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婴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往所谓的科学,只是把婴儿看作一个由器官和组织混合成的生命机体,并没有考虑到婴儿的精神,没有考虑到婴儿精神的实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婴儿的精神冲动通过肉体的各种活动得以展现,使得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儿童像一个谜,他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我们不知道他会怎样去发展,看不到他的实体化内在是怎样进行的,因为实体化是一项秘密的工作。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婴儿在诞生时,伴随着肉体的降生,一种神秘的精神也同时降临。

以往所谓的科学,只是把婴儿看作一个由器官和组织混合成的生命机体,并没有考虑到婴儿的精神,没有考虑到婴儿精神的实体化”。

在婴儿的生命机体这方面,人们赋予了它一种神秘的色彩,并惊讶于这个复杂的生命机体是怎样形成的。

因为婴儿的降生也伴随着精神的降临,而这是我们之前一直忽视的,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关注新生婴儿的心理活动。

如果婴儿出生时就有了心理活动,那么在他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心理也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都知道,教育不仅要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还应该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既然如此,儿童的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开始。

根据对婴儿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婴儿在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心理活动。

如果用本能等这类简单的概念来解释婴儿的心理活动,那我们也会发现,本能不仅可以作用于身体的成长,也可以作用于各种心理活动,对心理的成熟也会起到作用。

在动物的身上,这种本能表现出来的是某种物种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性,比如猴子很灵活,而大象的身体很笨重。

在运动能力方面,相比其他物种,新生婴儿的发展非常缓慢。婴儿诞生后,虽然能简单地运用眼睛、耳朵等感官对光、声音等刺激做出反应,但其运动能力还没有任何发展。

新生儿看上去异常弱小无助,而这种无助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他不会说话,不能走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需要成人的照顾,除了哭和吃奶,他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

在经过一年或更长时间后,婴儿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才能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们可以把“实体化”理解成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给新生儿柔弱无助的身体带来活力,能促使他不断成长,使他的身心不断成熟和完善。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婴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当作一种“实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婴儿的精神冲动通过肉体的各种活动得以展现,使得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

比如,1岁的婴儿想要行走,这是他内在的一个精神冲动。于是,婴儿就不断地抬起他软弱的双腿向前迈,经过不断的练习,婴儿就学会了走路,这就是一个实体化的过程。

其他小动物大都在刚出生不久就能站立和行走,能主动找妈妈,而且很快就学会了同类的语言。

如,小猫出生不久就能发出喵喵的猫叫声,小羊能发出细细的咩咩声。动物的语言很简单,它们只能被用来表达很简单的情感或需求。事实上,动物也没有更多的语言,它们更喜欢保持沉默。

从动物的幼崽身上,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它们的某些本能,它们的成长似乎也很容易。

我们很容易知道,老虎的幼崽怎样跳跃,山羊的幼崽怎样蹦跳,等等。而且,它们很快就能像成年动物那样跳跃、蹦跳。

也就是说,动物的本能很快就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它比该种生物的形体发展更能体现其特性。

在动物界,我们可以把比身体生长功能高级的特征都称为“心理特征”。刚出生的动物身上表现出了这种高级的“心理特征”,为什么在婴儿身上看不到这样的“心理特征”呢?

有的理论把动物的本能看作是从古到今物种不断代代相传的结果,是物种生存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也就是说,动物的本能是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

但是,人类在接受祖先的遗传特征时为什么这么缓慢呢?人类祖先一直直立行走、用复杂的语言交流,而人类的后代却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直立行走、学会说话。

有一种观点把这一点解释为:人类的心理活动高于其他一切动物,而人类婴儿刚出生时是没有心理活动的。

这显然是一种矛盾的说法,难道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凭空产生的吗?

