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因致病,以通立法

多因致病,以通立法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章老治疗胃病多采用通降之法,强调调整胃肠功能,这是章老治疗胃病的又一特点。故胃病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不通则痛是其共同的发病机制。胃痛的病因很多,但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为最多见。所以胃脘痛的病因虽不同,但肝胃气机失调是胃痛的基本病机,所以许多医家治疗胃脘痛,均从肝论治。患者遵守所嘱,后遂未再发作。处方用药与章老相似,其思路立法不谋而合。

章老治疗胃病多采用通降之法,强调调整胃肠功能,这是章老治疗胃病的又一特点。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一旦气机壅滞,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浊、火郁等,则相因为患,中焦为实滞所阻可使胃失通降;若脾胃虚弱,中焦不运,胃失濡养,则滞自中生。故胃病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不通则痛是其共同的发病机制。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不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治疗以通为法。《医学真传》云:“通之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立法也。”

(一)气滞胃脘,行气和胃

胃痛的病因很多,但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为最多见。肝主疏泄,以条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肝气犯胃,胃气阻滞,和降失常,则胃脘胀痛。所以胃脘痛的病因虽不同,但肝胃气机失调是胃痛的基本病机,所以许多医家治疗胃脘痛,均从肝论治。一般均以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对于因胸襟怫逆而胸次窒闷者,章老常用越鞠丸、金铃子散为主方,以泄肝和胃、理气宽中。对疼痛剧烈者常配罂粟壳、六轴子,取其明显的麻醉镇痛之效。

案7 罗男

以胃脘痛为主症,初起是局限性,近则放散性,与饮食无关。考其痛有时或稀,盖气痛也。延胡索、刺猬皮各15g,杏仁、罂粟壳各12g,香橼、旋覆花(包)、乌药各9g,细辛、炙乳没各5g,粉甘草3g。

二诊:作气痛论治,有效,仍之。延胡索15g,金铃子、杏仁、罂粟壳各12g,荜茇、五灵脂(包)各9g,娑罗子、佛手各6g,小茴香5g。另服五磨饮。

三诊:今用镇痛而无刺激之品。刺猬皮15g,杏仁泥、罂粟壳、旋覆花(包)各12g,良附丸、全当归、延胡索、五灵脂(包)各9g。

四诊:胃痛停顿,纳谷不香,精神倦怠,四肢乏力。予异功散加炒谷芽、神曲以调之。

原按:所谓“气痛”,多属功能性的疼痛,故用辛香理气、化瘀止痛等药有效。

案8 尹女

胸次窒闷,迄今2个月之久,胸襟怡悦,则所苦瘥减,可见是肝失条达。醋柴胡、生枳实、佛手、旋覆花(包)、白苏子(包)、白芍、佩兰梗各9g,制黑丑6g,香甘松、广郁金、青皮各5g,左金丸(吞)2.4g。

二诊:先是胸襟拂逆,继之胃肠之功能亦障碍,食物不消而泄。其胸次之窒闷,则终日如此。薤白头18g,神曲15g,香附、生苍术、川芎、石菖蒲各9g,乌药6g,广郁金5g,制厚朴3g,上肉桂2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吞服1.5g。

三诊:经投散剂,症状大见改善。仍用前方。

原按:初诊用疏泄、降逆之剂。二诊时,知无动静,乃改予越鞠丸加减。方中加入薤白、乌药、菖蒲、肉桂等辛香之品,以增强胃肠功能。果然,二诊以后病势大有改善。足见因怫逆而致胃肠功能障碍,若为时较久,则非一般疏泄、降逆之剂,所能奏效。证之临床,往往如此。

