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建议》中大大丰富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用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上,而且要求必须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95年9月12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长治久安,胜利跨入21世纪的宏伟纲领。《建议》公布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情振奋,以极大的热情开展学习和讨论。为了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深入领会和正确宣传《建议》精神,我(以下简称“刘”)走访了《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高级记者艾丰同志(以下简称“艾”)。

刘:《建议》是15年的大跨度,内容涉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极其丰富。如何学好《建议》,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艾:对五中全会文件的学习和宣传贯彻,中央可能还要发指导性文件。今天我只谈谈个人想法。

《建议》的核心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刘:您认为《建议》的重点或中心内容是什么?

艾:我理解《建议》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两个转变。《建议》的第二部分《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两个转变,不是一般的转变,而是非常重要的转变。其重要性,一是“具有全局意义”,这个全局从横向说就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从纵向说从现在起一直到2010年这15年;二是“根本性”,即这个转变不是量的转变,而是质的转变,所以叫根本性转变。这两个转变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第一个转变是第二个转变的前提和动力,第二个转变是第一个转变的目的和基础。

刘:从宣传的角度看,这两个转变是否也有侧重点?

艾:从以往我们宣传给人们造成的印象角度看,第一个转变已经搞了这么多年,中央又作过专门的决定,人们是比较熟悉了。第二个转变虽然也是老问题,但始终没有解决。记得《人民日报》在1988年就搞过一次集约经营的讨论,发的文章也不少,但没有什么影响。宣传的效果,相对来说,后一个不如前一个好。什么叫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什么要实现这个转变,怎么实现这个转变,许多人认识不够。比如《建议》中有一个词叫“可持续发展”,过去很少用,人们陌生。这个词是从环保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反映到经济领域,就是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我们的经济宣传很少同社会效益特别是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往往是说规模扩大了多少,产值增加了多少,利润提高了多少等,没有放到资源、社会、环境、人口等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里来看这个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极为必要极为迫切

刘:据我所知,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是两个对称的概念,最初是用在土地经营上。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技术、实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它是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较之开荒投资省、收效快、效果好。现在,《建议》中大大丰富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用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上,而且要求必须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您能联系实际谈谈这个转变的重要意义吗?

艾:《建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顺利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当然,经过17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已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确实存在严重的粗放型经营问题。例如,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能源消耗同日本比为9∶1,同法国比为8∶1,同德国比为7∶1,同英国比为5∶1,同美国比为3∶1。就是说,人家烧1吨标准煤能干成的事,我们要烧3吨、5吨、7吨以至9吨才能干成,这不仅仅是经济上造成巨大浪费,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再如,从总体上说,我国建设投资越来越大,而效益却越来越低,包袱越来越重;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很高,企业亏损比较严重。这些都是粗放型经营的表现。这种状况已经到了非扭转不可的地步了。如果不很快转变,不要说实现远景目标没有希望,就是维持现状也很艰难。所以,《建议》就是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这个转变的,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刘:农业上的情况又怎样呢?

艾:粗放经营还表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存在二元结构问题,也就是经济学上讲的相对落后的农业与相对先进的工业并存。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是统一的,可是工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两大产业发展水平相差太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其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现在仍然是8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农业产值很低。这就带来许多问题,一是农民本身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二是限制了工业的发展。目前,工业上遇到的问题,很多不纯是工业自身的问题,而是农业问题反映在工业上了。我国的工业,主要是全民的国有工业,可是其消费市场主要在城市,农民没有多少钱买。全民办的工业,其产品主要卖给20%的城里人,80%的农村人买不起。产品卖不出,企业就出了问题。有些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购置现代化生产设备,生产几年,供应城市的产品饱和了,广大农村市场开辟不了,设备的很大潜力不能发挥,造成严重浪费。所以,经济要往上走,农业必须发展。这个道理许多城里人还不太理解,觉得除了吃粮吃菜,农业跟我没有啥关系。我到工厂同工人座谈,我说希望你们别反对农产品涨价,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一亩地就抠出那么一点儿钱。你让他钱多点,他就有钱买工业品,这样工厂就能把产品卖出去,有了钱,工厂奖金就多了。如果农民没有积极性,生产少,就没有农产品供应城市,农民没钱,也就买不了工业品,这样两头都捆住了。市场经济不是谁赚谁的,有一个合理的运行机制,合理地运作起来,大家都沾光。这是向总的生产力要利,不是农民收入多了,工人就收入少了。这个道理,过去我们宣传得不够。江总书记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建议》中把农业放在要求重点加强的七大部门之首,充分地说明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

实施名牌战略是实现集约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刘:我国国民经济如何实现集约型发展呢?

