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推动宁波“千”字形大都市区建设

加快推动宁波“千”字形大都市区建设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推动宁波“千”字形大都市区建设童亿勤 李加林摘 要: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正在向大都市带演进,以沪杭甬为主轴的长三角地区南翼正处于由都市区向联合都市区转换的阶段。建议适时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加快宁波大都市区建设。关键词:宁波“千”字形 大都市区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影响区域称为都市区,其中人口达50万以上的城市聚集区就是大都市区,由许多都市区首尾相接组成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称为大都市带。
加快推动宁波“千”字形大都市区建设_2011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

加快推动宁波“千”字形大都市区建设

童亿勤 李加林

摘 要: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正在向大都市带演进,以沪杭甬为主轴的长三角地区南翼正处于由都市区向联合都市区转换的阶段。“十二五”时期,宁波亟须改变城市发展理念,提升长三角地区南翼宁波都市经济圈影响力。

构筑“千”字形城镇空间结构,是宁波“一核两翼多节点”网络型都市区格局的空间载体和联系纽带。沿湾发展带(杭州湾南岸东段)构成“千”字上面一撇,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杭甬沿线东段)构成“千”字中间一横,沿海发展带(沿沈海高速宁波段)则是“千”字一竖。

“十二五”时期,宁波应抓紧编制大都市区规划,淡化行政区划,强化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建议适时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加快宁波大都市区建设。

关键词:宁波“千”字形 大都市区建设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影响区域称为都市区,其中人口达50万以上的城市聚集区就是大都市区,由许多都市区首尾相接组成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称为大都市带。长三角地区是目前国内发育最为完善的城市群,正在向大都市带演进。2010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其战略定位之一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预示着宁波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需要根据区域背景与环境的变化,认真审视其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一、加快都市区建设是宁波现代都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区域的视角看,现代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阶段,都市区和大都市区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宁波应加快都市区建设,不断优化其空间结构。

首先,加快都市区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需要。宁波现代都市发展离不开所处的区域背景和环境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无疑是重要的发展指南。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建设,但对于苏州、无锡和宁波都市圈的建设却没有提及。根据城市群演化理论,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带的形成应该是若干个都市圈相互扩散、对接、重叠、整合作用的结果。只有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都形成相应的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才能演化为大都市带,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因此,构建宁波都市圈是呼应长三角地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选择。

其次,加快都市区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是构筑现代都市的需要。新型城市化是现代都市发展的重要方式,都市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其最本质的内涵。在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上,宁波在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的同时,应继续坚持长三角地区南翼经济中心的定位,强化区域性商贸和金融中心功能,争取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建立既适应长三角区域发展要求又符合自身效益最大化的都市区城镇体系。合理布局宁波都市区的空间形态,将为都市区的协调发展和功能发挥奠定物质基础。

最后,加快都市区建设、优化空间布局也是解决现状城镇体系及其空间布局问题的必然选择。从空间演化来看,宁波近20余年来经历了中心城区组团(三江、镇海、北仑三片)发展和北部都市区组团发展两个阶段。虽然城市空间不断扩大,但主要局限于市域的中北部平原地区,就面积来说,还不到整个市域的三分之一,广大南部和西部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甚至还不属于都市区的规划范围。实际城市空间发展速度就要慢得多,规模也有限。正基于此,宁波“十二五”规划将都市区推广到了整体市域范围。从城镇间的相互联系来看,以往规划和建设多着眼于上下不同等级城镇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往往被割裂,城镇之间没有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统一网络系统,制约了城市和区域的整体发展。再从城镇结构来看,中小规模城镇比例较高、城镇空间粗放型扩展。宁波城镇体系中大多是人口在3万以下的建制镇,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各项基础设施配套难以完善,不能适应城镇化和现代都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加快都市区建设,拉开全域都市化框架,建设网络化的多中心都市体系,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促进都市发展。

二、构筑宁波都市区“千”字形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史证明,“单中心”集中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已带来了太多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可通过对“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内部改造所能解决的。而郊区化带来的过于分散的蔓延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由此可见,城市空间过度集中和过度分散都不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最佳模式和方向。这就需要在打破传统“单中心”模式的同时,实现“分散基础上的有机集中”,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组合。“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应该成为宁波都市区空间形态优化的基本模式和方向。

