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测浓度和折算浓度怎么算

实测浓度和折算浓度怎么算

时间:2022-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弱酸性药物在较碱性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抑制。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如洋地黄、地高辛和地西泮。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此时给药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第一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Ⅰ 本章考试大纲

Ⅱ 考试大纲精解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2.影响因素包括:①药物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和给药途径;②机体因素:胃肠道pH值、胃排空和肠蠕动性、吸收面积的大小、吸收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等。

3.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

(1)胃肠道给药:口服给药、舌下给药、直肠给药。

(2)注射给药:静脉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3)其他给药途径:吸入给药、鼻腔给药、局部给药、经皮给药等。

不同途径吸收快慢顺序为: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4.首关消除: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或肝药酶代谢等),即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称之为首关消除。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异丙肾上腺素、甲基睾丸素、乙酰水杨酸、喷他佐辛、哌替啶、可乐定、哌醋甲酯等具有明显的首关消除。

(二)药物的分布

1.药物的分布:进入血液循环的药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2.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体液pH: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为7.0,细胞外液pH为7.4。弱酸性药物在较碱性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3)生理屏障:①血脑屏障:是血—脑之间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这些隔膜的细胞间紧密连接,比一般的隔膜多一层胶质细胞,因此外源性药物不易通过。分子量大、极性较高的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②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

(三)药物的代谢

1.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又称生物转化

2.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①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②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

3.生物转化分两个时相

(1)Ⅰ相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催化Ⅰ相反应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肝脏是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

(2)Ⅱ相为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4.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由多种酶所组成,可作为单加氧酶、脱氢酶和酯酶等催化药物的代谢反应,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抑制。

(1)肝药酶诱导剂:能够诱导P450酶,使之活性增加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加快。如苯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苯妥英钠、地塞米松、水合氯醛、甲丙氨酯等。

(2)肝药酶抑制剂:能够抑制P450酶,使之活性减弱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减慢。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西咪替丁、别嘌醇、酮康唑等。

(四)药物的排泄

1.排泄:药物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泄途径

(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肾小管主动分泌。影响因素包括:①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②肾小管中重吸收量与尿液pH有关,一般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易于排出,碱性药物则相反;③两个分泌机制相同的药物合用时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肾小管主动分泌,延效并增强。

(2)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简单扩散或主动转运的方式自胆汁排泄而后进入十二指肠,再经粪便排出体外。

肝肠循环: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部分药物可在肠道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如洋地黄、地高辛地西泮

(3)其他排泄:乳汁、唾液、呼吸道等。

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1.时量关系: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一般可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定量地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2.时效关系:是指药物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二)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药峰浓度(C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2.药峰时间(Tmax):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3.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其本身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是指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间的一个比值,Vd=A/C=体内药量/血药浓度。

4.消除速率常数(k):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个速率常数。一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药物以恒定比例消除或转化。零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药物以恒定量消除或转化。

5.消除半衰期(t1/2):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按一级消除的药物:t1/2=0.693/k,多数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按零级消除的药物:消除半衰期不恒定,随血浆浓度高低而变化(量大长,量小短)。

6.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7.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度量,是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8.清除率(C1):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升体液中的药物清除掉,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重要的参数。

(三)房室模型

1.一室模型:用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并迅即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官中,而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则称此系统为一室开放模型。

2.二室模型:根据药物在组织中转运速率的不同将机体分为中央室和外周室,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中央室,然后缓慢分布到周边室。

(四)连续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CSS):又称坪值,在临床治疗中多数药物都是重复给药以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在一定水平。此时给药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1)单次给药时:经4~6个t1/2体内药量基本消除(>96%)。

(2)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时: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渐上升,经4~6个t1/2达到CSS

(3)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如一个t1/2)给予等量药时,血药浓度波动上升,经4~6个t1/2达CSS

(4)首剂加倍(负荷剂量):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t1/2特长或特短的或零级动力学药物不可用。

Ⅲ 全真练习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为( )