艾:实现集约型发展的路子很多很广。这里我想讲讲名牌问题,作为实现集约发展的一个点吧。国民经济要实现集约型发展,一是质量,二是效益,三是技改,这三个方面都与名牌连在一起。所谓质量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升华为名牌意识。我们国家从建国初期就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质量问题从来没有松过口,当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为什么解决得不好呢?因为质量问题实质是利益问题。你搞好的东西,得到好报,多赚了钱,他就会搞好的了。如果搞好的不赚钱,投入又多,成本又高,最后卖不了好价钱,而搞次的、假冒的,他老赚钱,谁还去搞好的呢?所以,质量问题说穿了是利益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提出优质优价,实现困难很多,因为优价需要政府定,政府又管不了那么具体、准确。现在搞市场经济,让市场决定优质优价,起码可以逐步做到这一点。那么市场怎么逐步做到优质优价呢?回答是通过牌子竞争。市场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质量的竞争是通过牌子的竞争来实现的。咱们作为消费者很清楚,咱想买一个电器,很贵重,要花好多钱,就得打听打听,什么样的电器好,这时有人告诉咱什么样的好,那是名牌,没问题,这样咱就买了。因为咱们没有手段去检测,你说是名牌,咱就买了。这不是靠检测,而是靠信用、信任和信誉。名牌就具有高信用度、高信任度、高信誉度。所以,质量竞争,在很多方面是通过牌子竞争来实现的,质量利益也在牌子竞争中获得应有的回报,得到了物质利益的驱动。名牌货的特点就是卖得贵、卖得多、卖得快,通过这三“卖”效益就回来了。人们用高质量创名牌,名牌又给人们以高质量的回报,有了好的效益,质量就得到了稳定的保障。

技改是实现集约经营的一个重要手段,能不能搞好技改,也是个效益问题。有些企业领导人讲怪话,说:“不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改没有变成效益。如果技改变成了效益,他就会主动搞技改了。技改为什么没有变成效益?就是技改没有和市场连接起来。技改和市场连接起来,产品有了销路,怎么会没有效益呢?技改和市场连接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牌子,大家认可你这个牌子,市场就容易打开。技改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是效益问题。技改哪些改,改到什么程度,必须以效益为中心去决定,才能改好。什么叫改好?就是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从这个角度看质量,可以发现,质量问题其核心不仅是质量好坏问题,质量好坏是个通俗说法,但说不清楚质量问题,按照经济学理论,质量问题是市场定位问题。说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拿一块绸子当擦桌布,你说是质量好质量坏?我看是质量坏,因绸子不吸水,擦不干净。绸子质量高,贵得很,但是擦桌子不行,不如拿棉丝擦好。所以,当代对质量的解释,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而用户的需求又是多层次的。美国人喜欢塑料电扇,又漂亮,又安全,用一年就扔了,第二年换新的。如果我们生产转10年、20年还转的电扇出口美国,成本高,质量好,但就是卖不出去,因为美国人不需要这样的电扇。所以,搞技改,上质量,如不研究市场的需求,拼命地上质量,你搞得尽管很好,但可能要赔钱。名牌具有宏观效益。我家乡玉田县,过去有多少人知道呀。可是现在有一个豪门集团公司在玉田,玉田就出了名,一个名牌企业把一个县的经济振兴了。所以名牌不仅是名牌企业自身受益的问题,它能起到改组产业、改组行业、甚至改组整个国民经济这样一些宏观效益。我国的长虹彩管厂,年生产能力达440万支彩管,占全国彩管产量的1/3。这样一个大名牌企业保护了全国的两个行业产品的价格,一是彩管行业,二是彩电行业。这也是名牌企业的宏观效益。对名牌,企业当然要抓,我也主张政府抓抓名牌。粉粹“四人帮”后,我国教育事业问题成堆。邓小平同志抓教育,没有发表那么多讲话,就抓了一个字:“考”,整个教育界很快改变了面貌。现在政府抓经济可否不要管那么多,就抓一个“名”字?因为要搞名牌,不抓质量不行,不搞技改不行,不搞规模不行,这样都带起来了。所以,名牌战略如果搞得好,可以带来领导经济工作方法的转变。集约型发展的实现,也要靠与其相适合的领导方法去领导,如果领导方法不更新,还是老样子,何以促进集约型发展的实现呢?江总书记讲得很深刻,他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这个新思路,一是对发展本身要用新思路去衡量;二是如何实现新思路,领导怎样去抓,也要有新思路。

