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婴儿的心理问题

关注婴儿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近年来,在家庭中,由于较少地受到哄逗和搂抱,具有“福利院症”的孩子渐渐增加了。医生的诊断让这对父母大吃一惊:孩子已患有心理疾病。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心理疾患的事件不断增多。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可低估。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关注婴儿的心理问题

(一)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条。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因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于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二)建立良好的母子间的情感联系

意欲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能力,因此它在孩子刚一降生时就开始表现出来了。比如,以啼哭的方式来述说不快,这就可以看作是意欲的表现。对此家长有必要做出反应,给予相应的照顾。

如果婴儿很少啼哭,就必须考虑一下这种可能:婴儿即使啼哭也得不到周围亲人的理睬,最终只有放弃。

从前的孤儿院里这种婴儿很多,看上去似乎老实听话、不让人操心,但是情绪和意欲的发育却停滞不前。这种现象被称为“福利院症”。

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儿童福利院,开始录用了保姆。由于充分满足了孩子的要求,重视了抱、哄、逗等事项,婴儿变得爱哭、爱笑,情绪和意欲也顺利地发育起来。

可是近年来,在家庭中,由于较少地受到哄逗和搂抱,具有“福利院症”的孩子渐渐增加了。把听话、好带的婴儿当做“好孩子”的妈妈确实为数不少,这真是件令人忧心的事。

不过,这里要补充一句,妈妈如果能很好地理解婴儿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照顾,孩子也会变得不怎么爱哭的。

婴儿独自一人玩耍也可以视做自发性的表现。

婴儿有时会把小手伸到自己眼前,移动着玩耍。这时候不要去打搅他,让他充分享受一个人玩耍的快乐。这一点不容忽视。

在育儿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牢固地建立母子间的情感联系,并同时对孩子自发性的发展给予援助。

以独自玩耍为例来说,当婴儿一个人玩厌了,想要妈妈抱或逗的时候,就应足够地满足他(建立母子间情感的联系);当和妈妈玩够了以后,婴儿又开始独自玩起来,这时不要妨碍他,而应让他尽情地独自玩耍(援助自发性的成长)。

假如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注意保持这两者良好的平衡,便能够培养出情绪安定,并且具有自发性的孩子。

(三)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

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出生仅49天的婴儿来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抱怨孩子喂饱后总是哭闹不止,不知如何是好。医生的诊断让这对父母大吃一惊:孩子已患有心理疾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体形,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孩子熟视无睹,很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疾患。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心理疾患的事件不断增多。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临床中儿童心理性厌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祸首”就是自己的父母。如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母亲常常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厌食;再如经常带儿童吃油炸类的食物,久而久之会引发儿童心理性挑食。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可低估。

(四)孩子为何会有心理问题

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他们也有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

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饮食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孩子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感、自卑感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具有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的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那么其心理就能得到正常地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谨慎对待,防止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最好能在孩子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因而他们的问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以致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不少事例都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要引以为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