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溃疡性结肠炎黏膜修复药

溃疡性结肠炎黏膜修复药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并发症多发生在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本并发症预后差,易引起急性肠穿孔。慢性UC时结肠明显缩短,结肠袋消失。并发症可有大出血、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癌变等。

西医

【定义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的结肠和直肠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向近端发展,遍及整个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及里急后重等。

【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免疫因素 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异常,被认为是UC的发病原因之一。对某些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特定人群,始发以及持续存在的抗原刺激因素,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异常,产生自身抗体,当外来抗原再次攻击肠道,可造成肠道组织的损伤而最终引起组织病理变化及一系列临床表现。

2.微生物因素 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非常相似,加上部分病例应用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对UC有益,似乎提示细菌和病毒感染与本病有关,近年研究发现某些真菌与UC的发病也可能有关。

3.社会环境因素 UC的发病与婴儿期肠道黏膜缺乏足够的微生物刺激,削弱黏膜屏障防御作用相关;亦与饮食结构的改变,过多摄入红肉、高脂肪和高糖饮食有关。吸烟对UC的影响是负相关,吸烟者UC发病率低。

4.遗传因素 UC的发病有着明显的家族和种族聚集现象。UC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患者配偶的发病率不增加。研究已发现多个连锁基因可能与UC有关,如NOD2突变、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抗原。

5.精神因素 临床上常可见到UC患者伴有焦虑、紧张等表现,且多项研究也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与精神紧张有关,相关研究也显示心理刺激可通过改变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等加重胃肠道症状,但精神因素在本病中的发病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及病理生理】

1.病理

(1)急性活动期:除少数初期或轻症UC患者结肠黏膜可表现大致正常外,多数患者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镜检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肠腺底部隐窝处形成微小脓肿,这些隐窝脓肿可相互融合破溃,出现广泛的、不规则的浅表小溃疡,周边黏膜出血及炎症蔓延。随着病情发展,上述溃疡可沿结肠纵轴发展,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可出现大小、数目及形态不一的息肉样赘生物(炎性息肉,即假性息肉),可相互粘连成黏膜桥。

(2)缓解期:炎症消退,溃疡愈合,黏膜萎缩,黏膜下可有脂肪沉积。病变可致黏膜肌层增生及纤维化,造成结肠缩窄与缩短、结肠袋消失。

2.病理生理 早期可见肠黏膜因毛细血管模糊,呈大小不等的红斑,伴有黏膜充血、水肿,进一步发展为黏膜糜烂、粗糙、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重症UC黏膜粗糙,血管难以辨认。慢性炎症时有直肠瓣变钝,乙状结肠呈管状、炎症反应持续并对称。UC时可根据隐窝结构、固有层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炎症的分布,区分急性与慢性病变。黏膜隐窝因中性粒细胞浸润、肠腺开口堵塞,形成隐窝脓肿。病程较久者,除腺体破坏外,还有隐窝及腺体再生,潘氏细胞化生,黏膜下层纤维化及数目不等的炎性息肉形成。

【临床表现】

1.症状

(1)消化系统表现

①排便改变:可有黏液脓血便、腹泻及里急后重等。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2~4次;重者每日排便10次以上。粪质多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黏液、脓血。

②腹痛: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常伴里急后重。

③其他症状:严重病例可有食欲缺乏、恶心及呕吐等。

(2)全身表现: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等表现。

(3)肠外表现:包括皮肤黏膜表现(如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关节损害(如外周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等)、眼部病变(如虹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等)、肝胆疾病(如脂肪肝、胆石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2.体征 轻型患者左下腹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重型或爆发型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

3.常见并发症 肠大出血在本病中发生率约3%。肠穿孔多与中毒性巨结肠有关。肠梗阻少见,发生率远低于克罗恩病。

(1)大出血:一般为黏膜浅表炎症引起的毛细血管出血,严重者大量出血。

(2)中毒性巨结肠: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X线腹部平片可见结肠扩大,结肠袋形消失。一般以横结肠为最严重,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累及肌层与肠肌神经丛,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引起急性结肠扩张。此并发症多发生在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本并发症预后差,易引起急性肠穿孔。

(3)直肠结肠癌变: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幼年起病而病程漫长者。

(4)直肠结肠缩窄:是晚期并发症,但很少造成肠梗阻,有时很难排除深部的浸润性癌。

【实验室检查】

1.内镜检查

(1)结肠镜:结肠镜下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或接触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③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黏膜桥等。

(2)内镜超声:经肛管或直肠的内镜超声可检出脓液积聚,窦道、肠壁增厚及直肠周围结构异常。

2.钡剂灌肠检查 UC早期黏膜皱襞紊乱,肠壁呈锯齿状,肠腔可见小龛影,典型表现为肠管管壁缩窄、变短,呈铅管状。慢性UC时结肠明显缩短,结肠袋消失。重度患者不推荐行该检查。