评述:《类证治载·胃脘痛论治》云:治法须分新久,初痛在经,久痛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必辛通以和营,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在罗案、尹案中章老均用了辛香理气药如乌药、小茴香、细辛等,辛以通之,特别在尹案中用薤白、乌药、菖蒲、肉桂等辛香之品,以增强胃肠功能,改善了胸中窒闷。方中的罂粟壳、六轴子均系麻醉药,有明显的麻醉镇痛之效。此二药多用于风寒湿痹、历节疼痛等,功能祛风止痛、散瘀消肿。罂粟壳用量:内服研末入丸散0.3~0.9g,六轴子作煎剂每用1~3g,用量不宜大,否则,可引起中毒。六轴子对呼吸、循环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其中毒后,可有恶心、呕吐、腹泻、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动作失调、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严重时可因呼吸停止而死亡。因其两药均系剧毒药,且罂粟壳久用易成瘾,章老多用于疼痛剧烈者,痛定后即停用。此两药现已纳入麻醉药管理药品,临床治疗胃脘痛一般都不使用。

(二)瘀血阻胃,活血化瘀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初痛在气,久痛入络。久痛入络,瘀血阻胃者,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一般可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章老常用当归、桃仁、琥珀、九香虫、五灵脂、炒蚕沙、刺猬皮等以化瘀镇痛、推陈致新。

案9 王男

往日胃脘痛,有发作性,数月来连续不休;近则呕吐黑水。此胃之黏膜有溃疡。伏龙肝30g,杏仁泥24g,旋覆花(包)、生地榆、怀山药各12g,全当归、云茯苓各9g。另:鸡蛋壳煅研细末,每次服1.5g,1日3次。

二诊:进保护黏膜之药,呕吐黑水,其势大减,痛亦略定。杏仁泥24g,桑椹子、杭白芍、瓜蒌、延胡索各12g,云茯苓、玄明粉各9g。

三诊:服药不得法,痛又作,盖经过溃疡面刺激故也。杏仁30g,杭白芍18g,怀山药15g,飞滑石、云茯苓、延胡索各12g,当归9g。

四诊:溃疡性之胃痛,缓和包摄之药,只能暂缓所苦,根治纯在食养疗法。杏仁泥45g,伏龙肝30g,山药15g,云茯苓、玄明粉、黑芝麻各12g,当归9g。

五诊:胃溃疡虽见平定,还须注意饮食,佐以散剂以巩固之。五灵脂、全当归、云茯苓、煅瓦楞子各18g,象牙屑6g。上药研细末,日3次,每次吞服2~3g。

原按:该患者初病时,异常好食,食后胃内觉舒适,否则即痛。先生最后诊断为胃溃疡,除用药外,并嘱注意饮食。患者遵守所嘱,后遂未再发作。

评述:瘀血内停阻胃,可见胃脘痛如刺如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或呕血黑便,或入夜痛甚,痛彻胸背,或食后痛重,舌系带紫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对久痛入络者章老常通过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环,去瘀生新以止痛。当归、五灵脂、杏仁等行滞、化瘀、止痛,是章老多年的经验,对溃疡病疼痛确有良效。归、芍同用,可调营血,以缓急止痛:延胡索镇痛,亦具良效;煅鸡蛋壳能制酸,而且可促进溃疡愈合;用伏龙肝,取《金匮要略》黄土汤之意,温中止血。

老中医董建华先生强调胃脘痛是由于不通而痛,胃痛是不通的外在表现。根据痛与胀可辨别在气在血,胃痛初起,胀甚于痛,病在气分为主;久病入络,痛重于胀,病在血分为主,治法强调通降,调畅气血,疏通壅滞。董老治疗消化性溃疡属瘀久入络之重症,常用猬皮香虫汤,处方: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香附、香橼皮、佛手等,取效甚佳。处方用药与章老相似,其思路立法不谋而合。方中刺猬皮收涩止血,化瘀止痛。用于治疗血瘀气滞之胃脘疼痛。除入汤剂外,亦可用炙刺猬皮研末,每服3g,日服2~3次,效果佳。

(三)寒邪犯胃,温胃散寒

凡因外寒侵袭,内客胃腑,或过食生冷,冷积于中,寒邪凝胃,胃气阻滞,导致胃脘疼痛发作,症见胃凉暴痛,遇冷痛重,纳呆喜热,口淡乏味,或有寒热表证,泛吐清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称为寒邪犯胃证或寒凝气滞证,宜用散寒温胃法治疗,常用方药良附丸合香苏饮化裁。章老喜用附块、肉桂、炮姜、荜茇、椒目等药,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案10 张女

