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经济周期的含义和成因,掌握经济周期理论; 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掌握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分析。导入案例变短的“经济周期”随着GDP增速放缓、通胀逐步回落,财政货币政策重回保增长之下,中国经济似乎已经切入又一崭新周期。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经济周期的含义和成因,掌握经济周期理论; 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掌握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分析。

导入案例

变短的“经济周期”

随着GDP增速放缓、通胀逐步回落,财政货币政策重回保增长之下,中国经济似乎已经切入又一崭新周期。尤其,2012年6月份2.2%的CPI数据一公布,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担忧通货紧缩风险。较之去年通胀肆虐、泡沫横飞,经济风云以“热”为主,接下来一段时间,“冷”将成中国经济主题词。煤炭价格急跌、出口企业困境、发电量、PMI数据都注释了眼下的阵阵寒意。

两年前的2010年初,在CPI数据刚刚结束负增长,升至2%附近的时候,经济学家宋国青曾经感叹: “我们刚把通胀理出眉目,通缩来了; 还没把通缩研究完,通胀又要来了。”而时至今日,只怕可以在这句感叹后面再续上一句: “还没把通胀分析清楚,通缩又再度悄然逼近。”确实,2008年之后的几年,让人感觉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通胀和通缩迅速切换之中,货币政策更是因此而几乎一年一变。

2008年6月,那一轮通胀峰值8.7%的CPI刚过不久,央行还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当时的货币紧缩趋势看起来十分明确。但是,短短3个月后,CPI数据开始出现急跌,并在2009年2月出现负增长( -1.6%),通胀迅速转为通缩,货币紧缩立马被“降息、降准”政策组合取代,天量信贷不断出现,2009年新增贷款高达9.6万亿元。

但是,仅仅时隔一年时间,到2010年的2月份,CPI就再度反弹至2%以上,随后不断走高,也创出了6.4%的高点。于是,2010年和2011年货币政策又进行严厉的收紧,存款准备金率更是一下子升至了21%,逼近理论红线,严重影响了金融系统流动性的正常运转,一刀切式紧缩也带来严重的中小企业融资危机。而2012年下半年以来,形势一目了然,通缩风险已被提及,CPI跌破2%渐成市场共识,而为了再度保增长,货币政策风向早已经转换。这就是短短几年间,中国宏观周期几乎一年一波动的真实故事。

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市场化浪潮之后,经济学上定义的周期性特征开始明显。这20年,虽然历经几轮经济周期,“一收就死,一放就乱”,也常被专家学者提及,但是近四五年的周期如此之短,尚属新现象。

比如,1993年到1998年算是一轮经济过热、通胀高位时期,1998年到2003年为经济低迷、长期通缩时期,而2003年到2008年也为一轮经济扩张周期。而且按照过往的经验,中国经济增长似乎存在着“三八定律”,也就是逢“3”的年份,中国经济必进入新增长周期,比如1993年和2003年,而逢“8”的年份,经济必然出现大幅下滑,比如1988年和1998年。整体来看,前几轮周期经历时间都较长,远远不会像近几年这般“恍如隔世、波诡云谲”。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经济周期变短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