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的物质利益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的物质利益

时间:2022-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除此之外,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压力已经到了极限。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的物质利益

人要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获得生活资料,还必须要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就是人的物质利益或者经济利益的内容。物质利益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条件,如果不能满足生存需要,人的生命就不能维持;没有生命,其他需要以及世间一切都没有意义。动物也有生存需要,但动物的生存需要是通过本能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人则不同,他要通过劳动即改造自然来获得。所以,马克思主义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看成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把生产力的发展看成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于中国来说更有实际意义。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到2006年底,中国内地的人口为13.15亿,约占世界总量的20%,而GDP仅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上还要走很长时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最可靠的是实力,没有发展就没有和平,没有实力容易受人侮辱。我们要想在世界上站得稳、有话语权,只能靠发展。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7]

世界上的现实充分说明,内乱、动荡等社会问题,多数是发生在生产力落后、经济不景气的国家。人民生活困苦,往往会引发社会矛盾,加深族群对立,甚至发生仇杀,致使社会动荡不安;而社会动荡又影响到社会生活、生产的正常运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痛苦,这就形成一种“落后—动乱—落后”的怪圈。这一切更证实了邓小平论断的英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靠的是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靠的是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靠的是发展。

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困难,如资源短缺、浪费严重、生态条件恶化等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创立了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战略。

在过去较长时期,我们一直主张“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三高一低”,即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效率低,已超过了国内资源的承载能力。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十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竟增长了40多倍,我国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36.4%,2003年高达42.7%。而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的该项比重一般在20%左右。我国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和4.49亿元,“十五”时期前3年达到4.49亿元。在消耗方面,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在排放方面,我国每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十多倍。在效率方面,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8]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除此之外,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压力已经到了极限。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为680亿吨,废水中化学排放1334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90%的二氧化硫排放是由于用煤所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全国七大水系近38%的断面属五类或劣五类水质,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污染面积仍在扩大,赤潮频繁发生;全国近一半的城镇水源地水质不符合原水标准,农村尚有近3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酸沉降、光化学烟雾、细颗粒物已经在城市密集区构成严重性污染。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6个。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排第133位。与此同时,生态退化问题也比较突出。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且有扩展之势。草原超载过牧,私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全国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草原面积的90%。[9]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经济的正常发展,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强调要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走集约发展的道路。十余年过去了,粗放型增长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29次集中学习时,胡锦涛指出:“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10]胡锦涛从国内发展和国际生存的高度论证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调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强调“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求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上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深远。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组合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具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外,还关联着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等。

所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把“好”排到了“快”之前,“快”和“好”位置的变化,反映了我党发展思路上的改变。坚持又好又快地经济发展,适合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和保障13亿人民生活的稳定和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