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与婴儿心理的发展

新生儿与婴儿心理的发展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得分低于4分的新生儿,需要即刻抢救。需要提及的是,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现象。生理性体重下降的范围一般在10%左右。早于37孕周出生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或者未成熟儿。巨大儿是指出生体重超过4千克的新生儿。二是新生儿具有很多适应子宫外生活的无条件反射。
新生儿与婴儿心理的发展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1-8

婴儿头大腿短正常吗?[1]

A网友:“我家宝宝将近6个月了,从刚出生我就担心他腿短,家里老人说小孩都这样,长大了就好了,可是到现在仍没有什么改变,腿占身体的比例不到一半,短了很多,愁死人了。请教各位宝宝妈妈,你们的宝宝有类似问题吗?”

B、C、D、E网友分别回复:“不都这样吗,头比较大”“我家的也是头大,腿短。不过我觉得没什么,长大就好了”“我家的也是腿短”“孩子小时候都是上身长下身短的,要慢慢到一两岁后下肢才会长起来的,不要着急哦”。

思考:您见过婴儿吗?若见过,您所看到的婴儿体型是否也显得头大腿短呢?您认为正常吗?

引导案例1-9

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狗在进食的时候会分泌唾液,这是狗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现象属于无条件反射。其中,食物属于无条件刺激。狗听到铃声是不会分泌唾液的,因为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若每次喂狗之前,都先摇铃铛,久之,狗光听到铃声,还没有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此时,狗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其中铃声是条件刺激。

思考:您能够根据这个案例,尝试区分什么是“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吗?

引导案例1-10

红红为何感到烦躁?

红红现在8个月了,据其父母描述,在户外活动的时候,红红跟其他同龄小朋友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一回到家里,她就总是烦躁不安,很容易哭闹。带去就医,也没检查出什么器质性的问题,医生说耐心养育即可。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情况仍没有好转,除非睡着,否则红红在家里,依然是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的。

思考:您认为红红的烦躁不安,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一、新生儿及其心理的产生

(一)新生儿的身体状况

1.阿普加量表评分

新生儿生理上的典型特征是软弱、娇嫩。因而充分了解他们身体的健康状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凡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通常都要接受一个便捷的阿普加量表(Apgar scale)的评分。这个量表是由维吉尼亚·阿普加医师(Virginia Apgar)创设的[2],因此在国内医院里,阿普加量表的评分,也称为阿氏评分。这一量表关注新生儿五个方面的体征:外貌(appearance,主要是肤色),脉搏(pulse,心率),面部反射性激动(grimace),活动性(activity,主要指肌肉弹性),以及呼吸状况(respiration)(表1-2)。这五个体征的首字母组合起来刚好也是Apgar。

阿普加量表的五项体征,每项满分是2分。在出生后的1~5分钟,新生儿在各项体征上会得到一个分数,加起来总得分为7~10分的新生儿被认为是正常的。总得分在4~7分的新生儿需要监控,若有问题,医生将会及时提供可能需要的医疗帮助。医生通常会对这些新生儿在10分钟内再次评分。得分低于4分的新生儿,需要即刻抢救。

表1-2 阿普加量表

2.其他参考指标

除了阿普加量表的评分,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还可以通过是否足月、出生时的体重来衡量。孕周在37~42周出生的新生儿,即是足月儿。足月儿刚出生的平均身高为50厘米,平均体重为3~3.5千克。需要提及的是,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现象。吃奶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民间“使尽吃奶的力气”意即费尽全力。不少新生儿往往还没有吃饱,就累得满头大汗,甚至直接累得睡着了。特别是刚出生的1~2天,摄入通常不足,加之排出胎粪和水分的蒸发,体重就会出现暂时性下降,一般3~4天后体重开始增加,产后第7~10天达到原水平。生理性体重下降的范围一般在10%左右。生理性体重下降停止之后,若母乳喂养正常,新生儿每日的体重约增加50克,满月时可增长1~1.5千克。

早于37孕周出生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或者未成熟儿。早产儿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千克以下,因此这些新生儿也称为低体重儿。其中,出生体重低于1.5千克者称为极低体重儿。有些人见过个别早产儿比较聪明,所以就误以为“早产的孩子更聪明”。实际上,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早产儿更聪明,同时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相对于足月健康新生儿,早产儿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差,更难护理,存在更多发育、发展的风险。因此,应尽可能预防早产,若已经造成早产,务必需要更精心、更专业的护理和养育。

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过度成熟儿和巨大儿。其中,过度成熟儿是指孕周超过42周尚未出生的胎儿或者是超过预产期两周尚未出生的胎儿。这些过度成熟胎儿,至少面临着两大风险。一是胎盘的血液供给可能不足以为正在快速生长的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对胎儿脑部的供血也可能不足,从而潜藏着脑损伤的风险。二是胎儿过大,导致难产的风险增加。巨大儿是指出生体重超过4千克的新生儿。巨大儿中发生先天性心脏病、无脑儿等畸形的比例高于正常新生儿,并且在长大后患肥胖症的概率也较大,将成为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易患人群。看来,“生一个大胖宝宝”的“大胖”是要适可而止的,过重并非好事,还是正常体重更好。孕期饮食遵医嘱,避免暴饮暴食,是降低出生巨大儿的措施之一。

