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特色是片面的,而是强调存在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必然缺乏普遍性和一般性,从而按照具有不同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指导普遍的研究,强行推导一般规律,必然导致教条主义谬误。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在当今国际学术界,具有世界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国际关系理论(如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以考克斯为代表的新葛兰西主义学派以及斯蒂芬·海默的理论)和拉美的理论(如依附论和依附发展论)。事实上,作为一个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内部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彼此也存在争论。其中,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究竟什么才算得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有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作广义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体系。它至少有以下四个子系统,即:以世界交往、国际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为主要视野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帝国主义战争、民族解放为主要视野的苏联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霸权、批判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为主要视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及以和平与发展、国家崛起与融入世界为主要视野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46]。在中国学术界,也有学者对于“到底有没有一个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疑问,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蔡拓教授就认为,不存在一个非常系统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系统地研究国际关系。

从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来看,争论的焦点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流派问题,换句话说,所争论的是“谁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而非“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本身。西方学术界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般的学派加以评价,往往以主观主义或者唯心主义态度抽象肯定,具体否定,不少理解和解释是片面的、武断的和错误的。其实,作为国际关系研究路径的国际关系理论,既不能从某个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去判定,也不能从某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去理解,更不能从所谓的“主要视野”去区分马克思主义,因为从上述标准界定马克思主义都只是抓住了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性,而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共性和普遍性。不同的流派和个人,不同的国家和视野,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都是从某种特殊的实践需要出发,服务于特定的具象目的,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偏好和特色,而忽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整体。当然,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特色是片面的,而是强调存在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必然缺乏普遍性和一般性,从而按照具有不同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指导普遍的研究,强行推导一般规律,必然导致教条主义谬误。

其实,界定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界定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样,应该从其理论硬核和理论使命角度去进行。从这一角度而言,所有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硬核和理论使命强调每个国家都追求权力(无论是追求权力最大化,还是追求有限度的权力),消除国际冲突和战争的根本办法在于势力均衡和国际协调;所有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硬核和理论使命都是认为每个国际行为体都是追求自由的理性行为体,最理想的国际秩序是建立理性的契约社会秩序。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不同,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都强调每个国际行为体都应该是致力于谋求正义的社会行为体,最理想的社会是建立正义和谐的美好社会(特别是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相比之下,现实主义是一种保守的国际关系理论,自由主义是一种理性主义进化论的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革命的激进国际关系理论。不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存在明显差别,这些理论大多是仅仅停留在批判的层面,通过观念革命对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展开激烈的批判,带有较强的唯心主义色彩。而马克思主义分析国际政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最主要的是将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透视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的钥匙,将国际政治现象置于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来加以把握,找出其深刻的客观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47]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实现建立正义和谐美好社会的客观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区别于其他国际关系理论的关键。

由此可见,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本人并没有系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但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路径还是存在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唯物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解国际政治现象的根本方法论,是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和认识宇宙的基本方法论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运用。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的国际关系论述,但其理论完全适用于国际关系领域。概括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观点:解释历史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认识国际政治现象,认为国际政治现象的原因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从人们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方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利益中去寻找;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来认识国际政治现象,认为国际政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之中的;从经验的观察来分析和认识国际政治现象的本质,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二是政治辩证法。就是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运用辩证法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进行分析的原则,称之为辩证法。基本内容包括:国际政治生活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国际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普遍联系;国际政治中贯穿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政治学中体现着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比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在分析任何政治现象的时候,都必须时刻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要说明的是:国际关系发展的最终动力是什么?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生产过程中内在的矛盾带来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以阶级关系的冲突与对立为主要表现)所引发的国际阶级矛盾与国家冲突是国际关系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贯彻唯物辩证法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的一个总的特征。

三是阶级主体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看作是阶级及其代理人,阶级是最根本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政党、集团和政治家都是特定阶级的代言人。因此,阶级是分析国际政治及其时代特征的核心因素。列宁认为,马克思划分时代的方法,主要是看“哪一个阶级是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者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48]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格局从根本上来说是按照阶级划分的,而不是按照民族国家划分的,因为阶级的划分比民族国家的划分更加深刻[49]。在国际范围内国际格局可以按照阶级划分为资产阶级国家阵营、殖民地国家阵营和无产阶级国家阵营。“迄今为止,一切统治者及其外交家玩弄手腕和进行活动的目的可以归结为一点:为了延长专制政权的寿命,唆使各民族间互相残杀,利用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50]因此,民族斗争只是形式,本质内容是阶级的统治。“能够证明战争的真实性质,确切些说,证明战争的真实阶级性质的,自然不是战争的外交史,而是对各交战国统治阶级的客观情况的分析。”[51]不过,国际政治不同于国际阶级政治,尽管强调国际政治受阶级划分的影响,但是国际政治并不等同于国际阶级政治。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阶级性质只是其中的一个特征,是一个主要的特征。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他的因素。比如由于国家相对自主性而造成的国家利益中的民族利益问题,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等等。这种阶级冲突分析是所有被认为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国际关系理论的一大特色。如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世界体系论、依附论和葛兰西主义学派都具有这一特色。

