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盟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与政策

欧盟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与政策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近些年来,欧盟对于全球化势头的感受,已益发深切,因而委员会在有关文件中,试图较明确、全面地指出其动因和种种表现形式,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欧盟特别认真考察和分析全球化对其经济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性意见,以此构成它决定自身态度与政策取向的主要着眼点和依据。而对这一领域,欧盟同样表现出明显忧虑。正是由于因竞争压力加大而产生的危机感,使得欧盟首先将全球化视为一种挑战。
欧盟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与政策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欧洲研究所卷

欧盟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与政策

吴 弦

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全新阶段的集中体现,“全球化”趋向的出现,对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领域,都在产生着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欧盟作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集团,其态度与政策如何,又必将反转来影响到全球化进程本身,乃至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近些年来,欧盟对于全球化势头的感受,已益发深切,因而委员会在有关文件中,试图较明确、全面地指出其动因和种种表现形式,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欧盟特别认真考察和分析全球化对其经济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性意见,以此构成它决定自身态度与政策取向的主要着眼点和依据。概而言之,近些年来,欧盟委员会的结论性意见,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竞争压力加大,而欧盟的竞争地位又不十分有利,因而面对“严峻挑战”。

竞争的日趋激烈化,迫使欧盟开始认真审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认为与新老对手相比,都确有值得关注乃至忧虑之处。从自身的经济地位出发,欧盟历来将美、日视为主要对手,因此与两者之比较,自然成为关注焦点。作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尺度之一,劳动生产率的横向比较,历来为欧盟看重。1993年委员会白皮书指出,欧共体制造业的“名义劳动生产率”,“仍大大落后于美日产业”,与美相差10%以上,与日则更高达40%上下。[1]

能否“实现高水平就业”,是欧盟衡量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尺度,事实上也是其最为关注的方面。委员会反复指出,欧盟在“就业”方面的“表现远不如美日”。由于高失业率已不能完全归结于“周期性”原因,而明显具有“技术性”和“结构性”失业的特点,成为许多深层矛盾的集中反映,故引起欧盟高度重视,益发强调其在创造就业方面与美日的差距。

由于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及其广泛、深刻的影响,“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之市场份额,已是全球竞争的制高点。而对这一领域,欧盟同样表现出明显忧虑。早在1993年白皮书中,委员会即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欧共体在世界商品出口市场份额中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敌美日,其份额占欧共体总出口的比重为26%,而美日则分别为30%和35%。此外,出于种种原因,对欧盟在亚洲新兴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大大低于美日,委员会也深感不安。

对于来自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欧盟委员会所忧虑者,主要仍集中在商品领域,特别是其制成品出口对欧盟的冲击。委员会指出,十多年来,东亚国家占欧共体进口比重“急剧上升”(1995年时已达18%),故而“正日益确立其在欧共体市场中作为重要竞争者的地位”。

正是由于因竞争压力加大而产生的危机感,使得欧盟首先将全球化视为一种挑战。欧盟委员会认为,这种挑战不但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而且具有深刻性,因为它已直接触及西欧福利国家、社会生产模式等更深层面的问题,故成为造成欧盟内部各方辩论激烈的重要原因。

第二,欧盟委员会终于承认,从长远看,坚持“保护主义”并非明智之举。

面对严峻形势应当如何应付,特别是应否加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保护主义措施以应付挑战,成为欧盟内部各方的争论焦点。经过较长时间酝酿,欧盟委员会终于主张从现实出发,逐步放弃保护主义做法。在1990年的一份报告中,欧盟委员会开始承认,保护主义过于消极,呼吁明确脱离以前一直坚持的防卫性的、保护主义的部门性措施;在1993年白皮书中,欧盟委员会又强调说,如恢复保护主义,无异于“自杀”;1997年经济报告则再度指出:“应当强调的是,全球化所不可避免地带来的竞争的加强,不应当对之以不适当地呼吁要求保护主义的措施……”[2]

第三,主张更积极地看待和参与全球化进程,藉此更好实现欧洲自身的经济目标。

欧盟委员会进而指出,否定保护主义意味着应当转变观念,承认全球化“最终将导致更有效率的、全球性的资源配置”,故对欧洲经济同样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它实现自身的经济战略。