此外,有无先天畸形或疾病,也是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若是有先天畸形或疾病,就需要及时医治或者遵医嘱密切关注,予以必要的特殊护理。

3.新生儿的体型

新生儿的体型具有“头重脚轻”的明显特征,显得头大、身长、四肢短。新生儿的头大约为身高的1/4(成人为1/8),腿约占身高的1/3(成人为1/2)。随着新生儿成长为婴儿、学步儿、幼儿、学龄儿童,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便会日趋协调起来(图1-2)。

图1-2 从胎儿到成年期间人类个体体型的变化[3]

引导案例1-8中的A网友,她的宝宝仅仅是将近6个月的婴儿,故大可不必因此而担心自己的孩子不正常。

(二)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一是通过遗传。新生儿具备了人类神经系统的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日渐向生理成熟靠近。二是新生儿具有很多适应子宫外生活的无条件反射。

1.神经系统的特点与新生儿的状态

新生儿神经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脑的基本结构初具雏形,脑功能很不完善,反应尚未分化。

新生儿头围约34厘米(约为成人头围的60%),刚出生时的脑重量为390~40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5%,这表明新生儿的脑是远未发育成熟的。不过,再对比一个数据,即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的5%左右,就说明新生儿的脑相对于其他身体部分是处于相对优先发育地位的。

由于新生儿只具备了基本的脑结构,脑功能很不完善,因此他们很容易疲劳,需要的睡眠时间很多,平均一天有20~22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睡眠是新生儿的保护性抑制,要注意给他们睡足,如此才有利于脑发育和长身体。新生儿的睡眠状态,包括有规则睡眠(即深睡,特点是不易惊醒)、不规则睡眠(即浅睡,特点是易惊醒)和瞌睡(通常在疲劳时发生,特点是易惊醒)(图1-3中的a,b,c)。除了20~22个小时的睡眠,新生儿还有安静觉醒(图1-3中的d)和清醒时的活动与啼哭两大状态。新生儿安静觉醒的时间,除了喂养,也特别适合户外活动和亲子游戏。

图1-3 新生儿的几种主要状态

2.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反射(reflection)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有些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学即会的,这些反射称为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al reflex)。比如引导案例1-9中,狗进食的时候会分泌唾液,这是不学就会的。有些反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或者训练获得的,这些反射称为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比如引导案例1-9中,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并非本能,而是通过“每次喂狗之前,都先摇铃铛”的反复训练形成的。因此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形成的。

研究者曾一度关注新生儿由于受限于相对较低的脑发育水平,他们跟年长的儿童相比,做不到哪些事情。而一些儿童心理研究者的儿童观更为积极,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新生儿可以做到哪些事情,比如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新生儿有哪些无条件反射呢?

一是无条件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吸吮、吞咽反射等,这是新生儿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反射。其中,觅食反射是指,以乳头、奶嘴或其他物体轻轻触碰新生儿的脸颊,新生儿就会转头、张嘴朝向被触碰的那一侧。吸吮反射是指乳头、奶嘴或其他物体碰到其嘴唇,新生儿立即做出吃奶的动作。吞咽反射,则是指嘴里有食物的时候,新生儿就会出现吞咽的动作。如此,觅食、吸吮和吞咽反射一起,便完成了进食的连贯动作。

二是无条件防御反射,包括眨眼、打喷嚏、呕吐等,这是新生儿维持生命活动、保护身体所必需的反射。比如,夏天将觉醒状态的新生儿抱到户外散步,刚从室内走向室外的时候,若太阳光线太强,新生儿就会迅速地闭眼。而当新生儿睡觉时,如在黑暗的卧室里突然开较亮的灯,强光照射到新生儿时,他们就把眼睛闭得更紧。眨眼反射的作用是保护婴儿免受强光刺激。打喷嚏反射,是鼻黏膜受刺激所引起的防御性反射动作,它是机体从鼻道排除刺激物或外来物的一种方式。呕吐反射是胃内容物和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返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理现象,一种是保护性的生理过程,即借呕吐将进入胃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眨眼、打喷嚏、呕吐反射是延续到个体一生的保护性反射。

三是无条件定向反射,这是对新生儿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的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射。所谓无条件定向反射,是指每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的时候,个体就会将自己的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以便更好地感受这一刺激,从而作出适当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新变化。由此可见,无条件定向反射有助于新生儿关注周边的环境,逐渐了解、熟悉周边的世界。

除了上述三种有助于适应子宫外生活的无条件反射,新生儿还有以下多种无条件反射,其中一些具有某方面的价值,另一些的功能则尚不明确。

比如抓握反射,当成人用手指等轻轻触碰新生儿的手心时,新生儿会立即紧紧抓住不放。这可能是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反射,有利于新生儿抓住母亲等教养人的身体。现今,它也有利于新生儿探索“触”到手心的物件,丰富了新生儿在环境中受到的刺激。这种反射4~5个月后消失。

惊跳发射(亦称为搂抱反射),这是一种全身动作,当新生儿感到自己身体失去支持或者受到强声刺激时,就会做出搂抱状。这种反射3~5个月后消失。

巴宾斯基反射,即触摸新生儿的脚底,其脚会向里弯曲,脚趾呈扇形张开;6个月后,再刺激相应的部位,脚趾则向内弯曲。

击剑反射(亦称为强直性颈反射),即当新生儿仰卧时,头常常偏向一边,同时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屈起对侧的手臂和腿,做出击剑状。经常伸出的那只手可能预示着是新生儿将来的利手。这种现象3~5个月后消失。