实现集约型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

刘:《建议》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这段话的内含很丰富,对实现集约型发展也很重要。但是,现在一提加强管理,有些企业的领导就认为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不予重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艾:改革开放以来,搞好企业,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叫调整政策,二叫转换机制,三叫加强管理。调整政策,是改革开放初期放权、让利,这是搞好企业的政策性措施。转换机制,是政府和企业的联合行动,核心问题是政企分开,这是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或叫主体内容。过去我们在宣传机制转换时,有意无意之中把它的作用夸大了,好像机制一转换,什么都好了。其实,机制转换最终解决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问题,其中最要害的是自负盈亏,盈亏自己负责,政府不包了。政府不包你,不是你一定盈,可能老是亏。在市场竞争中要避免亏,实现盈,就必须搞好企业管理。由于我们宣传得不够,目前确实有许多企业对企业管理认识不够。认为企业管理没什么油水可捞,不如向上级要个政策方便,结果就误了大事。要认识到,企业进入市场后,几乎是企业的全部管理都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加以改组。

刘:实行市场经济后,企业管理大大复杂化了,内容广,方面多,有些企业领导不知从何入手去抓。这里是否也有个“牛鼻子”,抓住了它就可以把整个管理带起来?

艾:首先这里有一个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过去计划经济时的企业管理是以实物为中心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以什么为中心呢?应该以货币为中心。宝钢是现代化大企业,他们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整个企业管理是以资金、财务管理为中心,也就是以货币形态管理为中心,实物形态服从货币形态。厂长的决策依据,是由企业的财务部对市场测算和成本测算提供的数据,就是测算出一件产品的成本是多少钱,市场卖多少钱,企业能赚多少钱,从而作出这个产品生产多少的决策,这样作出的决策同市场紧紧连接,就实现了企业的集约型发展。再就是着眼点或出发点不同。过去在计划经济下,一个工厂只不过是上级政府的一个车间,按上级计划安排生产就行了,企业的着眼点或出发点是顶头上级政府。现在不同了,企业要以市场作为着眼点或出发点,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企业管理要从宏观上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市场搜集信息,然后形成决策,再回到市场中去。这一套管理是非常复杂的。春兰空调有很好的质量,春兰公司在全国有80万人的销售队伍,相当于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一个野战军的人数,而且分散在全国各地市场,怎样把这80万人管好,为消费者安装好,服务好,这是复杂、艰巨的管理工作。

刘:企业管理怎么叫管好,怎么叫没管好,认识也不一致,有的认为把企业管得有秩有序,平平稳稳,就算管好了企业。这个看法对吗?

艾:企业管理得好坏,主要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也就是看能不能实现集约型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三个标准: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市场覆盖率。平衡这三个“率”是七个战略:产品战略,质量战略,管理战略,营销战略,科技战略,投资战略,人才战略等。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加以研究,才能解决问题。过去我们报道企业,搞政策的注解比较多,正面讲透上述问题比较少,真正触及市场经济规律本身比较少。市场竞争有两种,一是特色竞争,二是同一竞争。同一竞争是你搞什么,我也搞什么,咱俩对着干,我干得比你好,你就没戏了。竞争的结果是一个挤垮一个,所以,同一性竞争也叫代替他人性竞争。这种竞争也是必要的,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一个规律。还有一种竞争叫特色竞争,也就是他人不可替代性竞争。牡丹花大,但不香;米兰花小,但很香。两个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发展才是又有色彩又有香味的美丽的百花园。这就叫特色竞争。我们要从市场中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层次、新侧面的新需求,组织生产满足这种需求的新产品,企业就能得到集约型发展。善于搞特色竞争,就不愁没饭吃。

集约型发展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密不可分

刘:《建议》要求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实现集约型发展有什么关系?