这种现象背后肯定有一个秘密,它可以揭示人类婴儿的这种状况。

事实上,婴儿的心理是深深隐藏着的,它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一出生就表现出来。但是,婴儿也不会被原始的本能所束缚。

这说明,儿童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或潜能。

对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人们生产的某些产品来做个类比。

很多产品可以利用机器成批地、快速地生产出来,这些产品在外形、结构、功能上都是一样的。还有的产品是手工制作的,手工制作产品的速度非常缓慢,但做出来的每一个产品都不相同。

手工制作者在产品上花费的心思、精力及其创造性,往往可以体现出这件产品的价值。比如,某件物品展现了刺绣工精湛的技术,另一件物品体现了艺术家天才般的创造性等,这些物品都包含着很大的艺术价值。

利用产品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把人类和动物做对比,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动物就像成批生产的那些具有相同特性的产品,而人类就像手工制作出来的个个不同的艺术品,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

就像手工艺术品,人类这种艺术品也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它不是对同类产品进行简单的复制,而要进行某种创造。

在问世之前,人类要完成独特的工作,就像艺术品在公之于众之前,艺术家必须秘密地、辛苦地进行制作。

最终,当这个艺术品问世时,人们会惊讶于它高超的艺术性和独特性。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倾注了人类父亲、母亲的思想感情和智慧。

儿童像一个谜,他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我们不知道他会怎样去发展,看不到他的实体化内在是怎样进行的,因为实体化是一项秘密的工作。

实际上,儿童只有遵循自己的意愿才能完成实体化过程。

我们所说的“肉体”是由意志控制的机体,没有肉体,人的意志就一无用处,如果没有肉体,任何生物都无法运动。

我们知道,高等生物的肌肉复杂、繁多,人类的肌肉更是如此。人有六百多块肌肉,以至于解剖学家说,我们必须将人所有的肌肉研究七八遍,才能对它们有初步的认识。

人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肌肉互相配合,一起协调工作,才能完成最复杂的动作或活动。例如,杂技演员表演杂技,小提琴家演奏小提琴,都是这样的。

而且,每种肌肉的活动也不一样,有的肌肉会主动活动,有的则处于被动状态,这些肌肉有时一起协同工作,有时则会相互排斥。

每一种动作差不多都需要其他部分的肌肉协同活动,各肌肉要相互和谐地配合,才能做出完美协调的动作。

如此完美的动作完成必然需要一种力量,而儿童体内就隐藏着这种可以自发发展的精神力量,它帮助儿童逐渐学会各种复杂的动作。

我们不能因为新生婴儿不能站立、不能自然地协调各种运动,就说婴儿的肌肉没有任何力量。新生儿能移动四肢,就说明他的肌肉是有力量的。

同样,吸吮和吞咽也是很复杂的肌肉运动,都需要大量的肌肉同时参与,而新生儿能够完成这些动作,这是他的本能。只是,婴儿在其他活动中,不会受到本能的束缚。

在婴儿此后的各种活动中,本能所支配的动作并不占主导地位,当他的肌肉变得越来越有力时,意志也会参与他的各种活动中。

意思就是说,婴儿的活动不只受到本能的影响,还会逐渐接受意志的支配。

只要儿童的器官没有毛病,他最终能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也会表现出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

其他动物刚出生时,我们就能知道它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会知道瞪羚奔跑得轻快而敏捷,大象将会是笨重的,老虎将会是凶猛的,兔子将会是胆小的、吃草的动物。

但人类的婴儿长大后却个个不同,表面上看,人类在婴儿时期都是弱小的,但实际上,他们都在孕育自己不同的个性。

婴儿刚开始含混不清的发音会发展成某种语言,但当时还不确定会发展成哪种语言。我们给婴儿创设了语言环境,婴儿观察并模仿周围的人说话,我们才明确婴儿说的是什么语言。

在成长过程中,婴儿会不断与外界互动。他们会调动自己的意志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各种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

哲学家们对婴儿出生后长久的弱小状态很感兴趣,但教师或医生却对此缺乏关心,他们只是认为这是一个事实而已,就像其他隐藏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一样。