行走反射,即双手托住新生儿腋下,使光脚板触地,新生儿就会做出迈步动作。这种现象约2个月后消失。

游泳反射,即把新生儿肚子向下,横着托起,新生儿四肢便做类似游泳的动作。这种现象约6个月后消失。

胎儿呱呱坠地之后成了新生儿,生存条件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能够再像在子宫里一样,由胎盘供给养料,呼吸和排泄都由母亲代劳。新生儿要自己通过口腔进食,自己吞下食物,维持生存并提供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并且要通过鼻腔独立呼吸,还要逐渐了解、认识这个子宫之外的世界。在这些过程中,无条件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等可谓帮了大忙。而这些无条件反射的功能还不仅限于此,它们还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

(三)新生儿的心理

1.新生儿感觉的特点

正常的新生儿已经具有多种感觉。当新异刺激出现时(如强光或大声),新生儿会把头转向这些新异刺激或者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如暂时停止吸吮动作),这是前文提到的无条件定向反射。尽管这是与生俱来的、无需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反射,但是新生儿之所以会出现相应的反应,也是因为新生儿感受到了这些刺激。可以说,无论是哪一种无条件反射,它们都表明新生儿感受到了相应的刺激。

具体而言,正常新生儿的触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且已经产生了味觉与嗅觉,能够辨别气味和味道。新生儿也具有视觉,只是他们的眼睛就像定好了焦距的照相机,在其眼睛正前方约20.3厘米的距离,是他们相对容易看到物体的距离。虽然相对于成人的正常视力而言,新生儿看得还是比较模糊的(可见图2-1),但是他们成长到6个月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天上飞着的小鸟了,因此视觉发展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在听觉方面,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具有初步的辨音能力。新生儿不仅拥有这些感觉,还能够将多种感觉初步统合起来。如一项有关新生儿的观察研究表明,即便是刚出生3天以内的新生儿,都具有初步的表情模仿能力[4]

2.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前文提到,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通过学习获得的反射。因此,当新生儿出现条件反射时,就表明他们具备了最初步的学习能力,这标志着其心理的发展。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具有这些特点:一是形成速度慢;二是形成之后不稳定;三是不易分化。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基本上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比如新生儿因为饥饿而哭,母亲哺乳时,新生儿的觅食、吸吮、吞咽等无条件反射使新生儿无暇哭闹了。若每次喂奶之前,母亲还没有走到新生儿身边,就以“哦,来了来了”宽慰,宽慰之后就即刻赶过去哺乳。那么久而久之,一旦听到这句安慰之语,大部分的新生儿都能够停止哭闹,稍微忍耐了。这表明他们似乎已经知道“哦,来了来了”之后就有奶吃了。在这个案例里,食物是无条件刺激,母亲特定的宽慰之语便是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之后,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新生儿期最早的条件反射,基本上都与喂奶有关,比如喂奶之前的宽慰之语、母亲的喂奶姿势,若是吃奶粉的婴儿则是听到冲奶的声音等。

可是,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并不稳定,它是容易消退的。若母亲有好几次因为手头的事情,光是嘴里说着“哦,来了来了”却迟迟不去哺乳,那么之后再用这句话来宽慰新生儿,就失效了,即这一条件反射消退了。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不容易分化,对相似的刺激都做出相同的反应。比如,对妈妈说的“哦,来了来了”形成了条件反射之后,即便之后是奶奶或是外婆说这句话,也同样产生相同的反应。

(四)新生儿养育的注意事项

1.母乳喂养,按需哺乳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物,它安全健康、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温度适中,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给新生儿获得宝贵的免疫力。初乳,是女性分娩完之后4~5天之内分泌出的乳汁。特别需要指出,初乳一般颜色偏黄、不够浓稠,民间一些地方把它称为“黄水水”,认为是脏脏的,就直接挤掉,这非常可惜!初乳中各种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微量元素、成长因子等含量高,糖类、脂肪类含量却相对低,这些营养成分及其比例都是最理想的。因此初乳不仅能够满足新生儿正常生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新生儿更好地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对肠道健康发育有益,而且更加能够为新生儿提高免疫力,使其少生病。近年来的研究甚至表明,母乳的各种营养成分及其比例竟然能够因所生孩子的性别而有所不同,母亲的乳汁就是为每一位新生儿“量身定制”的[5],真可谓独此一款。因为如此,母乳特别是初乳,是任何配方奶都不可比拟的,理应特别珍惜。一些新生儿由于健康状况不佳,一出生就被送到新生儿科的培养箱中,即便如此,也要想办法让新生儿吃到母亲的初乳,这对于他们恢复健康、正常发育是非常有利的。

母乳喂养不仅有上述优势,而且它还能够确保最亲密的母婴交流,让新生儿获得充分的口腔触觉练习。母乳喂养时,新生儿紧贴着母亲,有较多的直接皮肤接触,母亲温暖的怀抱有助于其形成最初的安全感。亲密的亲子交流和安全感,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母乳喂养对母亲也是有益的,它可以减少母亲罹患一些乳腺疾病的概率。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是指,一是按照新生儿的需要哺乳,即饿了就喂;二是按照母亲的需要哺乳,若母亲乳房因为充满乳汁而胀痛不适时,便可以哺乳。因此,母乳喂养,有利于母婴健康。