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经离子通道

E.滤过

2.以下关于药物被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B.不消耗能量,均需要载体

C.不受饱和限制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D.受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

E.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停止

3.从胃肠道吸收的脂溶性药物是通过( )

A.易化扩散吸收

B.主动转运吸收

C.过滤方式吸收

D.简单扩散吸收

E.通过载体吸收

4.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

A.不耗能,不逆浓度差,特异性较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B.不耗能,不逆浓度差,特异性不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C.不耗能,不逆浓度差,特异性不高,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D.耗能,逆浓度差,特异性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耗能,逆浓度差,特异性不高,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体液的pH影响药物转运是由于它改变了药物的( )

A.水溶性

B.脂溶性

C.pKa

D.解离度

E.溶解度

6.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

A.解离度大

B.解离度小

C.极性大

D.极性小

E.脂溶性大

7.阿司匹林的pKa是3.5,在pH7.5肠液中,吸收率约( )

A.1%

B.0.1%

C.0.01%

D.10%

E.99%

8.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强青霉素的疗效,其原因是( )

A.延缓抗药性产生

B.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竞争性抑制青霉素自肾小管的分泌

E.促进肾小管对青霉素的再吸收

9.在口服给药中,药物将首先到达的主要器官是( )

A.心脏

B.肺

C.脑

D.肝

E.肾

10.下列哪种给药方式可避免首关效应( )

A.口服

B.静脉注射

C.舌下含服

D.肌肉注射

E.皮下注射

11.酸性药物在血浆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

A.白蛋白

B.血红蛋白

C.糖蛋白

D.脂蛋白

E.球蛋白

12.血脑屏障的作用是( )

A.阻止一切外来物进入脑组织

B.使某些药物不易穿透,保护大脑

C.阻止一切药物进入大脑

D.能阻止所有细菌进入大脑

E.以上都不对

13.关于药物在体内转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转化是药物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B.主要的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

C.P450酶对底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D.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的活性

E.P450酶的活性个体差异较大

14.药物的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 )

A.起效快慢

B.代谢快慢

C.生物利用度

D.作用持续时间

E.与血浆蛋白结合

15.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药动学参数是( )

A.药—时曲线下面积

B.清除率

C.消除半衰期

D.药峰浓度

E.表观分布容积

16.相对生物利用度是( )

A.口服等量药物后AUC/静注等量药物后AUC×100%

B.受试药物AUC/标准药物AUC×100%

C.口服药物剂量/进入体循环的药量×100%

D.受试药物Cmax/标准药物Cmax×100%

E.口服等量药物后Cmax×100%/静注等量药物后Cmax×100%

17.关于t1/2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是临床制定给药方案的主要依据

B.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量

C.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D.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0.693/k

E.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

18.决定半衰期长短的是( )

A.生物利用度

B.血浆蛋白结合率

C.消除速率常数

D.剂量

E.吸收速度

19.为了很快达到稳态血液浓度,可采取的给药方法是( )

A.药物恒速静脉滴注

B.一个半衰期口服给药一次时,首剂加倍

C.一个半衰期口服给药一次时,首剂用1倍的剂量

D.每五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E.每五个半衰期增加给药一次

20.某药的半衰期为6h,若每隔6h给药一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最短时间是( )

A.15h

B.20h

C.40h

D.30h

E.50h

21.某药口服剂量为0.5mg/kg,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时,欲要迅速达到稳态浓度,首剂应服( )

A.0.5mg/kg

B.0.75mg/kg

C.1.00mg/kg

D.1.5mg/kg

E.2.00mg/kg

22.首次剂量加倍的原因是( )

A.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

B.为了使血药浓度持续高水平

C.为了增强药理作用

D.为了延长半衰期

E.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

23.某药3h后存留的血药浓度为原来浓度的12.5%,该药t1/2应是( )

A.4h

B.3h

C.2h

D.1h

E.0.5h

24.决定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

A.吸收速度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25.药动学中房室模型概念的建立基于( )