从宁波都市区的外部联系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海(沿沈海高速沪甬段)、沿宁湖杭线三条发展带对宁波影响最大,这三条发展带构成了双三角形的空间格局,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宁波则位于双三角形四个节点中的其中一个节点上。因此,宁波将与上海、杭州、南京一起成为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增长极核。

而从宁波都市区的内部联系来说,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杭甬沿线东段)、沿湾发展带(杭州湾南岸东段)和沿海发展带(沿沈海高速宁波段)三个发展带将对宁波都市区的内部空间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三个发展带在宁波市域内相互交融,构成宁波都市区城镇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形象化地表达就是“千”字形的城镇空间结构。具体来说,沿湾发展带(杭州湾南岸东段)构成“千”字的上面一撇,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杭甬沿线东段)则是“千”字的中间一横,沿海发展带(沿沈海高速宁波段)就是“千”字的一竖。“千”字形城镇空间结构,是构建宁波网络化城镇体系的空间载体和联系纽带,其中的主要节点城市则成为网络化体系的主体,它们主要是宁波中心城区(市属六区)、余姚市区、慈溪市区、奉化市区、宁海城区、象山城区、杭州湾新城(区)、姚北—周巷新城;次要节点城镇和次级发展轴上的一些节点城镇则就构成了网络化体系的基础层面,它们主要是众多的卫星城、中心镇、重点镇和其他一般镇。

经过若干年的培育和建设,宁波都市区城镇空间形态将形成由1个中心城区(都市区核心:市六区)、7个中等规模城市(或城区: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杭州湾新城、姚北—周巷新城)、12个现代化小城市(或卫星城市:观海卫、泗门、溪口、慈城、集仕港、石浦、西周、长街、梁弄、莼湖、咸祥、西店)和众多新型小城镇通过水平与垂直有机结合的联系方式,构成分工合作、多中心融合、协调一致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及其空间格局。即“一大七中十二小城市‘千’形轴”的网络化开放空间结构,简称“千”字形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

这种空间结构的形成,将使宁波城市空间的跳跃式发展成为可能。它预示着今后宁波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除了中心城区六区的区域范围外,还应该在市域北部和南部地区选择城市空间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进行重点发展。这既符合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可优化整个都市区的生态环境。各城市建成区将被多条生态廊道和生态农业区隔离,保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构筑网络化城镇格局,强调多中心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打造多个区域增长中心,以形成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全域都市化的进程,实现宁波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推动“千”字形都市区空间开发建设的对策建议

及时编制大都市区规划。推动“千”字形都市区空间开发,首要任务是编制宁波都市区规划。都市区规划是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新概念。都市区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腹地组成的、内部合理分工又有机联系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地域。因此,宁波都市区规划应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提升都市核心区的集聚和辐射服务功能。由市六区构成的中心城区是都市区的核心和龙头,要充分发挥其要素集聚的功能,加快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并向都市区其他城市辐射,为它们提供金融、技术等多方面服务。要及时调整行政区域,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促进中心城区各片区的功能融合,提升整体功能。

建设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处都市区北部的余姚市区、慈溪市区、杭州湾新城、姚北—周巷新城和南部的奉化市区、宁海县城、象山县城可以利用区位、土地、港湾等优势资源,通过承接中心城区和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发展专业生产,成为都市区功能分工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中心城市要形成抱团发展、协作发展的思想,在产业选择上错位发展,避免因产业同构造成恶性竞争。都市区北部四个中心城市(区)要统筹发展,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坚持高起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根据都市区整体发展的要求,必要时要调整行政区划,做好撤市建区的调研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快都市化在北部地区的推进速度。都市区南部的三个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山海等生态资源优势,实行联动发展,调整一批高能耗企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建设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城市和示范区。

培育一批都市区小城市。相比于规模较小的中心镇或一般建制镇,小城市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的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要在7个卫星城市和4个浙江省小城市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建设范围,选取基础好、区位优、功能强的中心镇和一般镇,以现代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再进行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建成一批人口规模在10万~15万人的现代化小城市,成为小区域功能集聚和辐射的中心,带动各区域的发展。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该成果2011年7月11日刊于《宁波社科内参》第14期(总第4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