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因为,我国长期奉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宏观经济效益相对太低,必须尽力予以改变。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把经济搞上去。

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是十分必要、十分正确的重大决策,而且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因为,我国长期奉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宏观经济效益相对太低,必须尽力予以改变。

我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有602美元(1993年数字,下同),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为47 396美元),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91美元)。同周边国家(地区)相比,只比越南(356美元)、尼泊尔(444美元)、蒙古(539美元)高一点,而低于孟加拉国(648美元)、印度(661美元)、老挝(667美元)、巴基斯坦(1 253美元)、斯里兰卡(1 340美元)、印度尼西亚(1 904美元)、菲律宾(2 253美元),只相当于泰国(4 028美元)的14.9%、马来西亚(8 056美元)的7.5%、韩国(16 542美元)的3.6%、中国香港(29 251美元)的2.1%、新加坡(55 153美元)的1.1%、日本(66 892美元)的0.9%。

我国的每千克石油当量GDP产值(0.6美元)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3.1美元)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1.2美元)低得多。

多年来,中央虽一再强调要提高经济效益,走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但收效甚微。至今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都很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随着我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再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求增长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为继的。今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就很难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从更深层次考虑问题,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生死存亡的问题。列宁早就说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1)并一再强调:“只有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苏维埃俄国才能胜利。”(2)现在,苏联已不复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之所以解体,正是由于经济没有搞好,劳动生产率长期落后于它的竞争对手——美国,1980年代后期又趋扩大所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把经济搞上去。

为了切实搞好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首先必须花大力克服长期粗放经营形成的那种“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率”,“重新建、轻改造”的传统习惯和惰性,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感,在行动上自觉贯彻执行中央的战略决策,真正把它落到实处。

当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长期过程,涉及许多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抓住重点,分步骤推进。当前,首先要正确处理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多年来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不少企业因缺乏资金得不到技术改造,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生产能力放空闲置;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都热衷于铺新摊子,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也提不高。现在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充分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挖掘潜力上来。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或扩建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允许再铺新摊子。必要的新建项目,包括引进项目,也要尽量提高技术起点,注意经济规模。同时,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通过加强管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减少浪费,使效益有明显的提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现在,中央已经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问题是要真正予以落实。

我国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资金和资源相对不足,现在又处在比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坚持集约经营的方向,积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从实际出发,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实行合理的技术结构政策,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合理组合,多层次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特别应当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深化改革来保证。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搞活,激发经济活力。竞争性产业应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产业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于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经验证明,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越有力和灵活有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有必要的集中和相应的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要实行政企分开,继续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目前政府机构的设置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要加快改革步伐。

此外,为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应建立一套能够起到硬约束作用的考核指标体系。在国民经济计划中,不仅要规定劳动生产率、投资效果的提高速度,单位产品物耗和能耗的降低速度,而且要规定经济增长中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百分比,劳动生产率增长中靠科技进步获得的百分比,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长期计划和远景规划来说,还要明确规定出集约型扩大再生产的比重,即社会生产增长中靠集约型方式获得的百分比。同时,要对上述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公布,以便于人民监督。

(《财经研究》1996年第3期载《关于宏观经济效益的国际考察》一文的摘录)

【注释】

(1)《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

(2)《列宁选集》第4卷,第3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