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深度访谈

实施深度访谈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J、K、L的访谈中发现,他们的移民生活和文化身份与他们的事业发展密切关联,追加讨论问题在澳门的事业发展对移民生活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对U的访谈内容主要关注男性移民因兴趣偏好与女性移民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移民体验和文化身份认同。V是一位典型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移民,因此访谈内容以家庭与移民文化融入和文化身份认同为主。
实施深度访谈_媒介与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澳门内地移民为例

在本研究中深度访谈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追踪问题,灵活地调整问题和访谈的重点。

一、深度访谈的要求

深度访谈是质性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收集数据的有效方式,通过“与一个已经有相关经验的人进行一个深度访谈会对一个具体问题产生深入的研究”(卡麦兹,2009,p.147)。深度访谈也是指向性谈话,深度访谈要激发访谈对象对他或她的经验进行解释(Sediman,1998,p.148),让他们“以一种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方式描述和反思他们的经验”。深度访谈中要求研究者主要是聆听访谈对象说,并敏感地观察访谈对象的反映、鼓励访谈对象对问题做出回应(卡麦兹,2009,p.149)。

二、采用半结构式访谈

扎根理论的深度访谈与大部分的质性深度访谈不一样,它限定了访谈话题的范围,目的在于为发展框架理论而进行特定数据的搜集。访谈者是聆听者,不是判决者,访谈的问题要符合被访者的经验。建构主义扎根理论采用了符号互动论的观点,非常重视对被访者观点、所经历的事件以及行为的了解。在访谈中要遵守一些原则,例如被访者的舒适感远远大于优先获得数据的丰富度,注意聆听、努力从被访者的角度思考、评价,以积极的状态来结束访谈。

扎根理论反对在访谈中预先设定“访谈提纲、数据收集单位、样本、已定代码、指示性图表、正规备忘录规则”等(Glasser,1998,p.150),主张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和开发性的问题,这有助于研究者避免自己的偏见,能够避免把对方的回答归入到狭小的类属中(卡麦兹,2009,p.151)。在结构上,可以对问题进行松散的引导性的探究,也可以设计成半结构的聚焦问题,但都要保证在访谈过程中对受访者的尊重(卡麦兹,2009,p.152)。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一方面围绕前期准备的三个主题的问题展开,另一方面在研究中进行聚焦,针对受访对象个人突出的问题展开细致的讨论。通过开放式的、非判决式的问题,鼓励访谈对象说出意料之外的故事。在访谈快结束之时,也让受访对象表达自己对这次访谈的感受以及他们未有机会完全表达的或刚刚浮现的新的想法,鼓励他们放下顾虑,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三、取样访谈

按照“最大信息差异饱和法”的要求,第一轮初始取样共抽取17位受访对象(A—Q为初始取样群体),分别来自中国内地的不同区域。在对初始的17个样本进行访谈、撰写初级备忘录并初步编码和分析后,发现已无新的数据出现,初步判断已经达到理论饱和状态,而数据中关于移民的宗教、社交、歧视与认同话题上的数据仍不够充足,因此进行第二轮理论抽样。在理论取样之先,研究者先对访谈对象进行了简短的了解,最终有针对性地筛选出合适的移民受访对象,共抽取6名受访者R-W。对访谈数据结果再分析后,在理论取样的6个样本中,也并未出现新的数据,可以判断已经达到理论饱和,于是停止取样。

本研究者对所有受访对象进行30分钟至120分钟的深度访谈,平均访谈时长为75分钟,访谈共形成391,482字文本,平均每人17,020字文本。

受访对象的样本情况见表4-1。

表4-1 受访对象的样本情况

四、受访对象与访谈问题重点的调整

在初始A到D的访谈中,研究者按照拟定访谈提纲中移民经历、移民的文化适应与融入、文化身份认同三大主题中的问题进行访谈。但访谈时发现有些研究问题是提纲中未关注到或新浮现出的具体问题,因此在访谈中根据受访移民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问题的追加和重点讨论内容的调整如下。