2.精心护理,确保健康

新生儿非常娇弱柔嫩,需要精心护理,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遵医嘱护理脐部,保持身体清洁,不能够碰破新生儿的皮肤。新生儿分泌旺盛,做好清洁护理,有助于避免皮肤湿疹、红臀等皮肤问题。与此同时,因为他们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弄破其皮肤容易导致感染。因此,新生儿期和婴儿期,所谓“剃胎毛”“挑马牙”[6],都是错误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做法。

二是要正确抱、放,适当抚触。新生儿还不会抬头,因此抱、放新生儿,都要小心翼翼地托着其头颈部位,以免伤及颈椎。新生儿触觉敏感,适当地轻柔抚触,有利于新生儿获得充分的触觉练习,促进其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减少哭闹,增加睡眠。同时,抚触还可以增强亲子交流,帮助新生儿获得安全感,增强对父母的信任感。

三是善辨信号,排除隐患。家长还要学会辨别新生儿的哭声。哭,是新生儿常见的状态。新生儿通过哭向教养人传递很多信号,家长要尝试努力理解新生儿不同哭声的含义,及时予以帮助。若是因饿了哭,就及时喂养。若是因困了哭,就确保周边相对安静。哄新生儿入睡的时候,还注意不能够用力摇晃,以免导致脑损伤。如果新生儿因尿布湿了哭,就及时为其更换。若新生儿哭闹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并且进行了多种排查,如并非饥饿、尿湿襁褓、困倦、需要陪伴等因素导致的,那么这种哭闹多为因包裹导致的肢端问题或消化道疾病等,应尽快向专科医生求助。新生儿、婴儿的襁褓应以宽大舒适为宜,孩子喜欢用手抓也要顺其自然,把孩子的长指甲剪去即可。不能够用橡皮筋等物缠绕新生儿、婴儿的袖口或者腿部,以免导致肢端血液不循环甚至坏死。近年来由于给新生儿肢体缠绕橡皮筋(如将衣袖、裤腿缠紧在手上或腿上)而导致新生儿面临截肢的悲剧时有所闻,实在需要提高警惕。此外,也不宜给新生儿穿橡皮筋的裤子,因为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橡皮筋裤子若稍紧,有可能导致其呼吸不畅甚至窒息,或者勒伤其娇嫩的胸腹部。除了新生儿不明原因的哭闹超过一个小时要即刻就医外,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特别注意:若新生儿事先没有缓慢、柔和的哭泣或者呜咽,而是突然高声大哭,哭声很急促,声音较为尖锐、凄厉,这很可能就是身体不适导致的,就要注意即刻检查原因、排除隐患,若还是如此尖锐、痛苦地哭,应立刻送医。

3.丰富环境,积极应答

新生儿偏好彩色、轮廓清晰的较大图片,喜欢悦耳的音乐或者自然界动听的声音。因此,新生儿的家居环境,要适当增添一些暖色图片、衣被等,配置一些可以播放悦耳音乐的设备。丰富的刺激,有助于新生儿各种感觉的发展。当然,凡事过犹不及,环境的丰富,以看着舒服为好,切忌过于花哨,否则容易导致新生儿、婴儿烦躁不安。引导案例1-10中的红红,之所以一回到家就容易哭闹,原因便在于室内环境过于缭乱。红红的妈妈曾看过一些育儿材料,说是丰富的环境有助于新生儿、婴儿的脑发育,因此费尽心思地要将家里环境变得“最丰富”,结果家里像万花筒。家里所有大人都觉得太花了,看着不舒服,但是红红的妈妈坚持认为,新生儿的环境就要花,结果导致红红烦躁不安。其实,即便新生儿的视力跟成人有所不同,但是若成人看着都不舒服的环境,对他们而言也同样是不舒服的。可以说,过于单调及过度刺激都不利于新生儿的心理发展。因此丰富而适当的环境,并且适时渐次更换都很重要。如此,相对的新颖性可吸引新生儿的兴趣,而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有助于心理安全感的培养。

人是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高等动物。刚出生的时候,仅仅具有自然属性,需要通过亲子交往等社会生活逐渐获得和体现出社会属性。这意味着,除了母亲在哺乳时候多跟新生儿交流以外,其他家长也要多跟新生儿温柔、清晰地交流。特别是当新生儿自主发声的时候,更是要及时回应,温柔地逗引新生儿,这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新生儿的需要,还有助于强化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兴趣,更快地认识周边的世界,更快地习得母语,形成对世界对他人的安全感,促进脑的发育。

教育应该从新生儿期开始的理念,其实强调的并非给新生儿进行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或者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适当丰富他们周边的环境,给他们的感官获得适时、适当、适量的刺激,积极回应他们的发声,多温柔地逗引他们,多跟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这就是最适合他们此时期的教育了。

二、婴儿及其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1.身体的发育

婴儿身体的发育体现在身高、体重、骨骼和肌肉方面的积极变化。

婴儿身体发育很快。在满6个月以前,身高平均每个月增长3厘米以上;满6个月之后,平均每个月增长1~1.5厘米;满1岁时,男孩身高可达到约76.5厘米,女孩约75厘米。婴儿体重的增加也很明显,体重平均每个月增长约0.5千克。1岁时,男孩可达10.05千克,女孩可达9.40千克。