上至中脘,下及少腹,痛有发作性,发则手不可近,此气聚也。延胡索、槟榔、神曲、蚕沙、山楂各9g,青皮、莪术、皂角子各6g,肉桂2g,炮姜1.5g。

案11 陈女

离药则胃部依然攻筑上下作痛,此气体也。五灵脂15g,沉香曲、延胡索各12g,莱菔子、阿魏、附块、荜茇、川芎、当归、黑白丑各9g,甘松6g,川厚朴3g。上药研极细末,每饭后吞服2~3g,1日3次。

原按:张案治用温散。其机制在于寒凝则气聚,气聚则痛,故得温则疏通,得散则寒去,气通寒去而痛已。方中皂角子富含油脂,善于走滑,导气下行。陈案亦用温中行气,作用较上方为强。以散剂小量服之,则邪去而不伤正。阿魏对于驱除胃肠积气有特效,并治疟、痢及顽固泄泻,惟气臭难服,散剂可以胶囊盛贮吞服。

评述:从用药观之,以上两案均因寒凝气滞而胃痛。张介宾《景岳全书·心腹痛》论胃脘痛病因时说:“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有前三证,渐痛者多由后四证。”而总其大要,“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盖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故临床上寒凝气滞胃痛者亦不少,章老用药,往往让人耳目一新。方中用附块、肉桂、炮姜、荜茇温胃散寒,这是常规用药,其中荜茇值得一提。该药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临床用于治疗胃寒疼痛效果很好。此处章老的用药关键是配伍的药物,治胃终不离以“通”之立法,“寒者温之使通”,所用药物别开生面,如蚕沙、皂角子、黑白丑、阿魏等,鲜为常人所用。张案中用肉桂、炮姜温胃散寒;伍以皂角子、槟榔、青皮导气下行;蚕沙、皂角子、莪术渗湿泄浊化瘀;神曲、山楂消食导滞,故寒去气通而痛除。清代王孟英盛赞蚕沙为治“诸霍乱之主药”,乃取其渗湿解毒之功,该品还能化瘀。陈案中用附块、荜茇温胃散寒;用黑白丑、阿魏、五灵脂泄浊化瘀;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养血护膜;川厚朴、莱菔子、沉香曲行气宽中,化浊导滞;延胡索、甘松温中理气止痛。《本草经疏》云:“阿魏,其气臭烈殊常……辛则走而不守,温则通而能行,故能消积,利诸窍,除秽恶也。”此药可取小量填入肚脐内,外加胶布盖上,能温通消积止痛。黑白丑又名牵牛子,其苦辛、寒,有毒,功用泻水、下气、杀虫,治水肿、喘满、痰饮、脚气、虫积、食滞、大便秘结。《本草正义》云:此物甚滑,通泄是其专长。《本草纲目》云其“逐痰消饮”,此药用量不宜大,内服、入丸散,0.3~0.9g;煎汤,4.5~9g,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当代名医姜春华先生对消化性溃疡疼痛剧烈,遇寒而发者,常用制川乌6g,肉桂3g,乳香9g,九香虫9g,高良姜6g,温中祛寒,行气活血止痛,常可应手取效。

(四)肝胃郁热,泻热清胃

由于肝胃郁热,火邪犯胃,症现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泻热清胃。常用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黄连泻心汤本治胃家实热,胃在心下,故仲景取名“泻心汤”,方中大黄、黄连、黄芩大苦大寒,均具泻火解毒之功,既能泻心火,亦能泻一切实火。吴谦说:“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历代医家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一治心火炽盛,火犯胃络、吐血、衄血;二治误下而引起之心下痞热;三治伤寒先下后汗,致邪热内陷,而“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后人有谓治一切实热火证,或高热烦躁,神昏发狂;或积热上冲,目赤肿痛,吐血衄血,口舌生疮;或下痢脓血;或疮疡肿毒,见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均可用此方泻之。章师治疗胃火内盛所引起的胃脘痛,除用泻心汤加减外,则喜用生石膏、知母、金银花(或蒲公英)、淡竹茹、天花粉、玉竹等清泄胃热。

