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增长学说

经济增长学说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嘉图的经济增长学说,也是与他的分配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李嘉图以这一分析为基本的理论框架,进而论述了经济从增长走到静止局面出现的一般过程。但应当看到,李嘉图上述分析的一个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财富日益增长的自然障碍”,以便发现保持增长的有效途径。实行自由对外贸易在李嘉图整个经济增长学说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这样,李嘉图实际上把自由贸易置于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地位上。

李嘉图的经济增长学说,也是与他的分配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英国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但迅速增长的经济不断产生出新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工业人口急剧膨胀,对农产品需求扩大,粮食价格出现持续上涨等一系列问题上,随之而来的是各个社会集团的原有经济利益发生了转移,各阶级在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上的矛盾十分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利益格局如何有利于国民财富的持久增长,就成为李嘉图关注的一个焦点。他指出:“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全部土地产品在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下分配给各个阶级的比例是极不相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实际肥力、资本积累和人口状况以及农业上运用的技术、智巧和工具。”《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原序。由于李嘉图一般总是假定劳动者的工资只够维持本身及家属生存,从而不可能有剩余形成储蓄,转化为投资;土地贵族的地租全部耗于非生产消费,也不会成为资本积累的来源;因此唯有利润才构成投资的源泉,成为推动财富的增长的原动力。这样,就使对不同时期分配结构变化的考察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土地资源、物质资本、人口、农业技术和工具是现实的生产要素;随着经济的增长,各要素的性质和数量也随之变化,日趋稀缺的和重要的要素收益上升,反之则出现下降;由于各阶级收入对国民财富的增进作用不同,利润、工资和地租彼此消长的分配比例的动态变化将有效地影响国民财富的增长趋势。李嘉图以这一分析为基本的理论框架,进而论述了经济从增长走到静止局面出现的一般过程。他认为这是经济处于自然状态之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大体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是当土地相对于人口和资本较多的时候,国民财富的增长是迅速的,因为这时不需要或只需要把很少的一部分产品交给地主,这样除了支付工资以外,就有很大比例的剩余产品投入到下一轮生产中,用于增雇工人或增加生产的基本原料。这时,利润水平取决于资本与人口的相对增长速度。如资本积累快于人口增长,按照市场法则,工资就会上升,利润就会下跌;当人口增长快于资本增长时,则结果相反。因此,人口的增长对资本积累是有利的。同时,“较大的利润将导致更多的积累,从而通过真实的高工资,对人口将起到刺激作用”《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2卷,第212页。

第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要,社会就不得不使用较劣质的土地,于是生产力便开始下降。其结果是谷物和必需品的货币价值上升,利润所占比例开始下降。这个时候要使利润保持在一定的增长水平上,唯一可选择的途径是使工资下降。但只能下降到劳动的自然工资水平为止。在这一点上人口不增不减。这说明,用工资下降来调节利润是极其有限的。因此,随着利润率趋于下跌的演变过程,最终导致资本积累的动机和手段都在衰退。

第三是在缺少技术变化和谷物不得自由进口的情况下,这一演变过程将持续到利润率下降到极低水平,以致资本的积累和人口增长都趋于停滞,从而形成所谓的静止局面。李嘉图认为:“只要工资上涨到……等于农场主全部收益时,积累就会完全终止。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资本都不可能提供利润,劳动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因此人口就可能达到了最高点。事实上早在达到这个时期以前,很低的利润率就使积累停止。”同上。并且,“一国的全部产品在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以后,几乎都会成为地主和什一税及赋税的收受者的财产。”同上。

由于农业以外的一切行业和部门劳动者的自然工资大部由谷物构成,因此土地生产力递减的恶果将使一切产业的利润普遍下降,从而使整个“财富发展的自然进程”由此结束。

李嘉图上述分析成为经济发展思想史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模式,其内涵可概括为:社会赖以维持人口和增加财富的土地是一定数量,而人口则是具有优势增长倾向的变量;在经济迅速扩张情况下,资本的收益将由于资源过度耗用而递减,最终经济将由于利润这一增长动力的消失而进入停滞。显然,持续增长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土地资源的日趋短缺和由此带来国民收入分配朝着不利于资本增长的方向发展。土地资源对增长的制约以利益分割对增长的限制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李嘉图增长模式实质上是一个资源和利益双重制约的增长模式。