婴儿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得也比较快,从2个月开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弯曲、胸弯曲、腰弯曲、骶弯曲)相继形成,肌肉力量不断增强,为动作的发展做好准备。

2.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结构的发展

脑结构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脑重增加迅速。出生的第一年,是个体脑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婴儿6个月时,脑重从出生时390~400克重,增长到700~800克重,已经约占成人脑重的50%。婴儿12个月时,脑重已达800~900克,比刚出生时已经增加了一倍多。12个月时,头围也达到了46~47厘米。

二是髓鞘化的进程比新生儿期更快。神经纤维髓鞘化,是神经元发展过程中一个较晚、较缓慢的阶段,它始于脊髓,然后是后脑、中脑和前脑[7]。相应地,儿童各脑区成熟的顺序依次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一旦某个脑区开始髓鞘化,就会提升这些脑区相应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和准确性。若再细分,较早开始和较早完成髓鞘化的神经纤维是感觉神经纤维,其次开始髓鞘化的部分是运动神经纤维。而与高级心理活动直接关联的顶叶和额叶,其神经纤维髓鞘化开始得比较晚,大约7岁才完成一部分。因此在婴儿的心理现象和多种活动能力中,各种感觉发展是较早也较快速的,动作发展稍后,抽象思维能力等高级智力活动相对就更滞后一些。

(2)脑机能的发展

神经系统的结构,是神经系统机能的基础。婴儿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也提升了其神经系统的机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大脑皮质的兴奋机能增强,明显表现为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觉醒时间不断增多、延长。2~5个月的宝宝睡眠时间是15~18个小时,6~12个月的宝宝睡眠时间为14~16个小时,这得益于皮质兴奋机能的增强,婴儿期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比新生儿略快,也更容易巩固了。

其二,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无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也开始发展。无条件抑制是与生俱来的,一生伴随,包括保护性抑制和外抑制。前文提到,新生儿即具有保护性抑制(即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是指当刺激超过一定的程度或是持续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产生疲劳,导致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降低,从而进入抑制状态的一种现象。对新生儿而言,子宫之外的环境,刺激实在是太多,太过嘈杂,因此他们的神经细胞产生了疲劳,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降低,进入了抑制状态,这表现为新生儿每天有长达20~22小时的睡眠。外抑制,是指内外环境额外刺激(干扰刺激)制止了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与定向反射中“因新异刺激而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是相同的表现。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主要还是体现为条件抑制的发展。条件抑制是后天出现的,具有可变性的抑制,它有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狭义条件抑制和延缓抑制几种类型。

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形成之后,若不以无条件刺激继续强化,条件刺激的信号作用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如引导案例1-9中,当狗已经出现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以后,如果每次摇铃铛再也不给予食物进行强化,那么久而久之,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就会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分泌唾液了,此时即出现了消退抑制。消退抑制是具有运用价值的:一方面,要通过适当强化,避免一些有价值的条件反射出现消退。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这一原理,改正儿童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教养人A发现孩子喜欢在自己面前无理取闹,仔细反思,觉察到自己倾向于无原则地满足孩子。A觉察之后,开始理性地解读和回应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无原则地满足。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在A面前的无理取闹行为减少。

分化抑制,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反应,对相似刺激不反应的现象。以引导案例1-9为例,如果每次喂狗之前,都摇出“叮叮叮,叮叮叮”这样节奏的铃声,然后狗不仅对这一节奏的声音分泌唾液,而且也对其他节奏的铃声分泌唾液。那么为了建立更准确的条件反射,就只在狗听到“叮叮叮,叮叮叮”分泌唾液时,给予食物,在它听到其他节奏铃声分泌唾液时,不给予食物。久而久之,它就能够只在听到“叮叮叮,叮叮叮”的铃声时分泌唾液,在其他情况下不分泌唾液。听到“再见”知道摆手的婴儿,若听到“谢谢”也做出相同的摆手动作,那么,就在婴儿听到“再见”摆手时夸她、亲她,在她听到“谢谢”也摆手时,成人暂不反应,不久,她就能够只在听到“再见”时摆手了。

狭义条件抑制,是指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干扰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作用的现象。比如,当引导案例1-9中的狗已经形成条件反射时,某次,铃声刚响,突然雷声大作,狗受到惊吓,此次就没有分泌唾液。狭义条件抑制,对教育也是有借鉴价值的。一方面,可以考虑以对抗性的良性刺激,抵消儿童的负性体验,有助于抑制该条件反射的形成、持续。比如,打了几次预防针以后,11个月的妞妞看见护士就会哭。护士正走过来,妞妞正要哭闹,妈妈柔声地安慰道:“来,妞妞乖,我们玩气球。”妞妞玩着气球,此次就不哭闹了。如果每次打预防针,妈妈都能够转移儿童的注意力,那么长此以往,对打预防针形成的恐惧,就会持续被消除。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打断儿童的无害活动,以免中断一些正在形成或者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