教师、医生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不仅不利于儿童的精神发展,还会误导人们,让人们觉得婴儿本来就是软弱的,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成人错误地以为,婴儿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大,是因为有成人的照顾、帮助和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把自己标榜为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创立者,他们把帮助、塑造儿童当成自己的一个职责,期望通过自己对儿童的指导、建议和帮助让儿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样子。

这样做,成人会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会觉得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并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儿童,就像《创世纪》里说的“我将按我的想象来造人”。

成人真是太骄傲了,这是人类最大的罪恶。成人这是在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这种骄傲自大给后代带来了很多痛苦。

事实上,儿童成长、发展的力量在于他自己,是儿童创造了自己,而成人只是协助儿童完成了这项创造性的工作而已。

儿童体内有一种秘密和神奇的力量,他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规律,成人若不合时宜地干涉儿童,必会阻碍这种力量的发挥。

事实上,从远古时代起,成人就开始了这种干预,他们的做法违背了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阻碍了儿童人性的发展,也扭曲了人的本性。

我们人类,尤其是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些盲点和缺点,并要切实改变这一观念和做法。

当前,人们没有认识到,婴儿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这大概是因为婴儿的精神生活很隐秘,在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秘密地进行完善。

对儿童的这种认识盲点是人类最大的问题之一,儿童的灵魂就像生活在一个黑暗的地牢里,它渴望见到阳光,并在阳光下茁壮地成长。

在现实中,弱小的儿童身边总有一个力量巨大无比的巨人,好像随时要将弱小的儿童压垮。

很少有人知道儿童的实体化过程,所以,也没有人对此做过什么。不但如此,儿童在实体化的过程中,还经常受到成人制造的种种阻碍。

婴儿是一个精神胚胎,就像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一样,精神胚胎也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需要成人的精心照料,以使它更好地成长和发育。

像肉体的胚胎一样,婴儿的精神胚胎需要的环境也应该充满爱、充满阳光,并拥有丰富的精神营养,排除一切伤害它的东西。

如果人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把婴儿看作一个正在进行实体化的精神胚胎,改变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承担本就属于成人的责任

我们会对这个弱小的身躯充满关爱,对他怀着崇敬,就像罗马诗人朱维诺尔所说的,“要向婴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婴儿实体化的过程是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并且通过一种神秘的力量来完成。这个过程非常有价值,也非常重要,其他生物都没有经历过。

婴儿非常敏感,不断体验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通过各种感官感受外部环境中的不同事物,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变化。

婴儿的精神与他所处的环境会进行交流、互动,并借助于外界环境塑造日趋完美的自己。当然,婴儿也会适度地向环境妥协,以此与环境相融合,使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

通过精神的引导,婴儿不断发展自己,逐渐能进行更复杂的活动。但婴儿也会小心保护自己的精神,以免因为惰性或其他原因而失去活力。

婴儿的精神还会发出其他指令,使其不受先天的本能支配,获得不断的进步而不是退化。为此,婴儿会设法增强自己心灵的活力。

就像肉体的胚胎逐渐长大成儿童,儿童逐渐长大成成人,人的个性也是这样逐渐成长壮大的。

我们都知道,父亲提供了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精子细胞,母亲提供了一个卵子细胞,卵子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在母亲温暖舒适的子宫里发育成胎儿,直至出生。

要说“父母创造了婴儿”,这是不对的,我们反而应该说“婴儿是成人之父”。

我们应该对婴儿的这种神秘力量怀着崇敬之情,就像对待神圣的神灵一般,因为它非常具有创造性,靠着它,一个个未来的个性被创造了。

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研究儿童的心理需要,并为满足心理需要以及精神胚胎的发育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这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正在初创时期,必然会取得巨大的进步。只要我们致力于这项科学研究,不惜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就必然能发现人类发展的秘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