案12 郭男

高热3日,胃脘痛剧,拒按,3日不更衣,可知是有形之积,理应通降。苦杏仁18g,全瓜蒌、白芍各12g,枳实、连翘、黄芩、玄明粉(2次冲)各9g,制大黄6g。

二诊:药后胃脘部剧痛大定,但未得畅便,阳明燥气尚炽,仍当清之、攻之。白芍、连翘、全瓜蒌各12g,玄明粉(2次冲)、枳实、地龙、知母、郁李仁各9g,生大黄6g。

原按:此病人高热3日而出现胃脘剧痛、不大便,可能与感染有关,常见病如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其疼痛部位均与胃相近。此病虽不能确定是何炎症,但既见高热、便秘,则自当与一般胃痛迥异。故用清热泻下,其痛大定。

评述:此乃热邪灼胃,胃失和降而胃脘剧痛,大便秘结,上方用药含大承气之意。大承气汤所治之证,属于阳明腑实,热结胃肠所致,全方通大便而荡积滞,泄邪热以承阴液,使大便得通,实热顿除,则痞满、燥实诸症亦自愈。此方中用大黄合黄芩、连翘意在清泻胃火;玄明粉即芒硝加工而成,软坚润燥,合大黄泻热通便;枳实行气导滞;杏仁、全瓜蒌,一升一降,疏利通达,调整胃肠功能;白芍缓急止痛,故药后胃脘剧痛大定。

案13 王男

急性胃炎亦有高热,舌苔厚腻。曾以治温之法治之无效,热退而痛大作,坐卧不安,苦难尽述。昨以定痛丸救其急,利用石膏之钙披护胃膜之炎,兼能镇静,杏仁之氢氰酸以镇痛,杏仁之油以弛缓痉挛,川黄连为消炎药,其他皆清凉药,服后痛大停。杏仁24g,金银花、天花粉、生石膏(研极细分吞)各12g,玉竹、知母9g,淡竹茹5g。

原按:此案初起高热,舌苔厚腻,乃阳明热盛之征。胃痛而高热,是有取乎石膏、杏仁之类以镇静、镇痛。

评述:此案乃阳明胃火内盛,患者胃脘疼痛大作,坐卧不安,章师用生石膏辛甘大寒,清阳明内盛之热,是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清胃生津,与石膏相伍,增强清热泻火之功,且利用石膏之钙保护胃黏膜。杏仁镇痛,以弛缓痉挛。金银花、淡竹茹、天花粉、玉竹清胃热,养胃阴。全方共奏泄热和胃之功,适用于胃火、胃热引起的胃脘热痛。亦适用于肝胃郁热,火邪犯胃,可用上方加吴茱萸、蒲公英、生白芍、生甘草,清肝泄热,和胃养阴;肝火盛者可加牡丹皮、炒栀子各15g,以清泄肝火。笔者在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每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用蒲公英30g,或再加藤梨根30g,对改善脾胃运化功能,消除胀痛,有较好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公英水煎剂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明显减轻大鼠胃黏膜损害,使胃溃疡发生率和溃疡指数明显下降。《本草新编》云:“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蒲公英只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金银花得蒲公英则其功更大。足见章老用药之高超。

(五)湿食痰阻,消浊导滞

对于胃气上逆,湿阻、食积、痰浊等浊气壅塞者,章老善用苦辛下泄、宽中降浊的汪氏五磨饮以及辛苦芳化、理气燥湿的二陈汤,常配入椒目、黑丑、大黄之属或增谷麦芽、莱菔子,加平散、丑灵散以消滞泄浊。对胃肠功能减弱者多用薤白、乌药、菖蒲、肉桂等辛香之品,以疏通气机,泄化痰浊,增强胃肠功能。