延缓抑制,是指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意把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先后呈现的间隔时间逐步延长,被试逐渐延迟对条件刺激发生反应的现象。比如,引导案例1-9中,若狗已经形成对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应,那么,每次摇了铃之后,延迟3分钟再给予食物,久之,狗刚听到铃声就不会即刻分泌唾液,而会等待约3分钟才分泌唾液。延缓抑制在教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借此培养儿童学会必要的延迟满足或者延迟反应。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要探讨婴儿的心理发展,为何要了解其动作的发展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动作的发展本身也是生理成熟的一部分,而生理成熟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动作的发展,婴儿能够支配自己身体的程度越来越高,也就更加自由,这种自由就使得心理发展从受制于原来有限的生理水平,到得益于越来越高的生理水平。另一方面,婴儿动作的发展还是了解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比如,问一个9个月的婴儿:“宝宝,冰箱在哪里呀?”他转头看着冰箱,并且用手指着冰箱。这表明什么呢?表明他能够听懂这句话的含义了。

要了解婴儿动作的发展情况,就需要了解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各种基本动作的发展进程。

1.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儿动作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设定程序决定的,体现出一些外显的规律和固定的顺序,具体表现为:首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和从无到有的原则。

首尾原则,即人出生以后动作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原则,婴儿也不例外。“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是动作发展的基本顺序,从中可以看到明显的首尾原则。

近远原则,是指动作总是从身体中心到外周的方向发展,近身体中轴的肢体动作先发展,远离身体中轴的手、腿动作等后发展。比如,头、躯干、手臂的动作发展,先于手指动作的发展。

大小原则,也称为粗细原则,即儿童总是先发展整体动作再发展分化动作,先发展大肌肉动作再发展小肌肉动作。比如,若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儿童刚开始学习用勺子吃饭的时候,拇指和四指都是往一个方向抓的,这种“一把抓”的动作,是一种粗大动作。之后才出现握勺的精细动作,即拇指和四指配合的握勺动作。

从无到有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无意的动作发展到有意的动作。婴儿要适应子宫外部的环境,需要依赖大量的无条件反射,而所有的无条件反射都是典型的无意动作。可是很快,其有意动作就开始增多。比如最初是妈妈用乳头触碰其脸颊和嘴唇,引发其吃奶,八九个月的婴儿若饿了,则会自己往妈妈的怀里钻,找奶吃。又比如,最初是什么东西触碰到新生儿的手心,他们就会紧紧抓住,这是无条件抓握反射,待6个月之后,他们喜欢周边的什么,会努力地去主动抓握。待9个月左右,他们想要玩什么,若那个玩具不在自己身边,还会爬过去自己取。这都体现了婴儿动作从无到有的发展原则。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原来没有的动作,也逐渐出现了。比如,像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最初都是没有的,是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加进来”的。

2.大动作的发展进程

只要是人类的孩子,即便存在个体差异,动作发展都遵循共同的顺序和大体一致的时间表,这是写在人类遗传基因里的程序。比如,我国民间有“三翻、六坐、七滚、八爬”的提法,尽管不同婴儿具体出现这些动作的时间可能略有不同,但是这个顺序是不变的。那么,上述多次提及的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基本的大动作,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1980年,我国学者李惠桐等人,对工厂托儿所健康的3岁前儿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详见表1-3。

表1-3 三岁前儿童大动作发展进程表[8]

从表1-3儿童大动作发展的进程表中,不难感受到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在现实生活中,若某个孩子其他动作的出现时间都在“90%”所对应的月龄之内,偶尔有一两项大动作的发展稍迟于“90%”对应的月龄,那也是正常的,不必紧张。但是若某个孩子,几乎所有大动作出现的时间都迟于“90%”对应的月龄,就要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干预。

3.精细动作的发展进程

在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方面,我国学者范存仁和周志芳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根据70%的儿童能够通过某个项目,将对应月龄确定下来(表1-4)。举个例子来说,表1-4中第14项内容对应的“10.5”,是指在10.5个月的时候,70%的婴儿体现出“拇—食指抓握”这个精细动作。与大动作发展的具体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一样,儿童精细动作—适应性的发展进程,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

需要注意的是,表中的这些项目,都是儿童在研究者的面前体现出来或者完成的,一些项目并不适合儿童单独玩耍,否则有安全隐患。比如,若成人不在场的情况下,葡萄干、小丸等细小物件都是必须收好的,以免发生危险。

表1-4 儿童精细动作—适应性的发展进程表[9]

由表1-4可知,70%以上的婴儿在10.5个月出现了“拇—食指抓握”,这是一种统合了视觉、触觉、运动觉的手眼协调动作。手眼协调的突出特征是动作简单有效,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进步。

在3~4个月以前,婴儿基本上以无条件的抓握反射为主。没有目标和方向,什么东西触碰到手心,就抓住什么。各手指之间的配合不适当,是所有手指都朝同一方向的“一把抓”。

5~10个月期间的婴儿,就刚好处于“一把抓”向“拇—食指抓握”的过渡期。过渡期婴儿手部动作的特点是开始初步出现有意的抓握。虽然视觉结合、手眼协调能力依然不是很好,但是手大致朝着眼睛看的方向伸了出去。即便动作还是显得很笨拙,不够准确,大方向却对了。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向是婴儿自己定的,这比起本能的抓握动作,已经体现了婴儿的主观能动性。

(三)婴儿心理的发展

1.婴儿的条件反射

相对于新生儿,婴儿条件反射的形成方式和种类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就形成方式而言,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基本上是在无条件食物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婴儿条件反射的形成,多以无条件定向反射和无条件抓握反射等为基础。就种类而言,新生儿条件反射的类型多是经典条件反射,婴儿条件反射的类型则除了经典条件反射,还有较多的操作条件反射。

