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党支部设置及其运行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大学生党支部设置及其运行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和党支部设置形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师生合编的按专业纵向设置,以纵横结合的运行机制创新思路,探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创新支部运行机制,使党支部真正成为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大学生党支部设置及其运行机制的探讨与实践[1]

张定华,朱 娟

[作者简介]张定华,女,1976年4月出生,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天学院党总支书记,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思政教育;朱娟,女,1979年出生,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是真正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和党支部设置形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师生合编的按专业纵向设置,以纵横结合的运行机制创新思路,探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党建 党支部 学生党员教育

基层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高职院校中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第二十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强调:“要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因此,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创新支部运行机制,使党支部真正成为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笔者所在的党组织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设置的新思路和新方式,建立了按专业纵向设置支部,按年级横向成立虚拟支部,纵横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了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逐步提高了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高职院校基层党支部工作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正处于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的阶段,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类型,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既有一般高等院校的共同特征,又在人才培养目标、生源情况、学制设置等各个方面具有区别本科教育的个性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的党支部工作也存在不同的客观问题。

(一)学制短,培养教育时间不足

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2—3年,且因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因,还有大约一年的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岗前实习、生产实训,这就使学生在校时间更短。而学生党员发展过程的时间又相对较长,很多学生积极分子刚刚发展就面临实习和就业。学生党员由一个对党有朴素感情的青年成长为坚定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需要一个长期的、自觉的和艰苦的党性锻炼与修养过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党的教育和党性锻炼机会少,其先锋模范作用、辐射作用和参与党建工作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学生党员人数少,党建工作力量弱

按照党员发展流程,高职院校学生从入学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一般要经历近半年。考察一年后,一般已是第四或第五学期了,最快能转正的在第六学期,即在企业参加顶岗实习阶段。所以,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党员人数始终较少,对学生党建工作来说,人手紧、任务重就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不少院校教学与思政“两张皮”现象严重,教工支部独立运行,学生党建工作基本上就由几位辅导员负责,党建工作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完成组织发展任务上。

(三)生源基础差,党建工作难度大

由于招生方式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也不同,其中一部分由中职学校升上来,另一部分是作为高考中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成才目标、个人理想、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上都存有明显的差别[1]。生源基础差,学生的文化基础、政治素养不高,政治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共产主义理念、信念模糊[2],这使得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基础更薄弱,工作资源有限,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设置的主要模式

在本科院校容易实施的工作,高职院校落实就有困难。由于学制短,在校的学生党员少,很难做到高职院校班级中有党支部,甚至有些规模小的专业成立学生党支部困难也非常大。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主要有独立设置、年级(横向)设置和专业(纵向)设置三种设置模式。

(一)独立设置党支部

党员人数少的院系成立一个党支部。这种模式党员人数较少,支部工作量较小,方便开展工作、易于管理。但独立党支部涉及不同年级、专业,覆盖范围较广,学生交流较少,党组织活动时间不易集中,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

(二)年级(横向)设置党支部

按照学生就读年级成立党支部,让年级辅导员负责担任党支部书记。该模式可以按年级开展教育培养,辅导员把党建工作与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党建工作有效性的提高。但由于不同年级党员分布不均衡,组织发展工作量也不均衡,在专业班级数量庞大的年级,对负责的支部书记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专业(纵向)设置党支部

由相同专业的班级设置同一个党支部。这种模式有利于不同年级人群的交往交流,同样的专业背景有利于进行针对性学习活动。然而,不同年级的教育培养内容不同,也不利于组织生活的开展,而且还同样面临着党支部人数规模过大、难以管理的问题[3]

三、纵横结合的党支部设置模式

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通常根据规模和专业设置状况,支部设置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不论哪种设置方式,都有其利弊。笔者所在院有四个专业,每个专业师生规模为200—400人。在认真研究、仔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提出了纵向设置、纵横结合运行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分别由纵向的专业支部和虚拟的横向支部组成。纵向的专业支部是每个支部不分年级,不分教师与学生,按专业相同的编入同一个支部,由专业主任或骨干教师担任支部书记;横向的支部则是按教师和学生,按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成立“虚拟”党支部,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人数情况设1—3个支部。安排相关人员负责虚拟支部的组织生活,如总支副书记担任教工支部书记,年级辅导员担任各年级支部书记。

四、纵横结合模式的特点分析

纵横结合的支部设置模式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思政人员各自的优势,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地。在党支部的组织发展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党内民主,更好地保证组织发展的质量,保证组织发展工作有序。