案14 袁男

以脘闷胀为主症,加味五磨饮主之。乌药、沉香曲、海南片、生枳实、佛手、佩兰梗、谷麦芽各9g,木香3g。

案15 张女

下脘作胀,得后与气,则快然自衰,盖肠胃功能病也。薤白头、全瓜蒌各12g,莱卜子、香橼皮、佛手各9g,石菖蒲6g,川椒目5g,生大黄(研末吞服)2.4g。

案16 王女

以胃脘胀为主症,其胀多作于午后,胀剧则痛,其痛得蜷曲或重按,则稍缓。此消化不良之神经痛。古方五磨饮、越鞠丸、四七汤,皆其选也。生枳实、蚕沙各12g,香附、莱菔子、神曲各9g,川芎、皂角子(同捣)各6g,九香虫5g,生苍术3g,延胡索2g。另服五磨饮。

原按:以上医案,多半均为胃功能衰减,或障碍失调者。其舌苔多白腻或垢浊,质不明,而大便多艰而不爽。所用药物,大都均为燥湿健脾、醒胃调中、行气消胀之品;但选用皂角子、葶苈子、薤白头等,则超乎常规用药之惯例,而为章师独特之经验。皂角子辛温,除有和血润肠之功外,并善治膈痰吞酸。葶苈子《本经》谓其“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攻坚逐邪,通利水道”。故不仅长于泻肺利水,且有消食散满、导滞宽中之功。薤白头辛苦温,乃治胸痹心痛彻背之名品,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之功,尤能下气散血,健胃开膈,对脘胀有著效。故凡有胃胀者,章师悉采用之。此皆章师独到之经验,值得学习和运用。

评述:上述病案,虽记载脉舌不全,但据证分析,显系浊气壅塞胃脘所致。五磨饮子乃《医便》方,处方:乌药、槟榔、木香、枳实、沉香各等份。每次取每味生药1~2g,磨浓汁,温水冲服。功能宽中顺气,降逆破结。能治疗气厥证,亦用于肠胃食积气滞引起的胀满腹痛。越鞠丸为《丹溪心法》方,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份,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6~9g。功用:行气解郁,主治郁证,系因肝脾胃郁滞,以致气、血、痰、火、食、湿等相因成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可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成方便读》言:“治郁者必先理气,以气行则郁行,气阻则郁结耳。”治宜行气解郁为先,方中以香附为君药治气郁,川芎活血祛瘀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治食郁。痰郁可由气、火、湿、食郁而所生,亦因脾湿所生,若气机流畅,诸郁得解,痰亦随之而消。分析可谓透彻明了。方中海南片即槟榔片,《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加平散系章老自创方,由平胃散加鸡内金、砂仁组成。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湿滞脾胃。方中苍术为君,燥湿健脾,厚朴为君,行气消满,两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脾得运化,陈皮芳香理气和胃,加入砂仁、鸡内金,开胃助运。丑灵散亦为章老自创方,由五灵脂、黑丑组成,有消导行滞、通便止痛之功,实证多用之。黑丑又名牵牛子,李杲言其“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本草纲目》言其:“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章老用于消食导滞,常与五灵脂同用。

(六)虚寒胃痛,辛甘温补

对虚寒性胃痛,既取法仲景,用辛甘生阳、酸甘化阴法,选用建中汤,重在滋养强壮、缓急止痛;又取东垣甘温健补、恢复脾运、振奋胃阳之意,常以参、术为君,配以佩兰、厚朴、荜茇、艾叶芳香辛散之品。

案17 邱男

胃脘痛,饥则更甚,其食量不为之减,反稍见增,故多进饮食反稍定,此虚痛也。予黄芪建中汤。

案18 王男

每日有定时之饥饿,多在食前一二小时,进食所苦立释。否则,脐部有痉挛之不快。往者数日即愈,今则缠绵一月有半。饴糖30g,当归、生黄芪12g,白芍9g,粉甘草6g,桂枝5g,大红枣12枚,生姜五片。

