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限制新生儿活动会使婴儿发怒吗

限制新生儿活动会使婴儿发怒吗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婴幼儿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对有具体形象的、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理解,对有兴趣的新鲜事物易于兴奋。婴儿对周围事物、人物、环境产生相应的感知能与运动能。婴儿期母爱的温暖是首要的因素,如护理、哺乳时母亲的微笑面孔、爱抚动作、亲切的语言,在为婴儿提供物质营养的同时又培育了心理健康。
早期教育的概念和关键内容_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导

早期教育一般指0-4岁的教育,这里根据婴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0-2岁的教育。这个时期是婴儿辨认熟人的关键时期,其辨认人的主要部位是脸部。经常与婴儿接触,他就会越来越熟悉。家长可以经常给婴幼儿看一些简单的图形、字形和简单的物体,如小玩具、小用品等,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可以一边清楚地发音,一边指给婴儿辨认的对象,这样反复训练,婴儿就能根据大人说出的单词,去寻找相应的“物”。家长遵循先用差别大的再逐渐用差别小的、先简单后复杂的音律,逐步培养婴儿的记忆能力和辨别能力。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婴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2-4岁的教育。这个时期是孩子学习和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随着孩子学会了行走,活动范围的扩大,所见所闻的增多,一般家常话难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这一时期,孩子特别容易吸收外部的语言,家长要抓住这个时期,开拓他们的视野,传达准确的语言。

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活跃,他们有扩大活动范围、接触新鲜事物和增加活动内容的强烈愿望。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参与同龄人的游戏和其他有益的活动,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思考,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一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家长应适时地教给其一些简单的动作,如系鞋带、拿笔写字等。同时,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在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开始道德品质的培养。

婴幼儿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对有具体形象的、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理解,对有兴趣的新鲜事物易于兴奋。因此,培养教育时要合理利用自然现象、实物,多样化地给以启发和引导,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母爱

婴儿期的心理健康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起点,不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并对成人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婴儿对周围事物、人物、环境产生相应的感知能与运动能。客观条件良好,会使婴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与情感,反之会产生烦躁与恐惧。

婴儿期母爱的温暖是首要的因素,如护理、哺乳时母亲的微笑面孔、爱抚动作、亲切的语言,在为婴儿提供物质营养的同时又培育了心理健康。除母爱外,家庭人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同样给婴儿以母爱般的护理、照顾,使婴儿情绪愉快,对周围人物产生信任感;反之,则使婴儿变得呆滞、胆小恐惧。

(二)语言

幼儿期大脑生理结构逐渐发育完善,机体各系统器官加强了调节作用;在断奶后,开始摄取幼儿食物,接触周围环境日渐增多,促使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逐渐发育,语言发育更为迅速。

除母爱外,家庭、保教人员应与幼儿交流语言,防止发生口吃此期是关键时期。解答所问或满足合理要求时应亲切耐心,循循善诱。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亲切的环境中,对幼儿语言、思维、想象力及性格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三)性格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功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不能误认为儿童多动症。此期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

此期安排学习,应在游戏活动、手工作业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练琴、学画。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执拗的性格。父母与幼教机构对儿童不合理的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及性格特征的形成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运动

具体的做法很简单,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多与他拥抱、抚摸、亲吻、对视,抓住每次机会和他说话、游戏。家长投入的情感越多,现在和将来得到的收获就越多。3个月:帮孩子练习翻身动作。4个月:扶着孩子练习蹦跳动作。5个月:俯卧引体向上、向前抓玩具。6个月:训练孩子独坐、扶持站立片刻及为孩子做被动体操。

(五)注意力

注意,是一种多面的、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并且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注意,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之分。定向反射是注意的生理机制。大脑的额叶、脑干、丘脑在调节随意注意方面有重要作用。出生后3个月的婴儿,由于条件性定向反射的出现,开始能够较集中地注意一个新鲜事物;五六个月时能够比较稳定地注视一个事物,但持续时间很短。随着活动能力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孩子从出生后的第二年起,对周围很多事物感兴趣,也能稍长时间地集中注意某一个事物,专心地玩弄一个玩具,留心注意周围人们的言语与行动。到了幼儿期,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可以较长一段时间去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或者听讲故事。由于学前幼儿仍以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例如四五岁的孩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故事,突然窗外传来一群孩子的欢笑声,他们的注意就会立即转向窗外。

有意注意在孩子入学之后,在教学的影响之下断续进行,但有意注意的形成却是孩子入学准备应有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说,孩子在幼儿园通过活动所提出的要求,如组织参与游戏,尤其是参与一些比赛性的作业或劳动,会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他们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任务,会不断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曾有研究报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增: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7岁15分钟左右,7-10岁20分钟左右,10-12岁25分钟左右,13岁以上30分钟。

在咨询门诊中,常见有不少幼儿的家长前来诉说: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注意力很不集中,10分钟都耐不住,老师特别反感,认为孩子有多动症。虽然,对学龄前期儿童不诊断“注意缺陷”与“多动综合征”,但为了孩子能够适应日后上学,对这些幼儿的注意力应当加以适当训练,方法如下。

1.弹琴数数 由家长或老师弹琴,每弹一个音,让孩子数一个数,弹到某一个音时就停下,叫孩子说出一共弹了多少个音。

2.拍球数数 由一个孩子或大人拍球,每拍一下,让别的孩子数一个数,拍到一定数时,突然停下,看孩子能否说对拍球的总数。

3.物品变位 在桌子上摆几件物品,让孩子看清楚后,令他转过身去,将物品变换位置或取走其中的一两件物品,再让他转过身,说出物品的变位,或者说出被取走的物品名称。

4.数字变位 在黑板上顺序贴出由1~10的10个数字,让孩子观察并认识这些数字,然后让他转过身去,把个别数字交换位置或者取走,再让他转回身来,迅速说出哪个数字变了位或者已被取走。

5.复述图画 给孩子看一张或一组有趣的图画,然后移开,让他复述所见图画。

6.看几何图形数数 在黑板上画出由易到难顺序排列的几何图形,让孩子对各类几何图形进行分析判断和计数,这样既训练他的注意力,又训练其观察力而且提高思维能力。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经常练习一些拍球、走平衡木、滑滑板等体育活动。如果孩子能够熟练地在平衡木上走动,或者玩滑板时,可以在他玩的同时,训练他接投给他的球,这样既训练其动作,又训练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六)求知欲

1.尽量鼓励孩子发问。有创意的孩子比较喜欢问问题,想探究有趣的事物,因此脑筋较灵活。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多发问,尽量让他们的创意得以自由挥洒,也许有时候孩子会提出一些令父母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时大人绝不要随便编个理由搪塞过去,最好尽力地达到孩子的要求。

2.让孩子负担家庭中的责任,逐步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两岁多的孩子会走路后,可以为他安排一张单独的床,让他自己知道如何来布置;而这时家长也必须肯定他的能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尊重”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唯有受尊重才能培养出他的自信。

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例如日常生活中可以大家共同分担一些家务事。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均有莫大的助益。

3.让孩子动手、动脑做手工艺。提供孩子不同的材料,最好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东西,让他们发挥出人意料的想象力,创造一个新奇的手工艺世界。

4.陪孩子共同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给孩子自我创新、探究、观察及感觉、分类、解释、沟通的机会。

当孩子慢慢成长,如果希望他们将来富有创意,可以在此时教导他一些研究和创造的技巧及方法。也许,有人会问,孩子这么小如何研究?事实上,如让他体会影子因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是在教导他研究的方法。

观察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基础,生活中可以举任何的东西为例,请他说出不同的用法;让他由两样东西去联想两者之间相同、相异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