欧盟成员国一致承认,20世纪70年代前期以来的经济增长势头减弱,投资率下降,与美、日相比竞争地位恶化,致使失业率连年上升,是欧洲经济亟待解决的突出难点。为此,根据欧洲理事会要求,在广泛讨论和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欧盟委员会于1993年发表著名的白皮书报告,就解决上述难点,最终提高就业率,提出建议。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其提出的“唯一理由”,就是要解决对付“失业”的问题,并以此为着眼点,提出了欧盟的中期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促进欧洲经济“增长”、加强“竞争力”和实现“更多就业”,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报告得到认可后,成为历年来欧盟协调经济政策的指导方针)。[3]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本身及日后的有关文件均表明,欧盟委员会已愈益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欧盟如能更多地开放自身市场,同时,又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对于实现其经济战略目标,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开放自身市场的积极面,欧盟委员会文件强调说,市场开放对“(欧洲)企业和公民两者,都将带来相当大的利益”。例如,(欧洲)公司可在“世界最佳条件下”,为自身购置“中间性消费的商品与劳务”,或“融通资金”;同时,亦可为(欧洲)消费者“提供更多种类的供给,因而有助于技术创新”。特别是高达4600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更是“直接创造了几百万就业”。[4]针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一体化,欧盟委员会还曾明确指出,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5]由于经济结构、要素禀赋、工资与生产力水平大致相当,美、欧、日三方经济联系的深化,将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加强,故非但不是“不利条件”,反而是“欧共体繁荣的福音”。甚至关于低工资国家的对欧出口,欧盟委员会都承认说,虽有人认为这会造成欧洲失业,但该论点并“未考虑因资源更好配置(产生)的动态效应”,也“未顾及到低价进口,意味着实际收入和内部需求的增加”。为此,欧盟委员会认为,虽然开放导致竞争压力加大,但如果从“更广泛的经济空间”,即从“全球化经济”的角度去看,“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基础上的又一轮(资源)重新配置”,终将对“欧盟经济发展和就业有积极后果的活动,反馈到整个欧洲”,故应放在“得益于……更大增长潜力的背景上去估价”。[6]

正是从更为开放的视角出发,欧盟委员会强调说,“得到广泛承认的全球化现象,在改善资源配置……”等方面,“已经发挥了而且将要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故其“不仅是一个挑战”,也为欧洲“提供了机会”,因为它可以导致“更大的增长潜力”,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多的“就业”。基于这一认识,欧盟委员会主张,欧盟应当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化进程(有关文件指出,“对于欧共体而言,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从总体来看更好就业的机遇”),以求更好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取其所带来的利益。为此,欧盟应当全力应付挑战,对全球化采取更为积极的对策。

欧盟委员会关于全球化对策的主张,见于它的一系列文件之中。其中有三个基本点,值得加以指出或详述。

第一,全球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加之并不十分有利的竞争地位,必然使得增强欧盟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其对策的主要着眼点和核心目标,因为这是切实参与竞争、应付挑战,进而最大限度获取全球化利益的首要条件。对此,欧盟委员会文件曾反复强调说,“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对成员国保持和提高其竞争地位,带来了持续的压力”,故而“要求不断努力保持和加强竞争力”;欧盟企业必须“获得全球性的竞争力,既在欧洲之内,也在欧洲之外”。[7]

第二,委员会强调加强竞争力的制高点,即“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主张从“内生增长”理论出发,利用欧盟自身的“竞争优势”,扩大高新技术领域投资。

欧盟委员会指出,近30年来,以电子、计算机、电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的迅速发展,对于经济增长、产业和就业结构变化,乃至全球化进程本身,都在产生着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以信息通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使得“经济正在变得日益以知识为基础”,而“知识经济”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特征之一”,故有关文件强调说,“技术进步和走向知识经济是共同体经济活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中长期增长背后的推动力量”。显然,如何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重要的是,欧盟委员会进一步指出,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属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系统”,故“可以积极或消极地受到政策和投资行为的影响,既然投资包括技术与(生产)组织的进步”。这样,愈是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包括对“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投资力度(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委员会已越来越强调后者),就越能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

第三,为了更好实现上述两点,加强欧洲一级的举措绝对必要,这也因此构成了欧盟应付全球化挑战最具实质性的做法,有必要加以详述。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相应对策的实施,又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深化自身的一体化进程;二是大力开拓外部市场。为叙述方便起见,以下拟就其内外对策的实施背景和具体举措,分别作一介绍。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大力深化欧洲自身的一体化进程,构成了欧盟对策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停滞不前的欧洲一体化深化进程,终于得以重新启动,而且获得了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是出于应付全球化挑战的需要。而成员国之所以将深化一体化作为应付挑战的首要选择,又与欧共体作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宗旨、手段和发展势头和对外需要,密切相关。