(1)婴儿的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最开始,成人的所有话语和世间万物一样,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而言都是很陌生的。慢慢地,在成人的多次重复之下,孩子逐渐明白有些话语跟特定的事物是有联系的,从而逐渐建立言语和事物、动作之间的联系。最早的这种联系基本上与喂奶有关。比如前面提到的,若新生儿因饥饿而哭,母亲每次在喂奶之前都以“哦,来了来了”进行宽慰,久而久之,新生儿就明白“哦,来了来了”就是有奶吃了,于是就不哭了。

婴儿的经典条件反射,内容就丰富多了。比如,成人抱着婴儿,每次走到灯的前面,都指着灯罩来一句:“宝宝,这是灯灯哟。”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和动作,引发了婴儿的无条件定向反射,婴儿不由自主看着成人指的方向,就看到了一盏灯。久之,他就明白“灯灯”就是指他看到的那个物体。再过一段时间,若问婴儿:“宝宝,灯灯在哪里呀?”婴儿自己就会转头看着灯灯,甚至还用手给指出来了。慢慢地,婴儿就明白了“灯灯”“狗狗”“冰箱”“花花”“树树”“车车”“水水”分别指代什么了。很多时候,成人并不仅限于自己做出动作,还会握着孩子的手一起动作。比如,在一个分别的场景,成人说:“宝宝,我们跟阿姨再见!”然后就握着孩子的手摇了几下。成人的话语和动作,同样引发了婴儿的无条件定向反射,多次重复,婴儿就慢慢明白“再见”原来是这个意思。之后,成人说“再见”,孩子就会自己做出摆手的动作。与此相似,婴儿也慢慢学会了与“欢迎”“恭喜发财”等话语相联系的动作。

(2)婴儿的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是指个体首先做出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踢腿—风动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婴儿腿上系根带子,首先把带子另一端挂在不可发声的地方,然后再把带子挂在可发声的风动玩具上,结果后一种情景引发了婴儿更多的踢腿反应[10]

无条件定向反射是一种适应性的本能行为,儿童在对环境积极探索中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基本上都建立在这种本能行为之上。婴儿在无意中踢腿,若无意中引发了声音,则会引发无条件定向反射,比如暂停动作、注意倾听,然后继续踢腿。久之,婴儿似乎就明白了自己的踢腿动作跟那个声音之间的关系,于是就主动去踢,这就形成了操作条件反射。这是一种自发、有意的积极行动,因此也称为积极的定向探究反射。这种最初偶然获得的结果而受到积极重复的现象,也曾受到皮亚杰的关注。皮亚杰曾观察到,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只要是有趣的或者带来有趣结果的动作一旦开始,他们都会设法予以持续或者重复[11]。这些动作涉及的面很广,包括敲击、抓握、抛物、声音定向、以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者人等。

模仿,也建立在无条件定向反射的基础之上,它是儿童与环境积极互动的方式之一。其中,无条件定向反射的作用是帮助儿童关注到周边环境中的新异刺激。至于最终是否引发模仿行为,还取决于这些刺激的复杂程度和儿童对这些刺激感兴趣的程度。前文提及,出生三天之内的新生儿即具有初步的表情模仿能力。婴儿模仿的情况更多,比如咿呀学语中的模仿,更多的表情和动作模仿,等等。可以说,模仿在儿童言语习得、行为习惯养成和个性塑造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2.亲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前文提及,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而在入园之前,家庭就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其中,良好的亲子交往,又是家庭环境中最重要、最能够促进婴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首先,亲子交往不仅是维持婴儿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将婴儿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必备条件。密切关注婴儿的状况,才能够及时发现婴儿的需要,特别是那些与生存有关的需要,然后及时给予满足。同样,密切关注婴儿的状况,才能够及时发现婴儿的心理需要,及时予以陪伴、关怀,帮助婴儿建立对世界、对他人的信任感。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主任爱德华·卓尼克(Edward Tronick)博士曾经做过一个“一成不变的脸”(still face experiment)的实验[12]。实验程序是这样的:母婴到了儿童观察室之后,让母亲刚开始就像平常一样跟孩子互动,然后中途将头转到后面,再转回来的时候就给孩子呈现一张一成不变的脸——无论孩子如何发声、做出何种动作,都暂不回应。结果,婴儿最初是疑惑,觉得是哪儿不对劲了,她会通过小手指向某个地方、拍手、微笑、尖叫来引起母亲的注意,结果母亲还是没有回应,她就感到焦急不安了,甚至哭闹。这个实验表明,婴儿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和主动发起交往的行为,父母给婴儿提供积极的应答性环境,对于满足他们的交往需要、维持良好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每当婴儿有呼唤,无论是哭,还是自主发声,都能够得到成人的回应,婴儿便慢慢形成积极的观念,即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是值得信任的,我是有人关爱的。

其次,亲子交往给婴儿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习得言语、认识周边的世界。前面提到,婴儿大量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都是在成人特别是父母的帮助之下形成的。狼孩正是因为缺失了人类社会的环境,特别是家庭教养的环境,因此最终错失了言语习得、良好行为习惯建立的关键期。

3.婴儿心理的基本特点

儿童的多种心理活动,是互相联系的,婴儿也是如此。在婴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也是整合在一起的,体现出系统性。比如,伴随着记忆和交往的发展,5~6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认识自己的亲人,然后体现出对重要教养人的依恋,以及对其他人的认生现象。