(一)按专业纵向设置党支部

1.党支部设置稳定,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将支部建立在专业上,虽然党支部内党员年年有变动,但主体保持相对稳定。高中低年级的党员能够较好地实现传、帮、带,新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及时,组织发展流程规范,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也可以保证各专业支部将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有利于工作的延续性。

2.成员专业背景相同,有利于思想交流。由于都是同样的专业背景,有利于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相互沟通学习经验,稳定专业思想;各支部党员相对集中,提高了组织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在创先争优及支部创新等工作中,还有利于形成各支部之间比、学、赶、超的组织建设氛围[4]

3.融合专业发展,党组织活动更有活力与吸引力。围绕专业开展实践活动,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能与专业发展更好地融合。党组织活动组织中,更好地团结支部广大党员为全体同学服务,既充分发挥同专业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活力与吸引力。

(二)同专业教师与学生合编

1.有助于引导学生党员坚定信念。教师党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专业师生合编到一个支部,增强了党建工作队伍的力量。不仅能增强学生入党的光荣感、神圣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强化了专业教师的党建思想及教育责任。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及觉悟程度,及时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党员在思想上指明方向,提供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党员迅速有效地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化组织观念和党员身份意识。

2.有助于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除了专业教师按专业编入支部,部门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思政人员也分配到不同支部,将专业教学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入党建工作,将学生支部建设与学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起到了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提高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纵横结合的双重管理

1.双重组织生活,有利于资源整合,管理到位。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在学习任务、思想需求和考察要求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按专业纵向管理的基础上,分别按教工、不同年级学生横向设置虚拟党支部,过“双重”组织生活。这个运行机制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管理到位,弥补了纵向设置运行中的不足。

2.横向开展活动,提高了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横向设立虚拟党支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入党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可以按层次、按阶段开展相应的教育。同时把握了党员队伍的共同信念、共同诉求,还可以根据各虚拟支部探索不同的组织活动内容、方法、形式,提高了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横向的一年级党支部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由全体新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启发教育,引导新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党员。横向虚拟党支部一般由年级辅导员担任负责人,在学生党员发展的各阶段,充分发挥年级辅导员的作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党员的重要骨干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良好的风气,带动更多的同学进步。组织他们参加各项学生工作,并反馈考察对象在横向虚拟支部中的总体表现情况,可以为专业党支部考察学生的入党动机及综合表现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意见。

五、纵横结合运行机制的实践

笔者所在党总支在支部设置创新的基础上,科学地建立运行机制,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化系统安排,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一)建立“1+1”联系培养制度

培养考察采用“1+1”党务工作组制度,即一名教工与一名学生党员结对,师生组合成立党务工作组,结对联系一到两个班级,负责几名积极分子的培养。教工党员在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由学生党员负责落实和具体操作,如党员发展环节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也容易与积极分子沟通,这样一方面真正将培养活动落到了实处,另一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了党务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党员党建工作能力。

(二)建立全程的党性教育机制

学生在入党前、入党时、入党后各个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的思想问题,分阶段、分层次建立全程教育机制,在学生党员的培养上形成系统的模式,保证学生党员质量。全程教育计划包括“启发计划”“领航计划”“锻炼计划”和“旗帜计划”,涵盖了新生到毕业校友。“启发计划”是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对全体新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启发教育,引导新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领航计划”是培养新生骨干,早发现,早培养,早成熟,发挥骨干领航的作用;“锻炼计划”是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生预备党员,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活动,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旗帜计划”的培训对象是毕业生及校友党员,增强他们的先进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党员在毕业后树立起“在学校是一面旗帜,走上社会,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面旗帜”的意识。

(三)建立党性锻炼机制

十八大报告提到,要以增加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但党性是一个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升华的过程,并不是随着党员入党就可以自然形成的,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根本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时间少,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时间要早。搭建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党性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党员形象。笔者所在党组织在教学楼长期设立党员服务岗,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轮流值班,对教学楼进行巡视,并设立值班咨询热线,提供爱心伞、爱心自行车等便民服务,为师生提供各项志愿服务。通过建立党性锻炼长效机制,锻炼了学生沟通、解决问题、组织管理等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也充分展示了大学生党员的形象。

参考文献

[1]何国焕.社会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2,4.

[2]马玉海.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3]樊敏,朱张军.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探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60—62.

[4]陆勇.创新高校大学生党支部设置的思考与实践[J].学习月刊,2011(494):110—111.

【注释】

[1]本论文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科研课题(NZ12078)《高职院校基层党支部设置及运行机制创新探索》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