A.药物的分布速度不同

B.药物的消除速度不同

C.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

D.药物的分布容积不同

E.药物的分子大小不同

26.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

A.药物消除量恒定

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

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

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

E.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

27.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 )

A.吸收与代谢平衡

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

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

E.药物完全消除到零

28.在等剂量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 )

A.尿中浓度高

B.血浆药物浓度高

C.生物利用度小

D.血浆蛋白结合少

E.血浆药物浓度低

29.为了维持药物的良好疗效,应( )

A.增加给药次数

B.减少给药次数

C.增加药物剂量

D.首剂加倍

E.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30.某药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意味着( )

A.口服吸收完全

B.口服药物未经肝门静脉吸收

C.口服吸收较快

D.生物利用度相同

E.口服受首过效应的影响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1~4]

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以上都不对

1.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中( )

2.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中( )

3.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 )

4.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中( )

[5~7]

A.吸收速率

B.消除速率

C.药物剂量大小

D.吸收与消除平衡的时间

E.吸收药量多少

5.时-量曲线的升段坡度反映( )

6.时-量曲线的降段坡度反映( )

7.时-量曲线的峰值反映( )

[8~10]

A.简单扩散

B.易化扩散

C.胞饮

D.主动转运

E.滤过

8.有载体,不耗能( )

9.有载体,耗能( )

10.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

[11~14]

A.口服给药

B.静脉注射

C.舌下含服

D.经皮给药

E.吸入给药

11.吸收最快( )

12.吸收最慢( )

13.直接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的过程( )

14.可能有首关消除( )

[15~19]

A.生物利用度

B.血浆蛋白结合率

C.消除速率常数

D.剂量

E.吸收速度

15.影响表观分布容积大小( )

16.决定半衰期长短( )

17.决定起效快慢( )

18.决定作用强弱( )

19.作为药物制剂质量指标( )

[20~24]

A.经皮给药

B.静脉注射给药

C.口服给药

D.吸入给药

E.舌下给药

20.安全、方便和经济的最常用的给药方式( )

21.药物出现药效的最快的给药途径( )

22.硝酸甘油片常用的给药途径是( )

23.全麻手术期间快速而方便的给药方式是( )

24.吸收缓慢且不规则,不宜控制剂量的给药方式是( )

[25~27]

A.滤过

B.被动扩散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

25.药物通过选择性的膜载体进行转运( )

26.高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内陷进行转运( )

27.小分子药物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 )

[28~30]

A.血脑屏障

B.胎盘屏障

C.再分布

D.器官血流量

E.碱化尿液

28.药物进入中枢通过( )

29.药物进入胎儿体内通过( )

30.硫喷妥钠从中枢到脂肪( )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1.有关药峰浓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的最大值

B.是反应药物吸收速度的重要指标

C.是反应药物消除速度的重要指标

D.是反应药物在组织内分布速度的重要指标

E.常被用于制剂的质量评价

2.首关消除效应包括( )

A.胃酸对药物的破坏

B.肝脏对药物的代谢

C.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D.胃肠黏膜对药物的灭活

E.肾脏对药物的排泄

3.舌下给药的特点是( )

A.可避免肝肠循环

B.可避免胃酸破坏

C.吸收后首先随血流进入肝脏

D.吸收极慢

E.可避免首关效应

4.影响药物在组织中分布的因素有( )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C.体液的pH值

D.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E.机体的生理屏障

5.能诱导肝药酶的药物是( )

A.苯巴比妥

B.卡马西平

C.利福平

D.苯妥英钠

E.别嘌醇

6.下列哪些药物具有明显的首关消除( )

A.普萘洛尔

B.利多卡因

C.卡马西平

D.硝酸甘油

E.吗啡

7.关于一级动力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

B.半衰期为定值

C.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经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稳态

D.是药物的主要消除方式

E.多次给药消除时间延长

8.药物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 )