在经济区域化和高层次水平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措施,打破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建立统一经济空间,以优化整个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最终提高所有成员国的竞争力,是欧共体建立的根本目标之一。显然,一体化层次越高,越能深化欧盟内部的资源配置效应(如从关税同盟到统一大市场),进而愈能提高欧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带有明显超国家调节色彩的组织机制,更是实现深化目标的独特、有力保证。再者,经过30年多年发展,欧共体已通过逐步吸纳绝大多数欧自联国家和东扩进程启动,确立了自身在欧洲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这表明欧洲一体化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欧盟现有人口3.7亿,东扩实现后,至少还可再增1亿),因此一旦得以深化,其规模经济效应也就愈大。最后,全球化需大力加强国际协调,通过强化自身,显然有助于提高欧盟对外谈判时的实力地位。[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较为突出的内部措施,可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启动并加强统一大市场计划的实施。来自美日和新兴工业国竞争压力的加大,是推动欧共体决计在关税同盟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内部市场计划的直接动因(欧盟委员会研究机构明确称,“1992年目标”的提出,被认为是“明确设计出来对付将要变成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应付全球化挑战”的产物),[9]亦是其力求提高竞争力的最根本举措。由于它不但要求整个欧共体范围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通(指消除非关税壁垒),而且要实现劳务乃至生产要素(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这无疑大大深化了资源配置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因边界、技术和税收三大障碍的消除),进而产生更深、更广的竞争效应。鉴于上述诸方面已经欧盟委员会详细论证,[10]并为1992年计划的发展实践所证实,这里仅就欧盟所特别看重即计划对提高其竞争力作用表现得最直接的几个方面,再作一点补充说明:

(1)特别有利于欧盟的高新技术企业。欧盟委员会文件指出,早在1992年计划实施之前,欧共体内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即已通过种种方式,实现了市场一体化。而在亟须规模经济的高新技术领域,则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市场分割状况。因此,大市场计划的推行,使得事关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计划实施表明,大大促进了投资。这又可从几方面看:一是要素流动放开和竞争效应的产生,势必导致欧盟企业投资热潮的出现。二是促进了欧盟一级投资,指关于“提高欧洲竞争力投资”的重要举措:为了保证“单一市场顺利运行”,欧共体决定建立“泛欧网络”,主要指“交通运输与能源网络”、“电讯”和“环境”项目建设。为此,已筹集大量资金(根据马约规定,20世纪末期对于三方面的累计投资额,应分别达到2500亿、1500亿和1740亿埃居),其中大部分在成员国一级筹划,但在1994~1999年期间,欧盟也将平均每年资助200亿埃居。[11]三是外来资本,主要是美、日和某些东亚国家资本,为避开“欧洲壁垒”和更好利用单一市场,也大量进入欧洲市场(对于外资投入,欧盟委员会已采取一种更为开放和肯定的态度,认为欧洲“竞争力的这一改善”——这里指单一市场吸引大量外资——“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优势”)。总之,统计资料表明,1985~1990年期间,上述三方面的投资,都已大大增加。

其二,坚持经货联盟建设,特别是单一货币的出台。决计建设经货联盟和实施单一货币,是在单一市场基础上,欧共体迈向更高层次一体化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特别是马约批准后,其推进势头始终不减,终于导致了1999年欧元的如期启动。货币在当代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作用,加之欧盟的整体经济实力,使得该举措对欧盟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显得益发重要。

(1)它是统一大市场彻底实现,进而深化其效应的根本保证。实行单一货币,不仅能维护单一市场计划之成果,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还可充分发挥其所蕴涵的种种潜能,包括价格透明度的提高,货币、资本市场的真正一体化,规模经济的进一步扩大等,从而产生“更具活力的一体化效益”。[12]