上述李嘉图对经济增长一般过程的分析有很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以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作为基础的,这一规律他也承认只有在静止状态下才具有真实的成分,因此它不适用于经济增长这一长期动态过程。第二,增长过程分析的另一基础即剩余产量必然造成人口自动膨胀这一假说也不能成立。贫困产生人口,这已经为世界人口发展史所证明。同时,人类也有力量控制和调节人口。李嘉图理论中的这两个缺陷,使他的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十分绝对,只有在严格条件下才具有一定的真实成分,因而受到后人的批评。

但应当看到,李嘉图上述分析的一个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财富日益增长的自然障碍”,以便发现保持增长的有效途径。

技术改良能否永远解决增长道路上的障碍呢?对此李嘉图并不持十分乐观的态度。尽管农业改良和机器发明在短期内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纯产品,但李嘉图不相信它在长期内一直可以抵消社会趋向贫瘠的边际耕地时出现的农业生产力衰退。并且,尽管农业改良提高了产出,但人口增加后又可能因为更贫瘠耕地的开发而抵消这一改进作用。

断定技术进步对增长作用的有限性,一方面反映了李嘉图理论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则为李嘉图把自由贸易当作唯一有效的增长途径的论点铺平了道路。实行自由对外贸易(特别是谷物的自由贸易)在李嘉图整个经济增长学说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在他的笔下,拥有当时最强大的工业生产力的英国只要不受任何限制地进行对外贸易,那么,土地资源的短缺将得到缓解,国民收入分割将发生有利于资本积累方向的变化。他甚至认为“达到了增加资本和增加人口的限度”的国家,“借助于国外贸易……也可以无止境地继续增加财富和人口”《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4卷,第165页。。这样,李嘉图实际上把自由贸易置于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地位上。由此使他的悲观模式转向乐观模式。其作用过程是通过三方面来实现的。

一是通过自由对外贸易降低工资,加速资本积累(详见上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把对外贸易视为一个国家无限增长财富和人口的重要条件。

二是对外贸易的另一层次的作用是间接地提高边际产出量,从而推进增长。廉价谷物进口必然缓解了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社会便可依次放弃较贫瘠的土地。由于耕作边际向较肥沃的土地移动,每单位资本或劳动所获得的产出必然增加。简言之,对外贸易创造了这样一个条件,使得社会无须在较劣质的土地上使用资本,其结果是最后使用的一份资本生产力比原来大。根据李嘉图边际耕地投下劳动决定价值(利润和工资)的理论,这个过程的直接效应就是:“得自在国内耕种的土地的剩余产品,在分配比例上,将比较有利于农场主和资本家,比较地不利于地主。”同上书,第1卷,第78页。而唯有二者的储蓄收入才构成经济增长的来源。

三是以自由贸易为枢纽,达到国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产出的最大化。根据李嘉图的分析,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矛盾在于农业资源日益短缺,限制了农业的扩张,并导致一个国家大量的资本和劳动被引致投入到农业之中,限制了生产能力强、收益递增的工业进一步扩展。因此在禁止国外丰富廉价谷物涌入国内市场状况下,资本和劳动便谈不上最有利的分配,其危害在于“较大部分的劳动用于粮食生产而不用于别的重要方面,从而减少了我们享受的总额,降低了我们储蓄的力量”同上书,第4卷,第215页。。李嘉图主张利用生产能力强大的工业所生产的制造品去交换在国内生产困难,但又十分必需的农产品和原料,并逐步从农业中撤出资本——直至剩下的农业资本能同其他部门的资本获得同样利润为止。这样便可使国民财富达到了生产力允许的最大限度。

可以看出,李嘉图依赖自由贸易推进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用开拓世界市场的方式,在一个规模更大的市场范围内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稀缺与相对丰裕的资源的置换,其最终目的在于克服国内由于土地资源衰竭而造成工资难以下降、地租比重上升、利润不断减少对增长的障碍。唯有通过自由贸易方可一举克服资源和利益的双重制约。

很明显,上述李嘉图经济增长思想是以产业革命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事实为背景的,它有符合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产业资产阶级要求无任何限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机制的一面。因此,简单地否定和肯定李嘉图经济增长思想都是不妥的。那么,李嘉图经济增长思想中有价值的成分是什么呢?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经济增长过程必然引起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价格变动,进而引起人们经济利益变化;而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往往取决于利益的合理调节。李嘉图把增长过程视为社会经济利益变动转移过程,认为可以通过市场结构变动来调节社会利益,以利于经济顺利增长。二是世界各国经济客观上是相互渗透的,脱离国际经济的封闭式经济绝不可能长久得到顺利发展。李嘉图相信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必须是一个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这一认识是李嘉图对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