A.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值

B.消除速度与初始血药浓度高低有关

C.药物自体内按恒定速度消除

D.时量曲线在普通坐标上为直线,其斜率为k

E.进入体内的药量少,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有余

9.肝药酶( )

A.存在于肝及其他许多内脏器官

B.其作用不限于使底物氧化

C.其反应专一性很低

D.其生理功能是专门促进进入体内的异物转化后加速排泄

E.个体差异大,且易受多种生理、病理因素影响

10.药物在作用靶部位的血药浓度高低与下述哪些因素有关( )

A.吸收速率

B.分布速率

C.转化速率

D.排泄速率

E.以上都不是

11.药物t1/2的临床意义是( )

A.确定给药剂量的依据

B.预计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的依据

C.预计多次给药达稳态浓度的时间

D.预计药物在体内清除的时间

E.预计达峰值浓度的时间

12.下列关于pH与pKa和药物解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H=pKa时,[HA]=[A-]

B.pKa是弱酸或弱碱性药液50%解离时的pH值,每个药都有其固有的pKa

C.pH的微小变化对药物解离度影响不大

D.pKa大于7.5的弱酸性药在胃中基本不解离

E.pKa小于5的弱碱性药物在肠道基本上都是解离型的

13.属于肝药酶抑制剂的有( )

A.氯霉素

B.异烟肼

C.保泰松

D.别嘌醇

E.西咪替丁

14.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 )

A.大多数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B.大多数药物活性增强

C.仅少数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D.仅少数药物活性增强

E.对药物活性无影响

15.药物清除率( )

A.是单位时间内将多少升血中的药物清除干净

B.其值与血药浓度有关

C.是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清除的百分率

D.其值与清除速率有关

E.其值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16.下列对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与CSS推算药物的t1/2

B.Vd大的药物,其血药浓度高

C.Vd小的药物,其血药浓度高

D.可用Vd和血药浓度推算出体内总药量

E.可用Vd计算达到某有效浓度时所需要剂量

17.生物利用度( )

A.是口服吸收的量与服药量之比

B.与药物作用强度无关

C.与曲线下面积成正比

D.受首关消除过程影响

E.与药物作用速度有关

18.关于等量等间隔多次用药,正确的有( )

A.首次加倍可迅速达到坪浓度

B.达到95%坪浓度,约需要4~5个半衰期

C.坪浓度的高低与剂量成正比

D.坪浓度的波幅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E.剂量加倍,坪浓度也提高一倍

19.苯巴比妥中毒时给予碳酸氢钠是为了( )

A.促进药物从肾脏排泄

B.促进药物从肾脏转化

C.促进药物在肝脏转化

D.减少药物从肾脏排泄

E.减少药物从肾小管重吸收

2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

A.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B.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C.可影响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D.是可逆的

E.可影响药物的转运

Ⅳ 答案与解析

一、A型题

1.B 2.B 3.D 4.A 5.D 6.B 7.C 8.D 9.D 10.C

11.A 12.B 13.C 14.D 15.A 16.B 17.B 18.C 19.B 20.D

21.C 22.A 23.D 24.E 25.A 26.B 27.C 28.B 29.E 30.A

解析:23.药物经三个t1/2,达到原血药浓度的12.5%,共经历了3h,故t1/2应是

D.1h。

二、B型题

1.C 2.B 3.B 4.C 5.A 6.B 7.C 8.B 9.D 10.A

11.E 12.D 13.B 14.A 15.B 16.C 17.E 18.D 19.A 20.C

21.B 22.E 23.D 24.A 25.C 26.E 27.B 28.A 29.B 30.C

三、X型题

1.ABE 2.BD 3.ABE 4.ABCE 5.ABCD 6.ABDE

7.ABCD 8.ACD 9.ABCE 10.ABCD 11.BCD 12.ABDE

13.ABCDE14.AD 15.ABDE 16.CDE 17.ABCD 18.ABCDE

19.AE 20.BCD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