案19 叶男

胃痛时发时止,今因受寒而发,神经痛也。杏仁12g,延胡索、佛手、当归、香附、旋覆花(包)各9g,甘松、川芎、高良姜、九香虫各6g。另服五磨饮子。

二诊:前方不能治其胃脘之痛,饥则其痛益甚,改作中虚论治。饴糖30g,白芍18g,全归、谷麦芽各12g,桂枝、黄芪各9g,甘草6g,大枣9枚,生姜3片。

原按:先生对胃脘痛属虚者,常用建中汤,其应用指征是:便难而痛较剧者,用当归建中汤;气虚者,用黄芪建中汤;较轻者,用小建中汤。一般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虚寒型者,用建中汤最为适应。若建中汤加蒲公英30g,其效更佳。所谓溃疡病虚寒型者,其特征有三:饥饿疼痛,得食则减;得温则舒;得按则舒。凡泛酸而嘈杂者忌用。

评述:胃脘痛得食痛缓,喜进热食,喜温喜按,此乃脾胃虚寒之证。此因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胃失和降,得热得按后,可使寒气消散,故胃痛可以暂时减轻和缓解。益气健脾温中的黄芪建中汤被公认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观察到黄芪、甘草两药治疗本病有特殊功效。现代实验研究证明:生黄芪可防止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还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游离酸的酸度,使胃酸pH上升。甘草补中缓急止痛,其提取物甘草次酸可促进溃疡愈合。

(七)胃阴亏虚,滋阴养胃

对于胃脘痛而舌红苔光剥者,倡叶氏“忌刚用柔”之说。每予魏氏一贯煎法,养肝阴滋胃液,或用麦冬、山药、知母、白芍、黄精及桑麻丸养阴滋液;更用阿胶、龟甲、鳖甲等胶质之品,既滋阴养血,又养胃护膜,以促进溃疡面之修复。

案20 史女

舌苔半光剥,溃疡病多作此状。古人谓属之阴虚,香燥药不能用。叶天士治此种胃痛嘈杂,创养胃阴之法。可见胃病不尽是吴萸姜桂证也。煅瓦楞子(打,先煎)18g,黄精、怀山药各12g,北秫米、知母、白芍各10g,麦冬、云茯苓、川楝子各9g。

原按:舌苔半光剥,是胃阴伤之证。溃疡病见此象,多为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故不可再用香燥理气之药。叶天士对此症主张“忌刚用柔”。处方师一贯煎意,用麦冬、山药、黄精、秫米养胃阴,知母、川楝子泄肝胃之热,瓦楞子制酸护膜,茯苓甘平淡渗健脾。知补者能知泻,方尽立方之妙。

评述:舌苔半光剥,是阴津不足,胃失濡养之证,临床可见胃脘隐痛或灼痛,午后尤甚,或嘈杂心烦,口燥咽干,纳呆食少,大便干结或干涩不爽。舌质红,舌苔少或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数。由于胃痛日久,因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或胃热素盛,或治疗上长期使用温燥之药,或肝阴虚,肝阳亢,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郁火内盛,故症见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心烦,口燥咽干;阴伤肠燥则大便干;舌红苔少或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数或弦细数,亦是阴虚内热的征象。治疗宜养阴益胃:常用方一贯煎加味。方取生地黄、甘杞子滋阴,沙参、麦冬益胃,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疏肝理气。章老处方除麦冬、川楝子相同外,他用山药、黄精、秫米养胃阴,用知母清胃之热,用茯苓甘平淡渗健脾养胃,较之前人更胜一筹,足堪师法。临床亦可加蒲公英、竹叶以增清胃热之功。纳差者,加神曲、麦芽之类以助胃气通降;吞酸加煅瓦楞子;疼痛较甚,可合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兼有瘀滞者,加丹参、桃仁活血化瘀。笔者养胃阴常喜用石斛,用量20~30g,《本草衍义》云石斛:“治胃中虚热。”《本草纲目拾遗》云:“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凡口干、舌红苔薄少均可使用。对舌红绛无苔,或镜面舌,或舌布裂纹者,用量可增大,常用30g以上,效佳。由于胃喜润恶燥,疏肝理气之品,一般性偏辛燥,易于伤阴耗津,对于胃阴虚需用疏肝理气药时,宜选用一些药性平和而又不太辛燥的药,如香橼皮、佛手、玫瑰花、川楝子、绿萼梅等,还有章老常用的白残花,使调气而不伤阴,补中寓疏。白残花(蔷薇花)亦为章老常用。

