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沿海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模式
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也是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扩展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实现了迅猛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兴旺发达。特别是在山东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随着社会对体育投入力度的增加,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和对体育参与程度的扩展,各类基层群众性体育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面对这一形势,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单位为载体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和需要,而新型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又尚未确立,成为制约新时期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山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借鉴国外大众体育管理的先进模式和经验,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制定适合山东省新时期国情的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模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这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需要,也是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研究选取3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级市和区的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包括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晨晚体育锻炼点)和基层行政管理机构街道办事处(镇)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走访调查了街道办事处(镇)30个、晨晚练点45个、体育社团40个和基层群众体育俱乐部20个。主要调查如下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模式的现状描述、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模式的成因分析、经济发达地区未来基层群众体育管理模式的构想和实施模式的对策建议。
山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主要有两个特点:
(1)建国以来,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办公益性群众体育事业的运作,以及“单位制”的基层群众体育管理模式,依然以较大的惯性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发挥着作用。具体表现为:①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各级群众体育管理机构,在各不同层次的群众体育管理中担负着直接的管理职能,居于管理主体的地位,保持着较大的集权性;②在区(县)一级体育行政部门垂直领导(业务)下的街道办(镇)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街道社区体协、辖区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居民委员会文体活动站(点)和居民小区的群众体育组织等,具体实施对基层群众体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这实际上是政府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延伸。
(2)各类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标志着群众体育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和组织基础的初步形成。但由于旧的“单位制”基层群众体育管理模式虽已被打破,而新型的体制尚未得以确立,使得各类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的管理权限不甚明确,管理职能难以协调,管理手段不甚合理,特别是缺乏横向联系与合作,尚不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的无序性。致使其在场地、经费、管理人员、指导者和较大规模活动的组织上,不得不依赖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居于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系中管理客体的地位。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山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群众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管理系统尚未形成一个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协调有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推动整个系统运转的运行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