3.组织学检查 结肠镜下直接观察到结肠黏膜的病理特点,并可取活组织检查。建议多段多点活检。

4.化验

(1)血液检查:可见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速,C反应蛋白增高。活动期患者白细胞计数可有增高,血沉加速,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严重或病情持续病例人血白蛋白下降。

(2)粪便检查:便常规与便培养反复检查不少于3次,活动期有黏液脓血便,除外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疾病。

(3)免疫学检查:抗结肠抗体、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情况及愈合情况,但无特异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并能排除肠道其他疾病。应考虑本病。诊断要点如下。

(1)多数患者在20-40岁发病,男女均可患病,炎症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也有少数累及横结肠及全结肠,以左侧结肠多见。

(2)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少数患者伴有发热、腹部绞痛及体重减轻等。可有关节、皮肤黏膜、眼及肝胆等肠外表现。并发症可有大出血、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癌变等。

(3)临床表现支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病理活检等改变者,可考虑本病。

2.诊断标准 改良的Mendelof标准应用广泛:

(1)确诊:①腹泻或便血6周以上,至少进行1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且发现1个以上的下述表现:黏膜易脆、点状出血、弥漫性炎性溃疡。钡剂检查发现溃疡、肠腔狭窄或结肠短缩的证据;②手术切除或活检标本在显微镜下有特征性改变。

(2)疑诊:①病史不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有相应表现;②有相应病史,伴可疑的结肠镜检查表现,无钡剂灌肠检查;③有典型病史,伴可疑的钡剂灌肠发现,无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报告;④手术标本大体表现典型,但组织学检查不肯定。

(3)临床类型:可简单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和慢性持续型。

(4)病变范围:直肠、左半结肠、广泛结肠。

(5)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ESR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5℃,脉搏>90/min,血红蛋白<100g/L,ESR>30mm/h。

(6)病情分期:活动期(轻、中、重度)、缓解期。

3.鉴别诊断

(1)急性感染性结肠炎:各种细菌感染,如痢疾杆菌、沙门菌、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等。急性发作时发热、腹痛较明显,粪便检查可分离出致病菌,抗生素治疗有良好效果,通常在4周内痊愈。

(2)阿米巴肠炎: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的黏膜多属正常。粪便或结肠镜取溃疡渗出物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血清抗阿米巴抗体阳性。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有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大,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黄褐色颗粒,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吸虫卵。免疫学检查亦有助鉴别。

(4)克罗恩病:克罗恩病的腹泻一般无肉眼血便,结肠镜及X线检查病变主要在回肠末段和邻近结肠且呈非连续性、非弥漫性分布并有其特征改变,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如表7-1。少数情况下,临床上会遇到两病一时难于鉴别者,此时可诊断为结肠IBD类型待定(inflammatory bowed disease unclassified,IBDU),观察病情变化。

(5)大肠癌:多见于中年以后,直肠指检常可触到肿块,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活检可确诊。须注意溃疡性结肠炎也可发生结肠癌变。

表7-1 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6)肠易激综合征:粪便可有黏液但无脓血,显微镜检查正常,隐血试验阴性。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7)其他:其他感染性肠炎(如抗生素相关性肠炎、肠结核、真菌性肠炎等)、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过敏性紫癜、胶原性结肠炎、贝赫切特病、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炎以及HIV感染合并的结肠炎等应和本病鉴别。

【治疗】 本病的治疗目的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一般治疗 UC患者强调休息,注意饮食和营养。活动期患者应有充分休息以无渣、半流质、少食多餐为原则。待病情好转后改为少渣富营养饮食。病情较重时应禁食,给予静脉营养。缓解期治疗时可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食物。重度患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注人血白蛋白。患者的情绪对病情会有影响,可予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盐:最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是柳氮磺吡啶,即磺胺嘧啶和5-ASA的结合物。不良反应如恶心、溶血、男性不育、叶酸吸收不良、白细胞下降,甚至可发生剥脱性皮炎等,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其后5-ASA便被制成各种保证药物在结肠释放的剂型,如巴柳氮钠、5-氨基水杨酸等。传统5-ASA剂型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到达结肠的剂量较少,故疗效不佳,多用于保留灌肠以治疗直肠炎和左侧结肠炎。近年来开发了几种新剂型:①用高分子聚丙烯酸薄膜包被5-ASA微粒的片剂(salofalkclaversal)可在结肠内释放;②用偶氮键结合两个5-ASA的偶氮二水杨酸(奥沙拉嗪)可集中在结肠病变处发挥治疗作用;③巴柳氮(balsalazide)以无活性载体取代SP,可将5-ASA送至结肠。此外,5-ASA肛栓剂及5-ASA灌肠剂,适用于直肠、乙状结肠等远端结肠炎患者。