艾:现在改革的难点就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也就是使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衔接。国有制企业,亏了是国家的,盈了也是国家的,往往自负盈亏的机制很难建立,而市场经济非要求企业自负盈亏不可。如不自负盈亏,市场对他就没有用。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什么叫现代企业制度?中央提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句话,这是完整准确的界定。产权清晰的关键是给产权定位。我认为,产权制度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国家的,这是非常清晰的,从这个角度说,产权也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为什么又提出不清晰呢?就是实现形式不清晰、不完善。所以,产权的改革,不是改变国有制,而是寻求国有制实现的最好形式,这个最好形式就是最能和市场经济衔接的这样一种形式。产权这个概念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是一个企业里有好几个老板,股份多了。这样所有制实现起来就复杂了,就需要若干个规范。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或者说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是这样一种实体,要以产权关系为基本纽带,让所有者(或其代表)、经营者、生产者在企业内部各就各位,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要解决的问题。回过头来看,国有企业最大的毛病,就是在企业内部没有所有者的合格代表。这个问题在若干年前就感觉到了,但始终没有解决。如何解决?专家们正在研究,企业界正在摸索,比如,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控股公司,搞国有资产委托经营,或者成立国家监事会等。内部有了国家的代表力量,就不需要外部的力量即政府去管了。说穿了就是这个,国有企业改革全部工作的难点和核心就在这上面。

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句话里还有一个大概念,就是管理科学,千万不要认为这是附加的。产权制度是怎么出来的?实际上是适应资产的需求而出现的,从广义上说,也就是适应管理资产的需求而出现的制度。因为管理要适应生产力,管理复杂了,才出现了与这种复杂的管理相适应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必须一身二任,两个效应。第一个效应必须便于管理、促进管理;第二个效应必须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就是出资者的权益。这两个效应第一个最重要,因为只有管理好,才能赚钱,赚了钱投资者的效益才是正数。如果管坏了,虽然投资者的权益也保证了,但它是负数。所以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包括产权制度的设计,必须把管理放到里边,要有利于管理,管理是衔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中介部位,只有搞好管理,才能促进生产力,实现集约型发展。

搞经济报道的编辑和记者要学点经济理论

刘:您从几个方面阐述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问题,相信大家读后会受到很大启发,有益于深入领会《建议》精神。您是老编辑、老记者,可否借此机会向同行提点希望?

艾:希望搞经济报道的编辑和记者,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要学点经济理论,如果不学习和掌握点经济理论,往往很难玩得转,有的时候还可能弄错了。比如1993年宣传“砸三铁”,就出了这个毛病。“砸三铁”是对的,但是定错了位,把“砸三铁”作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来宣传,就不对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要害是政企分开,可是宣传时却定在“砸三铁”上,效果不好。这表现出新闻界的经济理论功夫不够。当然,我们学习经济理论不可能像专家那样,在某一领域写好多专著,主要是做框架性的、粗线条的了解。这样在采访和编发稿件时不至于弄错了门牌号码。学习经济理论要结合实际学,把经济理论变成生活中的东西,又把生活中的东西上升为经济理论。

刘:谢谢。

[又添一乐] 这是一篇访谈录,是我根据录音整理的,发表在《经济论坛》杂志1995年第18期。所以把它收进本书,出于以下考虑:一是文章的内容在整理时我补充了一些认识和资料;二是在整理过程中,对某些内容和文字作了必要的加工和调整;三是想以此作为我同艾丰交往的一个永久性纪念。艾丰谈话不仅深刻通俗地阐述了中央决定的根本精神,而且,还突出地谈了许多认识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农产品价格问题,名牌问题,竞争问题等,至今仍闪烁着辩证法的熠熠光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