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数字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已有研究中,将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为区域不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在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及其他资源是有限的,要促使所有部门或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和保持均衡同步增长是不切实际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包括以下三种理论模式:罗默提出的知识积累型增长模式。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该理论认为从现有有限资源的前提下,要实现经济全面发展或各地区保持均衡发展是无法做到的,强调要着重发展优势部门、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将一部分地区经济先发展起来然后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财富的增加,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等。随着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增长的范围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在已有研究中,将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为区域不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均衡增长理论。

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洛索夫斯基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区域不均衡增长理论,他们认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依赖于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及资本原始积累等先决条件,区域间这种客观的和独立的先决条件的差异使得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的发展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美国的普雷顿·詹姆斯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增长理论,他认为在短期内,由于各个地区存在初始发展条件差异,区域间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会出现差距;在长期内,这种初始差异导致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因为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生产要素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从生产要素丰富地区流向生产要素相对贫瘠地区,吸引大量的资本、要素集聚,带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

一、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指出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物质生产与居民消费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落后地区要想有效地发展经济,必须先打破这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给予落后地区大量的资金、政策等支持,才能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低水平均衡状态也被称为最小努力临界点,由哈维·莱宾斯坦(1967)在《经济落后和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该观点认为要使得欠发达经济区转变其落后状态,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外界的大于这一最小临界点的经济增长的刺激,比如资金支持、政策出台等,才能打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使经济获得持久快速增长。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在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及其他资源是有限的,要促使所有部门或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和保持均衡同步增长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选择重点的、能带来长期稳定增长的若干部门或区域进行投资,使这些部门或地区先得到发展,在此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金融资源的逐利性给予其他部门或地区资金、技术等支持,带动其他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与区域创新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在研究新古典增长理论时,发现技术外生性并未纳入到经济增长研究模型中,而技术进步确实是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生因素,因此,他提出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这也代表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成型。新经济增长理论通过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这两个视角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其阐述的基本思想是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并非由外生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因素所决定。

新经济增长理论包括以下三种理论模式:

(1)罗默提出的知识积累型增长模式。该模式表明知识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增加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2)卢卡斯提出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型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来源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

(3)科斯特提出的资本投资型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大量的资本投资才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创新(innovation)的形成和扩散,同时这种创新的形成和扩散也是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间断出现的与现有生产手段结合的新工具”,包括新产品的开发、现有产品生产的技术革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技术创新通常可以分为线性创新和非线性创新两种模式。其中,线性创新模式认为,一项科学研究从理论转变为现实应用并推向市场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性完成的;而非线性创新模式认为,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不仅仅是由科研机构发起的,而且是在涉及创新的整个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者、合作方、供货商共同开发的,这一系列过程也不是一次性就结束而是要经过数次的反馈论证过程。

奥地利学者梅耶(G.Maier)和托特林(F.Todtling)提出了关于创新区域差异的框架,他们认为在该框架内,企业处于一个开放系统,企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结构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和要求有密切关系,并将影响企业创新体系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战略目标和内在创新组织形式及动力决定。如果企业战略目标并不明确,且不以技术创新开拓新市场而只是基于技术竞争以外的优势来获得市场地位,那么这种企业内部创新意识很低,企业管理者惧怕风险,或者雇员在变化面前持拒绝态度,都会阻碍区域内的创新。企业发展规模与相关创新配套环境及资源都影响着创新的持续性和创新项目的规模,区域内企业在相关功能方面的配备(如研究与开发、企业计划和市场营销)和在生产上的共同作用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小企业来说,同大企业紧密联系可以较容易获得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同时,小企业对促进大企业创新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外部因素主要指与企业自身创新行为相关的外部区域环境条件,涉及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教育结构的状况,劳动力的技能素质以及保持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发和协作的可能性等;企业发展所处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政府出台的区域公共政策,其中包括外部先进技术引进政策及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创新的政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