(2)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仍是治疗UC活动期的主要药物,常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合用,常用的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灌肠)、泼尼松(口服)、泼尼松龙(口服、静脉滴注、灌肠)、地塞米松(口服、静脉滴注等)。

(3)免疫抑制药:常用的免疫抑制药有6-巯基嘌呤(6-MP)和硫唑嘌呤(AZA)。AZA在肝脏内分解为6-MP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减轻肠黏膜炎症,但不能改善已发生的免疫学改变,其作用机制不明。环孢素A的免疫抑制作用于1976年由Borel等首先提出,对重度活动性UC疗效较好,多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者。其起效较快,平均为5.8天,但易继发感染。此外,尚有氨甲蝶呤、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药,其疗效尚有待评价。

(4)生物疗法:肿瘤坏死因子(TNF)在UC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阻断TNF生物合成或生物作用的抗TNF治疗已经成为UC治疗的新方向。如抗TNF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英夫利昔)对UC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获得肯定,并在美国批准用于UC的治疗。同时,另一种分子靶标阻断炎症途径的新方法为通过特异性抗黏附分子,抑制致炎淋巴细胞向肠道的输送。人体化的n487整合素拮抗药(MLN-02)可选择性作用于肠道血管内皮细胞,阻止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促进炎症愈合。

3.手术治疗 绝对指征:并发大出血、穿孔、癌变及高度疑为癌变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者。相对指征:①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UC,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者;②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和(或)药物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生存质量者;③UC合并坏疽性脓皮病、溶血性贫血等肠外并发症者。一般采用全结肠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或近端加建贮袋术、全结肠近端直肠切除或远端直肠黏膜剥脱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

【预后】 本病呈慢性过程,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轻度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急性暴发型、有并发症及年龄超过60岁者预后不良,持续活动或反复发作频繁,预后较差,但如能合理选择用药治疗,亦可望恢复。病程漫长者癌变危险性增加,应注意随访,推荐对病程8~10年以上的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和病程30~40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患者,至少每2年1次行监测性结肠镜检查。

【疾病诊治流程】 参考《2012年广州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1.诊断流程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流程详见图7-1。

2.治疗流程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流程详见图7-2。

中医

【定义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于中医“痢疾”“泄泻”范畴。本病记载于《黄帝内经》,因所下物如涕如脓,黏滑垢腻,排出时辟辟有声称“肠澼”。《素问·风论》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厥阴之胜,少腹痛,注下赤白”。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泄泻”“痢疾”统称为“下利”。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此由肠胃虚弱,为风邪所伤,则夹热。热乘于血,则血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

图7-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流程

图7-2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流程

【病因病机】

1.病因 本病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素体脾肾不足有关。病因核心是肝脾失调,气血壅滞,肺肾失主,水津代谢受阻,引发大肠传导功能障碍,经络受阻,浊毒久伏,正气受伤,不能束邪,毒邪必逆于大肠肉理,外损脂膜,内伤募原大络、小络、毛脉。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不调常是主要发病诱因。

2.病机 不同症状的病机侧重点有所不同。以泄泻为主者分虚实,实证为湿热蕴肠,大肠传导失司;虚证为脾虚湿盛,运化失健。以脓血便为主者,实证为湿热蕴肠,损伤肠络,肠膜血络受伤,络损血溢;虚证为湿热伤阴,虚火内炽,灼伤肠络。腹痛实证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肠,气血不调,肠络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土虚木旺,肝脾失调,虚风内扰,肠络失和。

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病理上呈现瘀、痰、水、毒互结不散,化热为腐,轻则水湿,瘀滞、浊毒内蕴,甚则热毒伤营,损伤募原之肌腠,化腐病变。

本病迁延不愈,病程多在6周以上,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湿热多于寒湿,或有积滞,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滞于肠中,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导致气血瘀滞,肠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标实为湿热、寒湿、积滞、瘀血。但有本虚存在,本虚为脾肾阴阳气血的虚弱。

【病证诊断】

1.病名诊断 本病以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归属于中医“痢疾”“泄泻”的范畴。肠胃虚弱,为风邪所伤,则夹热。热乘于血,则血迫肠道,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

2.辨证要点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故需辨虚实: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不同时期病机特点如下。

(1)发作期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相杂或血多脓少,便次频繁,肛门坠痛或灼热为主证,或可兼见发热等全身症状,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沉滑。

(2)缓解期腹部隐痛,或兼有轻度里急后重感,大便量次减少,质偏稀夹带黏液,或少许赤色,腹胀肠鸣,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或沉细。