(2)确立健康、稳定的宏观经济框架,促进企业投资。马约关于经货联盟建设种种规定的实质,是从根本上为成员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施健康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及其配合),[13]以实现低通胀下的稳定增长,奠定了法律基础。入盟标准的确定及趋同方案之有效实施,稳定公约的签署生效,关于欧央行独立性与物价稳定为其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规定,都保证了近年来成员国财政赤字的逐步削减,有助于欧元启动,特别是未来欧元区健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之实施。欧盟委员会极为看重这种宏观层面上的调整对于投资的促进作用,强调指出,控制财政开支有助于“使公共资源分配给投资,防止私人投资的被‘被挤出’”;而稳定的货币政策,又将促成利率进一步下调,使对“经济现代化和竞争力至关重要的投资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对基础设施、住房和环境改善项目的投资,将会给予“特别的推动”。[14]

(3)寄希望于欧元出台后的国际影响。欧元区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单一货币政策框架的稳定取向,欧洲金融市场的逐步一体化,都使得欧元的诞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在国际贸易的计价与支付、国际货币与资本市场、外汇贮备资产等方面,促成美元向欧元的转换,从而对战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构成某种挑战(尽管这可能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对于这种前景,欧盟相当看重。早在1990年,欧盟委员会就曾发表专门报告,从货币的三个传统职能,即支付手段、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的角度,探讨了欧元“潜在的国际职能”。在1997年的文件中,又强调欧盟“确实期待看到持续地脱离美元”,“欧元将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货币”。欧元的启动,无疑将加强欧元区国家作为一整体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特别是加强其在7国集团中,对全球性货币、汇率政策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包括财政政策协调)的发言权,强化自身的国际竞争地位。[15]

其三,从“知识经济”出发,实行欧盟一级的“知识政策”,加大对“非物质性投资”的协调和力度。欧盟委员会指出,高新技术不仅“决定了所有经济部门的全球竞争力”,而且还“培育了非物质型产品的出现”。“为了最大限度地在这一进程中从增长、竞争力和就业中获益,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非物质产品的开发、传播和使用”。[16]故必须“将知识置于前沿阵地”,实行欧洲一级的“知识政策”,因为“这对欧盟未来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而欧盟一级“知识政策”的推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7]

(1)加强欧盟的“研究与开发政策”。当前欧盟“研究与开发政策”,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诉诸实施:①集中动员全欧的公司集团、研究中心和大学参与某一研究项目,参与方订立契约、分摊成本。此系欧盟介入的主要方式。②欧盟出面协调成员国一级的研究活动,但对活动本身并不提供资金。③欧盟直接出面承担某些:研究项目,如通过“联合研究中心”从事的活动(该中心目前集中研究环境、材料、远程感知和生产风险估价等新领域)。

(2)加强欧盟的“教育与培训政策”。在罗马条约有关规定和以往合作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统一大市场逐步实施,发展欧洲一级的教育与培训体制,就更加成为欧共体的关注焦点,一系列新的政策性举措开始相继出台。此外,共同体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实施权,已于1988年脱离就业与社会事务司,通过新建的公共关系、教育、培训和青年特别工作组,进行独立管理。

值得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欧共体的势头又有所加强,主要表现在:①根据1989年欧盟委员会研究报告和同年10月部长理事会决议,将“教育与培训政策”的范围明确扩展至5大领域,包括发展欧洲独特的文化多元性,促进欧洲范围内的人员跨国流动,普及各种培训计划,改善教育体制与培训方式,和组织与非欧国家的交流等内容。②在1995年完成的一项重要审查的基础上,使教育与培训计划进一步合理化。通过两个新的行动计划,即SOCRATES和LEONARDO,Dent/376欧盟将正实施的各种计划纳入到更统一和简化的框架之中。前者涉及教育方面,旨在“通过加强各种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CEC94r 232),就此还大幅度增加了预算拨款(1995~1999年度为8.5亿埃居,较1990~1994年间其所替代的欧盟各相应计划的预算总额,高出50%),用于促进欧洲各大学、各类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教育方式的更趋现代化;后者则侧重“确保职业培训政策的实施”,意在“支持和补充成员国的行动”,以实现欧洲区域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的开放性(CEC94r 232)。该计划的所有活动,都被认为具有“欧洲层面上的含义”,强调参与者的跨国性、广泛性和横向联系。此外,计划还极为重视终身培训观念,1996年被认为是欧盟的终身学习年。1995~1999年的计划预算拨款为6.2亿埃居。③欧盟委员会于1995年6月宣布成立关于教育与培训的高层思考小组,并明确承认,新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正促成一种社会模式的出现,其中知识正变成人力资源中最为宝贵的组成部分。

