遗专家组组长、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史军超介绍,哈尼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元阳县的梯田修筑在山坡上,最高级数达3000级,举世罕见。1200多年来,哈尼人民倾注了数十代人的智慧与心力,不仅解决了稻作的水利问题,其森林涵养、梯田灌溉等更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与农耕文化,梯田至今仍然是哈尼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更是哈尼人民与哀牢山和谐相处的伟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不朽产物。

文化景观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2年新增的一项遗产类型。1995年,菲律宾科迪勒拉水稻梯田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层级、面积、历史都远远超过菲律宾梯田,“如果申遗成功,哈尼梯田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史军超说。

2000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式将境内的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2004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中国5个申遗预备项目之一,2007年被列入中国35个申遗项目之一。[26]

除了“栽秧山歌”和哈尼梯田外,哈尼族目前还有三个项目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期,它们分别是:

民间文学类: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申报的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传统舞蹈类: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申报的棕扇舞;

民俗类:云南省元阳县申报的哈尼族昂玛突节。

【注释】

[1]李泽然、车金明:《哈尼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2]李泽然:《论哈尼族的莫批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3]杨忠明:《西双版纳哈尼族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71~173页。

[4]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5]快乐天堂网,http://www.kltt.cn/details/zh_cn.php?id=1516.

[6]白祖额、白碧波:《哈尼朵阿玛》,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255、263、264页。

[7]毛佑全:《哈尼族奕车女子的人生礼仪》(内部资料),1994年,第34页。

[8]快乐天堂网,http://www.kltt.cn/details/zh_cn.php?id=1516.

[9]快乐天堂网,http://www.kltt.cn/details/zh_cn.php?id=1516.

[10]黑少荣:《“张树皮”与哈尼树皮衣》,《今日民族》,2002年第6期。

[11]白学光:《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探析》,载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中国哈尼学》第三辑,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462~463页。

[12]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13]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14]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62~63页。

[15]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16]玉溪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玉溪地区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02页。

[17]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志办公室编:《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5~68页。

[18]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编:《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卷》(内部资料),1986年,第14~15页。

[19]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编:《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卷》(内部资料),1986年,第29页。

[20]元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县志办公室编:《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5~68页。

[21]孙官生:《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152页。

[22]红河旅游网,http://www.hhzly.cn/P1014/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20.

[23]李元庆:《哈尼哈巴初探》,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38~39页。

[24]“栽秧山歌”相关资料来源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25]“‘哈尼梯田’的申遗之路”,云南日报网。

[26]陈鹏:《8年申遗未果,旅游热浪“烤问”云南哈尼梯田》,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26/content_11073422.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