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时间:2022-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电影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独立价值,电影艺术在整体变化而非技巧模仿上达到了新的阶段。1984年到1987年的艺术收获期,是80年代中国电影最为丰盛的高潮时期。中国电影的产业基础初步显示发展壮大之态。

新时期是特指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新的政治历史新时期,但一般指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从1978年掀开帷幕开始延续十年的社会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开始复苏,并且结束了与世界电影漫长的隔绝期,开始大踏步地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

大体而言,从观念形态和艺术潮流变化结合的角度分析,新时期电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

(一)恢复期的电影艺术

艺术复苏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间,是中国政治历史的转换反思时期,百废待兴。创作上旧传统还在延续,艺术的创新还有待发展,拨乱反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青春》和《大河奔流》是这一时期较好的创作。

艺术探索期(1979—1980年)。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高潮时期到来之前,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与恢复期,即为了廓清“文革”的影响,电影人艰难地摆脱“左”的窠臼,开始熟悉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寻找突破旧习的路径,摸索艺术表达的手法,形成新时期电影恢复期的基本模样。[16]《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是同时期艺术表现的出色代表。

(二)收获期的电影艺术

纪实美学期(1981—1984年)。这一时期相当重要。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电影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独立价值,电影艺术在整体变化而非技巧模仿上达到了新的阶段。其中,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是指历经70年代末的技巧探索后,80年代中国电影从重政治宣传的模式走出,开始意识到艺术家个性经验与思考的表现的重要性,从而走向追求生活真理的世界电影的共有潮流中。代表作有《沙鸥》《乡情》《邻居》。电影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独立价值是指中国电影在80年代从对戏剧传统的审视与批判、对电影与戏剧与文学的关系的争论中逐渐找到了对电影独立艺术的认识,电影的本体论得以确立。这是中国电影对本体认识第一次得到真正的确认,无论从创作上还是理论上都有很大的意义。电影在整体变化而非技巧上的模仿创作,是指电影此时已走出了70年代末期《小花》等当代表演形式的探索阶段,而在整体艺术形式上产生了变化,在美学观念上进行了革新。这是一个纪实美学的阶段,它其实带来的是多样化的剧作理论与电影风格的变化,而非单纯的技巧变化,如《邻居》《沙鸥》《城南旧事》(见图1-17)等。

影像美学期(1984—1987年)。1984年到1987年的艺术收获期,是80年代中国电影最为丰盛的高潮时期。以第五代导演及其代表作品跃上历史舞台,创造“影像美学”阶段为标志,第五代耳目一新的创作开始凸显,造就了少有的中国电影的辉煌局面。《黄土地》《红高粱》等为中国电影新时代新高潮的到来奉献了力量。

图1-17 《城南旧事》剧照

(三)分化期的电影艺术

分化期为1988年至20世纪90年代。从娱乐化倡导招致普遍反对,到电影不得不面对市场抉择,以及电影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影艺术进入多元文化碰撞时期,艺术嘈杂、主旋律提倡、娱乐因素增强、新生代电影浮现等成为关注的现象。这一时期的电影代表作有《大决战》《大进军》《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见图1-18)、《埋伏》《说出你的秘密》《没事偷着乐》《绝境逢生》《冬春的日子》《长大成人》等。

(四)产业经济发展期的电影艺术

进入2l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电影的产业改革进入快车道,从2003年开始,电影产量和票房年年上升,从2003年、2004年到2005年中国电影产业指标的跃进表现为:产量渐次提升,从140部、212部到260部,2006年达到300余部;国内票房从10亿元到15亿元再到20亿元,全年度电影全部收入从22亿元、36亿元到48亿元。中国电影的产业基础初步显示发展壮大之态。目前,我国上映的电影有《白日焰火》《归来》《催眠大师》《窃听风云3》《后会无期》《百团大战》《滚蛋吧!肿瘤君》(见图1- 19)、《刺客聂隐娘》(见图1-20)、《我是路人甲》《烈日灼心》等。

图1-18 《霸王别姬》剧照

图1-19 《滚蛋吧!肿瘤君》剧照

图1-20 《刺客聂隐娘》剧照

【注释】

[1]如在拍摄放下手臂的动作时,先拍摄举手的姿势,然后把胶片重新装进照相机,再来拍摄手臂稍微往下一点的姿势,再把胶片重新装进照相机,再拍摄下一个动作。

[2]当银幕上开始下雨时,有的观众竟急忙打开手中的雨伞;当银幕上出现火车向人们冲来的时候,有的观众吓得大叫,甚至有人准备站起来逃走。人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逼真、活动的物体,这种惊奇令他们目瞪口呆。

[3]日本电影最兴旺的年份是 1958年,当时全国影院近 7500家,年度电影观众总人数则达到112700万人次。

[4]政府着手执行对摄制影片和写作电影剧本提供财政援助的计划,并建立电影促进公司,以便在提供资金和处理技术问题方面支持电影界人士。

[5]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

[6]该片宣布了未来印度民族电影发展的方向、创作理念和方法。

[7]“新电影运动”也称“艺术/平行电影运动”。

[8]1897年9月5日,上海出版的《游戏报》第74号上,还刊登了我国第一篇关于电影的观后感的文章——《观美国影戏记》,其中说道:“……近有美国电光影戏,不制同影灯而奇妙幻化皆出人意料之外者。……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像,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1898年 5 月20日,上海《趣报》发表《徐园纪游叙》一文,短片内容多为一些生活情景的片断记录,文中记载了一些在徐园放映电影的情况和节目。随后,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克和雷玛斯又先后在上海经营电影,后者于1908年还在上海搭建了第一座可容纳250人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后来又建了更为富丽的维多利亚影戏园。电影最初的属性表现是依托近代科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大众娱乐形式。19世纪末,中国的现实使电影只能作为新异的舶来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从西方传入。

[9]如某些荒诞的侦探片和淫秽的色情片污染了观众的审美意识,麻醉了中国观众的思想意识,作为某种精神上的鸦片实施着文化侵略。

[10]早期影片的放映穿插在 “戏法”“焰火”“文虎”等一些游艺杂耍节目中,仅是旧上海娱乐消费拼盘中的一种。

[11]如法国的喜剧演员林戴、美国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和基顿就受到我国观众的普遍欢迎。比如,所放映的国外风景片和新闻片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国人在几百年的闭关自守之后第一次直观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他们的风物人情和文化生活。

[12]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戏曲片。戏曲恐怕是当时中国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也是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任景丰选择戏曲题材,请名角谭鑫培出演,既充分利用了本土文化资源,又有商业号召力。

[13]1906—1909年照相馆遭受火灾前,任景丰一直按照这种模式自制影片,先后在北京大栅栏的大观楼影戏园和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放映,“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说明观众更喜欢看反映自己文化生活的影片,中国电影的希望正根植于此。

[14]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哀乐中年》《艳阳天》等。

[15]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影片达到了中国传统电影所能达到的高度,现实主义以更为自觉和深入的姿态确立了自己稳固的地位,创作的厚重分量至今为人称道。而《小城之春》等创作为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了一种样式。

[16]以战争退居后线而情感前推的《小花》、表现对极“左”年代人性变异讽喻的《苦恼人的笑》、揭露“四人帮”政治迫害的《生活的颤音》为标志的一批电影出现,开始了电影观念变革的先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