最后应指出,与欧盟应付全球化挑战相关的内部举措,还可举出许多,如发展一项走向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政策,协调成员国的就业战略,等等。但在欧洲一级最具代表意义的,可以说主要是以上三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大力强化内部措施的同时,欧盟已愈来愈强调外部市场对欧洲经济的重大意义,力图通过多边和双边途径,采取种种措施,排除“障碍”,最大限度地“进入”外部市场,并为欧洲企业切实参与全球竞争,创造“有利”、“安全”和“公平”的外部环境。可以说,这已是其应付全球化挑战对外举措的核心目标和主要活动内容。

欧盟委员会指出,在相互依赖加深的大背景下,外部市场对欧洲经济而言,已显得更加重要。据统计,作为一种“全球性经济”,欧盟对外产品出口,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5(服务贸易约占其出口总额的1/4),1200万个就业机会直接依赖出口,间接依赖者则更多。[18]更为重要的是,生产领域的全球化步伐加快,特别是“投资和公司经营网络”与“国际产业合作”的形成,使得愈来愈多的欧洲公司,需要借助或直接进入外部市场,从事经营和生产(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总量1/3)。故欧盟委员会强调说,“欧盟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贸易和投资”;[19]且“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已不再可能将产业和地理区域划分为明确和相对独立的各个部分。欧洲公司既在欧共体内部也在第三国市场从事生产”。[20]因此,“更多地进入世界市场,应是今后形成共同体资源配置的主要目标之一”。[21]显然,在这种形势下,外部市场的开放度与经营环境如何,就成为影响欧洲经济,特别是企业竞争力的重大因素之一。

然而,从外部市场现状和自身地位与利益出发,欧盟委员会坚持认为,欧洲公司对世界市场的进入,仍面临“性质非常不同的大量障碍”,这既包括“传统的‘贸易障碍’”(含“显性”和“隐性”障碍两种),又指日渐增多的非“贸易性障碍”,即因生产国际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投资歧视、竞争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等。因此,委员会一再强调说,欧盟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举措,消除种种“障碍”,以为欧洲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进入”,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22]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委员会曾明确提出“欧盟的市场进入战略”,试图在强化“共同贸易政策”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欧盟外地区的市场开放(当然,委员会亦承认,欧盟也应放弃保护主义,开放自身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欧盟所力求实现的战略目标,实际上是一种“全面进入”。这又有两层含义:其一,地域上无所不包,即不仅包括美、日等发达国家,也包括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国家,中东欧、中、俄等经济体制转型国家和所有发展中国家;其二,“进入”领域的广度与深度已大大强化,早已不单指传统的商品贸易,且包括劳务贸易、投资权利、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欧盟委员会官员称,将这些新领域“纳入到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中,并确保这一体制能够有效、迅速和具有透明度地发挥作用,恐怕是欧盟贸易政策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而欧盟的“长期目标”则是“发展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以便能够平等竞争”。[23]

为了大力开拓外部市场,欧盟以自身的一体化深化为依托,主要通过多边和双边两条途径,加大了活动力度。现分别介绍如下:

1.积极参与、推动乌拉圭回合和世贸组织谈判,以强化多边自由化的规则和体制。

2.根据具体情况,推动各种双边性安排的发展与深化。大致说来,欧盟主要的双边性安排如下:

(1)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地区。出于区域经济、地缘政治、安全战略、历史文化等方面考虑,逐步纳入中东欧国家,对于欧洲企业提高全球竞争力,无疑具有特殊意义。[24]因此,中东欧国家也就成为欧盟市场开拓的当然和首要选择,并且终于采纳了东扩即实现完全市场一体化的方式。

苏联解体后,欧盟亦积极与俄和其他独联体国家谈判“伙伴和合作协定”,以促进市场开放。例如,1994年6月,与俄签署协定,承认俄是“经济过渡国”,支持其加入关贸总协定,同意就此进行谈判。双方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依据关贸总协定原则开放市场,取消进口配额,并拟订将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区。[25]