案21 欧阳男

凡胃脘痛,得食能舒者多属胃酸过多,其痛多剧于黄昏时;由胃酸过多酿成十二指肠溃疡,亦属可能之事。煅瓦楞子、杏仁各30g,龟甲、五灵脂、鳖甲各24g,生阿胶18g,全当归、云茯苓、山药各15g,赤石脂、延胡索、百草霜、焦六曲各12g,炒枳实、麦冬各9g,共研细末,蜜丸为梧子大,每服二三十粒。

原按:因胃脘疼痛,故用延胡索、杏仁以镇痛,因胃酸过多,故用瓦楞子以制酸;久痛多瘀,故用当归、五灵脂以和营散瘀;痛易耗气,故用山药、茯苓、麦冬以养胃。一般胃痛忌用滋腻,可是先生于本方中用阿胶、龟甲、鳖甲,颇有独到之处。盖此三味,含有胶质,具黏腻之性,既能滋阴养血,又能养胃护膜,促进溃疡面之修复。赤石脂一味,据现代药理研究,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内有毒物质,保护消化道黏膜,止胃肠道出血,先生常用之。

评述:本案未述及舌脉,从用药上推断,患者已有伤阴趋势,应有口干、舌红苔少等症,说明在病机上已转化为肝胃阴虚,不宜再用香燥理气之品,而应改用滋阴疏肝之法,可用一贯煎加减治之。方中既用麦冬、山药滋阴生津,以清补养胃,更用阿胶、龟甲、鳖甲味厚质重、血肉有情之品,滋阴养血,因均含胶质又具养胃护膜之功,其组方之巧妙,足见其中。

(八)虚实互见,消补兼施,

胃痛一证,当首先分清虚实,实证多因寒邪客胃,饮食失调,肝气犯胃,瘀血内停所致,治以祛邪为主;而虚证多因胃阴不足,脾胃虚弱所致,治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则又当邪正兼顾,依据虚实的孰多孰少,邪正的孰缓孰急,然后才能权衡治疗。或以攻为主,或以补为主,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不可固执一方一药,延误病情。章老对于虚实互见,更是选药精当,布阵井然,消补兼施,恰到好处。

案22 张男

无论进食多少,皆胀满难忍。腹中雷鸣,大便难。此肠胃功能不健全,以此方缓图功效。黄芪15g,山药、党参、生白术12g,升麻、鸡内金各9g,木香6g,制番木鳖、莪术、明雄黄各3g,共研细末,每服1.5g,1日2次。

原按:此方一面用升麻协助参、芪补气升提;鸡内金协助山药、白术健脾益气。盖脾得健运,则胀满自消,是治其本。一面用莪术、木香行气;明雄黄整肠;番木鳖即马钱子,除兴奋延髓外,并为良好的苦味健胃药。是治其标。全方补泻同用,补而不滞,消而不伤,将中西医理融汇于临床实际,确是先生医案的一个特色。

评述:案中所言“无论进食多少皆胀满难忍”,说明脾运不健,导致胃降失和。所谓“腹中雷鸣”,一般说有两种情况,多数是水饮所作,仲景谓之水走肠间,漉漉有声;亦有风邪所伤者,前人谓之“水本无声,风荡则鸣”是也。所以此处的大便难,不是血虚液少的大便干,而是因脾运乏权,湿浊困中,升降失调,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脾健宜升,方中用参、芪、白术、山药益气补脾,配用升麻升清,伍以鸡内金健脾消食,盖脾得健运则胀满自消,此乃治其本。莪术能化食滞,合木香同用,行气消胀;小量雄黄调整胃肠功能;制番木鳖为良好的苦味健胃药,此四味共治其标。全方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消而不伤。