辨证论治

1.辨证治疗原则 治疗应根据病证的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通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之法,可用于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活血化瘀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祛腐托疮生肌法为局部治疗的关键。

2.分证论治

(1)大肠湿热证

①症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黏液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②病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

③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④方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药物:芍药、黄芩、黄连、大黄、槟榔片、当归、肉桂、广木香、炙甘草

大便脓血较多加紫珠草、地榆、马齿苋凉血解毒;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腹痛较重加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发热加葛根、金银花解肌退热。

常用中成药:香连丸,口服,每次3~6g,每天2~3次。

(2)脾虚湿蕴证

①症状:腹泻、黏液稀便或便中少量脓血,黏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腹部隐痛、纳差腹胀,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②病机:脾气虚弱,湿浊内阻。

③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④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白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枣。

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枳实消食导滞;腹痛怕凉者加炮姜、乌药温中散寒;久泻气陷者加黄芪、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石榴皮、乌梅、诃子涩肠止泻。

常用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口服,每次6g,每天3次。

(3)寒热错杂证

①症状: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腹部有灼热感,烦渴,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

②病机:脾肾亏虚,邪热内蕴。

③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④方药:乌梅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川椒、桂枝、黄连、黄柏、人参。

腹痛甚者重用白芍缓急止痛;四肢逆冷加桂枝、细辛。

常用中成药:乌梅丸,口服,每次2丸,每天2~3次。

(4)脾肾阳虚证

①症状:久泻不愈,完谷不化或滑脱不禁,腰酸肢冷,舌胖质淡,苔白,尺脉细弱。

②病机:脾肾阳虚,寒湿内生,泻痢不止。

③治法: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④方药: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诃子、罂粟壳、肉豆蔻、白术、人参、木香、肉桂、炙甘草、当归、白芍。

寒甚者加炙附片、细辛温肾祛寒;腹痛甚者重用白芍缓急止痛;小腹胀满加乌药、小茴香、枳实理气除满;大便滑脱不禁加赤石脂、乌梅、石榴皮收敛固脱;脱肛加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常用中成药:固本益肠片,口服,每次8片,每天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5)肝郁脾虚证

①症状: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大便稀溏,或黏液便,嗳气,食少腹胀,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②病机:肝郁不舒,横逆犯脾。

③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④方药: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合四逆散(《伤寒论》)加减。

药物:陈皮、白术、芍药、防风、柴胡、枳实、炙甘草。

排便不畅,矢气频作加枳实、槟榔片、炒莱菔子理气消食导滞;脾虚明显者加党参、茯苓、山药健脾补中;小腹胀甚加乌药、沉香理气除胀;大便有黄白黏冻加黄柏、败酱草清肠解毒。

常用中成药:固肠止泻丸(结肠炎丸),口服,每次4g(浓缩丸)或每次5g(水丸),每天3次。

(6)阴血亏虚证

①症状:痢下赤白,脓血黏稠或虚坐努挣,排便困难,午后低热,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

②病机: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③治法:滋阴养血,益气健中。

④方药: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合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党参、茯苓、白术、甘草。

虚坐努挣加诃子、石榴皮收涩固脱;五心烦热加银柴胡、鳖甲(先煎)清虚热;便下赤白黏冻者加白花蛇舌草、秦皮清化湿热;便血鲜红者加地榆、仙鹤草等凉血止血。

常用中成药:补脾益肠丸,口服,每次6g,每天3次;儿童酌减;重症加量或遵医嘱。

3.其他疗法 中药保留灌肠,使药物直达病灶,吸收完全,浓度高作用持久;药物不经过胃与小肠,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影响,减少了对消化道的刺激;药液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便于药物吸收,起效快,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敛疮生肌类:儿茶、白及、赤石脂、枯矾、炉甘石和诃子等;②活血化瘀和凉血止血类:蒲黄、丹参、参三七、地榆、槐花、仙鹤草、血竭、侧柏叶和云南白药等;③清热解毒类:青黛、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败酱草、苦参、金银花、鱼腥草和白蔹等。

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推拿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起到直接缓解症状并改善机体功能状态的作用,具有调整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尤其对腹泻、腹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具有一定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常用取穴有:脾俞、天枢、足三里、大肠俞、气海、关元、太冲、肺俞、神阙、上巨虚、阴陵泉、中脘、丰隆。

【预防、调护、转归】 起居有常,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谨防风寒湿邪侵袭。饮食有节,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

急性泄泻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炙煿厚味、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应避免摄食。泄泻耗伤胃气者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虚寒泄泻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阳,调和胃气。

本病通过合理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从活动期诱导进入缓解期。另有少数患者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穿孔、上皮内瘤变等并发症,应及时采取中西医结合及外科手术治疗。

(施丽婕 李慧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