(2)地中海地区。欧盟历来重视地中海沿岸这一传统贸易伙伴,认为其近2亿人口“代表着如同东欧国家一样重要的出口市场潜力”,故应将之“切实纳入欧洲经济”,使双方“发展成更紧密的经济共生关系”,最终建立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地中海许多国家对欧盟的商品输出,原本享有仅次于非加太集团的贸易优惠条件,因此,自由贸易区目标的提出,实际上有要求其更向欧盟开放市场的一面)。1995年11月,欧盟与12个地中海国家召开首届欧洲—地中海首脑会议,发表《巴塞罗那宣言》,确定双方在未来10年内建立和发展“总体伙伴关系”的方针,涉及诸多领域的合作,以及欧盟提供为期5年、55亿埃居的特别援助,双方将于2010年建成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届时,该自由贸易区可望成为囊括东西欧、北非和中东约40个国家、近7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南北地区经济集团。[26]

(3)拉美地区。鉴于该地区经济潜力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别是美国将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至拉美的意图,近年来,欧盟同样积极寻求与拉美的区域性安排。[27]1994年10月,欧盟委员会首次提出组建“欧盟—南方120共同市场地区联盟”倡议,经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后,1995年12月,欧盟与该地区集团领导人正式签署《欧盟—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框架协议》书,规定双方将以“政治、经济和贸易均衡”为基础,逐步实现两大地区间工业品与服务贸易自由化,最终于2005年建成自由贸易区。[28]1999年6月底,欧盟15国又与拉美、加勒比33国领导人举行了首届首脑会议,通过《里约热内卢声明》和《优先行动计划》,为全面加强双方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29]

(4)非加太国家。除历史因素外,非加太的原料和某些农产品出口对欧经济的重要性,仍是欧盟坚持实施“洛美协定”(参加协定的非加太国家已从最初的46国增至70国)的重要原因。在第四个“洛美协定”(1990~2000年)中,欧盟亦扩大了与非加太的合作范围。再者,其与南非也进行了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30]

(5)美国与日本。作为三大经济重心之一,如何协调与美、日双边经贸关系,促进对方市场开放,对欧盟而言,显然至关重要。在对美关系方面,随着经济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双方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相互投资占全球总数一半;特别是近年来,欧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增长相当迅速),欧美之间的市场准入矛盾,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冷战后,欧盟试图加大与美在经济领域的协调力度,规范、强化双边谈判渠道。1990年11月,欧美签署大西洋声明,确认了双方的“伙伴关系”、“原则”和“经济合作领域”,强调欧美要“进一步发展……对话”,就“工农业贸易、服务、竞争政策、运输政策、标准、高技术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和非关税壁垒障碍”举行会谈。声明确定了各个层面的“协商机构框架”,称决心“发展和深化这些协商程序以反映欧共体的发展及其与美关系的发展演变”。1995年12月,在欧美企业界对话的基础上(其时双方企业界代表“特别急于”推动于1997年1月1日前签署关于产品标准、认证和实验程序的相互承认协定),欧盟又与美签署“新大西洋议程”和“行动计划”,为“一系列双边活动和安排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方针”,同意将尚未谈成的双边协定,如政府采购和电讯等,置于优先地位。同时,议程还提出新措施,旨在确立或扩大双方彼此相容的管理框架。为进一步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欧盟委员会还曾提出关于建立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31]

由于欧日的持续性贸易逆差,促使欧共体十分重视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对日的市场准入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欧盟委员会就曾在关贸总协定谈判机制之外,要求日消除某些非关税壁垒和结构性障碍)。随着统一大市场实施,欧盟对日更加强调“相互利益的均衡”,要求日在“银行业、资本流动和公共采购方面”,放弃对欧公司的歧视,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实行“互惠”,作为“……欧洲市场为日公司提供好处的回报”。在与日发表的1991年7月联合声明中,欧盟坚决要求“对等进入(日本市场)”,“根除任何(日本的)贸易结构性障碍”。1994年1月,欧盟又启动“进入日本”的促进出口计划。以上措施,对促使日消除某些结构性障碍,起到一定作用。例如,1994年双方签订的对等待遇协定,对确保欧盟商品在日享有国民待遇,被认为“具有特别意义”。[32]

(6)东亚与中国。“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欧亚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美、日对亚“攻势”之加强,都促使欧盟将东亚视为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而成为其市场进入战略的“主攻”方向。这在欧盟委员会文件中曾反复强调。由于“在这些国家的成功要求适合于当地条件的特殊市场战略”,欧盟委员会着手调整对亚洲政策,于1994年7月提出了“走向亚洲新战略”,其中的“新贸易与合作战略”(亦称“欧盟走向亚洲的新经济战略”)实际上构成其政策调整的核心部分,包括推动欧亚公司合作,促进欧公司对亚直接投资,促使亚洲国家“修正”仍在“阻碍”欧盟贸易与直接投资的管理条例等10项内容。[33]此后,欧盟又积极推动、参与了亚欧会议(包括1996年3月的首届曼谷首脑会议和1998年4月的伦敦会议),强化了通过欧亚区域合作以加强其在“亚洲存在”的做法。