案23 吴女

午后胃部隐痛,大便如栗状。其人体弱,神疲,当消补兼施。枳壳12g,党参、鸡内金、白术、谷麦芽、山药各9g,青皮6g,绿萼梅3g。

二诊:近来以吞酸为苦,必欲探吐乃舒,其酸多作于食后2小时许,略进饮食可以缓解,当兼用制酸剂。党参、白术各12g,枳壳、厚朴、鸡内金、乌药、谷麦芽各9g,绿萼梅5g。另:凤凰衣、炙马勃各9g,研极细末,分作21包,每服1包,1日3次,食前服。

三诊:吞酸已止,胃痛亦瘥可。黄芪、鸡内金、山药、白术各12g,乌药9g,青皮、枳壳、川厚朴各6g,绿萼梅5g。另:凤凰衣、上紫桂各9g,共研细末,分作21包,每服1包,1日3次。

原按:初诊为脾失健运,故用枳术丸加味,消补兼施。二诊仍步原法,加凤凰衣、炙马勃以制酸。三诊吐酸止,痛亦瘥可,乃用黄芪补益中气,肉桂温中散寒,山药、白术健脾,青皮、枳、朴、台乌等辛通理气,以善其后。

评述:对于脾胃虚弱,营运消化失常,以致食滞、痰浊、瘀结,患者既可见神疲乏力、便溏的脾虚征象,又见嗳腐吞酸、脘腹作胀、舌苔腻的实象,虚实夹杂,治宜消补兼施。枳术丸是其代表方,原方中是枳实与白术两味药,白术用量是枳实的两倍。白术补中健脾,枳实辛温行气消胀,本案改用枳壳,其性较缓,功用相同。初诊枳壳用12g,白术用9g,消重于补,意在以消为主。二诊中枳壳用9g,白术用12g,补重于消,以补为主。三诊中枳壳用6g,白术用12g,补益作用更强,说明气滞食阻已明显减轻。消补兼施尚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孰轻孰重,即药随症施,灵活变通。

(九)寒热错杂,辛开苦降

对于寒热错杂之心下痞一症,章师常师仲景小陷胸汤、泻心汤之意,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从而达到升清降浊、消除痞满之目的。

案24 钱男

病后心下痞,默默不欲食,以辛开苦降。杏仁、薤白头各12g,莱菔樱、姜半夏、佛手各9g,佩兰梗6g,龙胆草3g,生大黄2.4g(挫末),川雅连1.5g。

案25 张男

病后进食不慎,中脘为之窒闷,予加味之陷胸。此方为后世辛开苦降所祖,乃健胃剂也。姜半夏、全瓜蒌各12g,薤白头、佛手、生枳实、荜茇各9g,姜黄连、厚朴(研末吞)各1.5g。

原按:辛开苦降法,起源于张仲景的小陷胸汤、泻心汤。其主要作用是健胃。凡消化功能减退所引起的上腹胀满或伴有便秘者,用之均有良效。

评述:痞者,痞塞不通也。心下即是胃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由于饮食、失治、误治等原因,使寒热互结于中焦,脾胃阴阳、寒热、升降失调,遂成痞证。临床上常见胃脘灼热疼痛,胀满不舒,喜温喜按,嗳气吞酸,口干,大便干结,或时干时溏,小便短赤,苔黄腻或白腻,脉细弦或带数,治宜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多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章老师仲景泻心汤、小陷胸汤之意,取大黄、黄芩、黄连、龙胆草、川楝子,苦寒泄热,又用姜半夏、川椒目、薤白头、杏仁、瓜蒌辛宣泄浊。诚如《成方便读》言:“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章老用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痰食之阻,皆可开泄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