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态度与行为

态度与行为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更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有很高的相关。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解释。若个体对某特定的具体事物所持的是明确态度,与个体对这一事物可能做出的行为反应之间应保持高相关。因此,在考虑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若仅着眼于某一行为,可能会得出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结论。
态度与行为_社会心理学导论

态度与行为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但态度可以作用于行为,而且行为还可以反过来作用于态度。

一、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一)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态度决定着行为吗?一般人们会给以肯定的回答。但在社会心理的早期研究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

1934年,拉皮埃尔做了关于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著名研究。拉皮埃尔与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做了一次环美旅行,行程一万多英里。他们曾在66家旅馆住宿,并在184家饭店停留过。当时,美国人对东方人有着强烈的偏见,拉皮埃尔旅行前曾预测很难受到旅馆和饭店的接待,然而实际上只有一家旅馆拒绝接待他们,在其他旅店均没遇到麻烦。6个月后,拉皮埃尔给那些他们曾居住过的旅馆、饭店和一些他们没有光顾过的旅馆和饭店寄去了一份问卷,其主要问题是:“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吗?”在光顾过的这些旅馆、饭店中,有92%表示不愿意。而实际上这对中国夫妇却在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接待。在随后的信访中所得到的仍然是普遍的歧视态度。这一结果,支持了态度与行为并不一致的观点。

但是,也有许多心理学家坚信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见行为,问题在于应该确定有关的变量,使之得到精确的测量和控制。

不过,更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1984年,凯利和米尔进行了关于投票行为的研究。凯利和米尔分析了1952年到1964年间,美国四次总统竞选所进行的民意调查资料。他们的研究发现,在选举前访问投票者所得到的关于他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实际投票行为有着很高的相关,也即在投票日之前20天进行的访问者中,有85%的受访者其政治态度与实际的投票行为是一致的。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有很高的相关。

(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人们觉得自己该对行动负责任的时候,如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生新的态度。

列伯曼曾对新升“领班”和新升“工会代表”的角色改变后工作态度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新的角色要求新的行为,不久,这些人也就由于从事新的工作,而形成了新的工作态度。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职业角色对人们态度的塑造和影响力。当了警察,就会形成对执法和违法的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就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为什么人们所从事的行为和扮演的角色,会影响到其内在态度的变化?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解释。

1.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费斯汀格提出,假定当人们的行动与其态度相背时,就会产生内在的认知不协调,进而引起心理上的紧张;而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当事者就要努力去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就会改变原来的态度。人们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的外部理由越少,就越是感觉到认知不协调,就越是要改变自己的态度。

2.自我觉知理论的解释:贝姆提出,假定当人们的态度不明朗或是模棱两可时,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推断自己的真正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听自己所说出的话,来了解自己的态度倾向。

3.学习理论的解释:行为主义学家认为,假定人们从事与自己态度不相一致的行为时,会接触到以前没有接触到的信息和感受,或受到行为结果的不同强化或反馈,从而引起态度的改变。

二、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为什么态度与行为有时候一致,有时候又不一致呢?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中,人们认为,态度这种内在心理反应倾向对行为仅起准备作用,只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这种心理上提供的可能性要变成现实性,还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依据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规范来实施或表现。所以说,人们表达出来的态度和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要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

从个体有某一特定态度的角度看,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受到态度本身构成因素,包括其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关系的影响。

1.个体对某一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如果在认知上的看法和在情感上的体验是一致的,则这种态度与行为就能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2.个体对某一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如果是以个体自身的亲身经历、以其直接经验为基础,那么,根据这种态度来预料和推测有关的行为表现,就会有较高的准确性。

3.个体所持有的态度是比较一般的、笼统的,还是比较具体的、特定的,也与其行为表现密切相关。

若个体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是一般、笼统的态度,与个体对这一事物所做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低相关。

若个体对某特定的具体事物所持的是明确态度,与个体对这一事物可能做出的行为反应之间应保持高相关。

(二)行为反应方面的因素

反过来,从行为反应的特点来看,影响行为与态度一致关系的因素,至少有两种。

1.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

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未必是一对一的。个体对某一事物持某种态度,但在表露这种态度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考虑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若仅着眼于某一行为,可能会得出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结论。但若着眼于多种可能与态度保持联系的行为时,就不难得出态度与行为相一致的结论。

2.即时行为和长久行为

即时行为是即刻和短时间内做出的行为反应。长久行为是长时间和久远内做出的反应。研究表明,即时行为与态度保持较高的一致性,根据态度来预测即时行为较为准确;而长久行为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其与态度的一致程度较低,根据态度来预测长久行为则较为困难。

(三)态度主体自身的因素

从体验态度的自身的情况来考虑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做如下的分析。

1.态度对象与个人关联的程度

态度所指的对象、事物,与态度持有者本人,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也就是说,态度的对象对态度者本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态度所涉及的对象、事物,与态度者本人的切身利益有着较高的关联,对其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那么人们对此所持有的态度,就会与其对此所做出的行为反应,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反之,两者的一致性就较低。

2.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

有些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有些人则易受他人或环境的影响,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变化较大。这种个别差异,与态度者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有关。例如,自尊心强的人,就不会轻易受他人的影响,而自尊心较弱的人则容易为他人所左右。另外,有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其行为会较少受自己情绪等内心因素的影响,而更多的是根据环境的要求去表现(低一致);而具有较低自我控制行为能力的人,其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则会较高一些(高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