由于中国经济崛起及其市场潜力,及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势头,在其亚洲政策中,欧盟尤为重视对中国的市场进入。近几年来,欧盟相继出台重要文件,如“中欧关系长期政策”(1995年7月),“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1996年11月),和“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3月)等,都提出要加强欧中合作。其最根本的用意,是与美日竞争,最大限度开拓中国市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欧盟极为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其所带来的竞争压力,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和政策,力求通过内外两方面措施,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应付全球化挑战,进而最大程度地获取其所带来的利益,保持和提高欧洲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尽管欧盟措施的实施,仍面临一定困难,但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必须坚持下去,因为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选自裘元伦、吴弦等著:《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德]阿登纳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4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注释】

[1]European Commission,Growth,Competitiveness,Employment—the Challenges and Ways Forward into the 21st Century,p.59.

[2](1)European Commission,Industrial Policy in an Open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COM(90)556,Brussels,参见Christopher M.Dent The European Economy—The global context,p.15.(2)European Commission,Growth,Competitiveness,Employment—the Challenges and Ways Forward into the 21st Century,p.9.(3)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Economy,No.63,1997.

[3]European Commission,Growth,Competitiveness,Employment—the Challenges and Ways Forward into the 21st Century,pp.9-142.

[4]European Commission,The Global Challen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A Market Access Strategy for the European Union,COM(96)53,Final,Brussesls,p.2.

[5]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Economy—1996 Broad Economic Policy Guidelines,No.62,1996,pp.33,40-43.

[6]COM(96)53 Final,p.2.

[7]European Economy,No.63,1997,pp.53,55.

[8]参见拙作《经济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1999年第3期,第29~30页。

[9]Jerome Vignon,Europe and Globalisation,see The Courier,No.164-July/Aug.1997,p.58.

[10]参见切克契尼报告:《1992年,欧洲的挑战——统一市场带来的利益》,中译本。

[11]European Commission,Growth,competitiveness,employment,pp.32-33.

[12]European Commission Economic Papers—Economic Policy in EMU,Part A,No.124 Nov.1997,pp.1-2.

[13]C.M.Dent,The European Economy,pp.79-91.

[14]European Commission,Growth,competitiveness,employment,p.12.
European Economy,No.63,1997,pp.7-10.

[15]C.M.Dent,The European Economy,pp.91-97.

[16]European Commission,Growth,competitiveness,employment,pp.62-63.

[17]European Commission Agenda 2000,Bulletin of the European Union,Supplement,5/97,pp.18-19.

[18]European Commission,Growth,competitiveness,employment,p.106.

[19]COM(96)53 Final,p.2.

[20]European Commission,Growth,competitiveness,employment,p.61.

[21]COM(96)53 Final,p.19.

[22]同①,p.3.

[23]See the speech given by Dr H.-F.Beseler.

[24](1)European Commission,Growth,competitiveness,employment,p.110.(2)European Commission Agenda 2000,p.13.

[25]李静杰、郑羽主编:《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26]李玉平:《冷战后欧盟对外经济新战略构想》,载裘元伦、沈雁南主编:《欧洲与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120页。

[27](1)The speech given by Dr H.-F.Beseler.(2)郑伟民主编:《衰落还是复兴——全球经济中的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260页。

[28]李玉平:《冷战后欧盟对外经济新战略构想》,第120~121页。

[29]《参考消息》1999年6月29日。

[30](1)李玉平:《冷战后欧盟对外经济新战略构想》,第121页。(2)The speech given by Dr H.-F.Beseler.

[31](1)C.M.Dent,The European Economy,pp.164-166.(2)Kevin Featherstone and Roy H.Ginsber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n the 1990s—Partners in Transition,Appendix 2:The Transatlantic Declaration on EU-US Relations,St.Martin’s Press,pp.273-275.

[32]C.M.Dent,The European Economy,pp.216-223.

[33]European Commission Towards a New Asia Strategy,CCOM(94)314 final,Brussel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