在访谈中发现A、C具有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极大地左右了她们对澳门身份的认识。B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家庭影响的身份观念。A、D的澳门生活比较隔离,社交圈很狭小。因此在E、F、G、H的选择上优先考虑他们在社交圈上与A、B、C、D的差异,并在访谈问题中追加讨论问题(1)社交对移民生活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E、F、G、H的访谈中发现,E、F、G都因为家庭问题导致移民,她们在澳门的成长与适应中,家庭文化的压力和影响是影响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访谈中追加讨论问题(2)家庭对移民生活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对I的访谈中发现,她对宗教的依赖程度很高,喜爱接触宗教信息,因此在访谈中追加讨论问题(3)宗教对移民生活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J、K、L的访谈中发现,他们的移民生活和文化身份与他们的事业发展密切关联,追加讨论问题(4)在澳门的事业发展对移民生活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对D、M的访谈中,发现他有很深的故土情结,因此追加讨论问题(5)家乡文化对移民生活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对L、P的访谈中发现,她们居住在珠海,在澳门上班,对澳门的感情很疏离,因此增加讨论问题(6)居住地点对移民生活和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K、Q在访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十分认同,因此增加讨论问题(7)中华传统文化对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通过在初始抽样中呈现的问题,在理论抽样中主要针对在初始取样访谈中访谈问题数据不充足的特别类属进行访谈,以补充和充实在初始取样中出现的类属,并继续收集数据。理论取样访谈的内容主要针对宗教、家庭、社交融入、居住地、跨文化适应、歧视等话题。R—W访谈问题的重点如下:

R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她的早期移民生活基本上本地化,但是成年后的生活则受到宗教的强烈影响。因此对她的访谈话题主要是针对她宗教信仰与移民的身份。S是一名遭遇到强烈社交圈歧视的青少年移民,因此访谈讨论的问题主要围绕移民融入中的歧视与文化身份建构展开。

T虽然没有特别明显的被歧视感受,但也遭遇到强烈的社交圈的隔离问题,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生活居住地主要在珠海,因此深度访谈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居住地和社交圈与移民生活的适应、融入和文化身份认同上。

在初始取样中女性访谈者的对象较多,男性移民的年龄偏大,因此在理论取样中,补充年轻男性移民U。对U的访谈内容主要关注男性移民因兴趣偏好与女性移民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移民体验和文化身份认同。

V是一位典型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移民,因此访谈内容以家庭与移民文化融入和文化身份认同为主。W是一位有着不同国家生活经验的内地移民,因此访谈的焦点在跨文化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上。

五、受访对象的总体特征

受访对象的总体特征,具体的统计数据见表4-2到表4-6。

男性7人,女性16人。访谈对象分布在不同的年龄段,18-29岁的9人,30-39岁的8人,40-49岁的4人,50岁以上的2人。

表4-2 访谈对象的年龄统计数据

移民后居留在澳门的年数,少于或等于7年的9人,8-14年的8人,15-21年的2人,22-29年的1人,30年及以上的3人。

表4-3 移民后居留澳门的年数

移民中投资移民10人,非投资移民13人,其中亲属移民8人,技术移民5人。

表4-4 不同移民类型的人数

被访对象幼年习得的方言是粤语的有9人,非粤语的有14人。投资移民幼年习得的方言是粤语的有4人,非粤语的有6人。非投资移民中亲属移民幼年习得的方言是粤语的有4人,非粤语的有4人。非投资移民技术移民中幼年习得的方言是粤语的有1人,非粤语的有4人。

表4-5 移民幼年习得方言是粤语与非粤语的人数

按照通俗的对中国南北地区的划分方式,移民前主要的原居地在南方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17人,其中广东省9人、福建省4人,其他南方地区4人。移民前主要的原居地在北方地区(长江以北地区)的6人,其中又以山海关为界,关内地区5人,关外地区1人。

表4-6 移民原居地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