四是国际政治发展观。关于国际政治发展观,恩格斯有精彩的论述,那就是“历史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52]推动历史前进的是“合力”,促进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也是“合力”。“历史合力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矛盾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现实是竞争性和充满矛盾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也是国际政治发展的过程。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承认国际关系内在的矛盾性与竞争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它们的根本区别是:西方理论把这种矛盾性与竞争性归于先验的人性和给定的无政府结构,而马克思主义把这种矛盾性归于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53]

在矛盾发展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发展观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规律,即国际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国际政治发展的动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这个理论主要是由列宁论述的。该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于所有历史时期。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或者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表现的强度不同,产生的政治意义和国际后果不同[54]。但是这种不平衡发展的规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产生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国际后果。原因是前资本主义的国际政治处于发育不良的分散状态。资本主义加剧了国际政治不平衡发展;垄断的形成使不平衡发展跳跃进行。“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以前快得多。”[55]在资本主义尤其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平衡发展的政治意义和国际后果就十分重要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也是不会消失的。

另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发展观还包括战争与革命的学说。关于战争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与和平问题都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性质,都是国内政治的国际延续。私有制是产生战争的根源,战争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列宁认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内容,而这种政策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56]战争具有深刻的阶级性,也就是说战争是一种广泛和复杂的现象,要深入了解战争,主要是了解“这个战争具有什么样的阶级性,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进行的,它是由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经济条件造成的”[57]。战争的性质主要是阶级性,但是并不是阶级原因是战争唯一的原因,战争的根源还有十分复杂的其他原因。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战争与和平是政治的继续。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列宁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在《社会主义与战争》一文中提到,“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58]和平也是政治的继续,我们不能把和平简单地理解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人民之间互相不打仗的抽象现象,因而和平也是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内容的。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国际政治就会通过爆发革命实现革故鼎新的变革,推动国际政治向前发展。

五是世界体系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现代国际社会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整个世界尽管在地理上是连为一体的,但是在社会交往商榷上是彼此隔绝的,即使有联系也是处于简单的偶然的联系之中,称不上是一个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世界各个地方的联系迅速密切起来。“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文明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59]这个整体的特征是:社会的运转以资本为轴心;资本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矛盾(生产无限扩大与消费不断缩小的矛盾);相互依赖密切联动,渗透性。因此现代国际社会是一个世界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体系理论是列宁提出并创立的。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是建立在同一方法论基础之上,并且贯穿着相同的理论。列宁不是从分配领域和流通领域,而是从生产领域,不是从生产的外部条件,而是从生产的内部条件出发,去研究帝国主义的产生。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历史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和表现。这一世界体系的特点是生产的集中和垄断、银行由不同的中介人变成万能垄断者、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混合生长、资本输出、资本家同盟分割世界、帝国主义把世界分割完毕并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争可能导致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世界最薄弱的环节着手发动推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革命等等。“二战”以来,一些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比如沃勒斯坦、罗伯特·考克斯、海默等也是从生产活动着手来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发展趋势的。从生产过程来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发现它的危机基础,并指出可能的变化方向,是所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共同之处。如何认识这种变化以及由这些变化导致的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新特征,是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六是人类解放与自由人联合体的向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追求。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国家要消亡,因而政治也会随之消亡,“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整个人类社会事务逐渐由对人的统治转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在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后,未来社会的政治形式总原则——社会共和国,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集中分析了未来社会政治形式的9项规定:社会原则、民主原则、议行合一原则、经济原则、公仆原则、代表原则、自治原则、相对集中原则、统一原则。不难看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和自由人联合体最彻底、最根本的解放,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战”结束以来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发展,差异仅仅是对这一理想的当前追求亦即在对待资本主义世界的态度上存在争议,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强调,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体现更多的社会公正和平等,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否认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并且相信只有社会主义可以实现公正和平等,因而都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消除贫困和战争的根源,是实现世界永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唯一方式。但是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分歧:有的主张暴力革命,有的主张非暴力的主观革命,有的主张两者兼而有之[60]。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强调目的和方向,在实现理想的具体道路上,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条件和国情下,理应存在差别,这本身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指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目的,“将唯物史观、辩证唯物论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即运用于民族、国家、政府、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多维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的研究,对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作出描述、解释、评价、预测的道理和观点的总和。”[61]可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学派的理论,而且是我们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决定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当今时代的主题和特征,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