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婴儿的认知能力已经体现出一些基本的特点。

一是各类感觉基本完善,较为敏锐,知觉进一步发展。年仅6个月的婴儿,已经可以看到天上的飞鸟。快满1岁的婴儿,视力已经接近正常成人的水平。听觉、触觉、嗅觉、皮肤觉都已经较为发达,而且能够初步统合多种感觉,具有知觉能力。

二是婴儿已经出现1分钟以上的长时记忆。婴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和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13]

三是言语方面已经出现积极发声、语音辨别和模仿发音现象。所谓积极发声,是指婴儿能够主动地发出大量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音节的现象。大部分婴儿在7~8个月时,能够对个别语音形成条件反射,9~10个月时能够模仿发音,10个月以上的婴儿会叫“妈妈”“爸爸”。

除了认知的发展,婴儿的情绪和情感类型也更加丰富,与人交往的需要增强,而且体现出主动交往的倾向。其中,在情绪情感方面,社会性微笑出现并且增多。4个月以后的婴儿经常在教养人的逗引下发出愉悦的笑声。“一成不变的脸”这个实验,则充分表明了婴儿具有交往的需要,并且在一些时候能够主动发出交往行为。满6个月以后,一些婴儿在最经常带他的那个人暂时分别再回来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含有欢迎意味的手舞足蹈和愉悦的积极发声现象,这种“天真活泼反应”即是婴儿主动发出交往行为的重要体现。小别重逢的亲人,看到婴儿如此欢迎自己,见到自己会这么开心,也会发自内心地欣喜。因此,婴儿的交往需要和主动发出的多种交往行为,在早期人际交往和人际情感维护中也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婴儿养育的注意事项

1.提倡母乳喂养,有序添加辅食

母乳喂养的诸多优势,使得母乳在整个婴儿期都是最理想的食物。只是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所需营养素的种类和分量都更多,单靠母乳已经难以满足全部需要。若是人工喂养的,配方奶就更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营养需要。因此,从婴儿满4个月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有序地添加米糊、果汁、菜汤等辅食,以满足婴儿快速发育的需要。

2.作息科学合理,培养良好习惯

好习惯受用终身。满月之后,就要进一步根据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规划作息时间。既要保证婴儿充分的睡眠,又要保证有适当的户内外活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

在室内外活动中,多给婴儿提供“趴”和“爬”的机会,不要过早训练坐和走。觉醒时间多趴,有利于扩大婴儿的肺活量。在满五六个月以后,就可以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比如,以有吸引力的玩具在前面逗引,成人以手帮抵住婴儿的脚掌,鼓励他们做出爬行的动作。当婴儿会爬之后,更是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创设机会让他们多爬。爬行不仅是七八个月以后婴儿移动身体的有效动作,而且也是训练他们感统协调的优质运动。不要提早训练婴儿坐、走,提早训练这两种姿势容易使脊椎过于受力,甚至可能伤及脊椎。

在饮食方面,除了要有序添加辅食之外,也需要逐渐地从按需哺乳过渡到按时哺乳,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利于消化和日常活动。避免养成婴儿“玩奶”的坏习惯,即闹着吃奶,吃几口又不吃了,含着奶玩,或者嘻嘻笑,如此反复多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重要教养人早期没有准确解读婴儿的需要,把婴儿发出交往的信号等解读成饥饿,或者婴儿一哭就喂奶。若婴儿并非真正的饥饿,可能就把乳房和奶瓶当成周边的事物,探究出玩法来了。

又比如,一些婴儿有“睡倒觉”的特点,即晚上绝大部分时间清醒,白天绝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这就要好好调整过来,因为教养人白天辛苦了一天,通常都在晚上休息。如果婴儿“睡倒觉”,那么就会错失早期人际交往的许多机会。这种缺失,会影响其言语习得等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其之后人际交往技能的不足。

此外,睡眠时注意熄灯,睡前不要哄拍,培养独立入睡、熄灯睡觉的重要习惯。

3.鼓励认识世界,确保充分交往

婴儿睡眠时间比新生儿少,觉醒时间更多。因此,在觉醒时间,尽量不要让婴儿一个人躺着、坐着,要适当逗引婴儿发声,带婴儿多走动,并且见到周边的事物时,耐心清晰地向婴儿介绍。即便是喂奶、洗澡、换衣服、换尿布时,也要温柔清晰地多跟婴儿互动。不仅在肢体上有接触,更要有清晰的言语交流、生动的表情交流。特别是当婴儿主动咿咿呀呀地积极发声时,更是要与他不断地对话。或者当婴儿体现出主动交往的行为时,也要积极回应他。

鼓励婴儿认识世界,确保充分交往,不仅是发展婴儿多种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必要途径,也是形成其安全感不可或缺的因素。

拓展阅读1-6

产道挤压的好处[14]

若无医学指征,医生通常会鼓励准妈妈们顺产,因为顺产可以使得胎儿接受产道挤压,并因此受益。一是可以有效地预防新生儿发生肺透明膜肺炎。二是使宝宝能迅速地建立起自主呼吸,且呼吸质量较好,从而有助于预防新生儿发生窒息。三是顺产新生儿血液中的多种免疫球蛋白均比剖宫产新生儿的水平高,即顺产新生儿抗感染能力要比剖宫产新生儿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