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纳起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等诸多致病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冠居榜首,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他致病因素的发病过程。这些疾病的病因一半以上是行为因素或与行为因素有关。而人们的适应行为一旦失败,就会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形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文化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由于SCM和SCC的影响,会使许多疾病、自杀等上升。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和环境因素;既受个人行为的影响,也受群体行为的影响。归纳起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等诸多致病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冠居榜首,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他致病因素的发病过程。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逐步转化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精神疾病(心理障碍)为首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因一半以上是行为因素或与行为因素有关。

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尤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具有潜袭性、累积性的特点以外,还具有经常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二、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生物因素的致病作用、范围、程度与其侵入机体的部位是否适宜有密切关系。目前由于预防免疫科学的进展,抗生素的应用,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致死疾病。

三、躯体疾病的影响

现代研究证明,人的情绪与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消极的情绪往往会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各器官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而疾病又可导致不良的情绪,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体也在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以保持对环境的适应性。大量的研究证明,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疾病的发生和转归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已被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所证实。人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社会因素对人体有着巨大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一方面社会环境是人们最大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社会获得的信息来源来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功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社会。而人们的适应行为一旦失败,就会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形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过重或持久的压力可以造成机体的内稳态平衡失调,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经济与健康 经济与健康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能为大众的健康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健康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劳动条件、营养状况较好,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医疗保健和公共设施较完善,有利于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文化与健康 文化系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可归纳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类。医学心理学研究文化与健康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的概念出发。文化与健康的影响是相互的、多层面的,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人际交往的方式等,从而对健康发挥着广泛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人的行为受着人的信念、价值取向和对现实利益的态度的支配。人们在保健行为上怎样做和做什么,是无法摆脱文化因素影响的。文化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文化的病因学角度:人的疾病不能摆脱生物因素和理化因素的影响,从这个方面看,要减少疾病,增进健康,既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采取必要的社会措施。移风易俗,改变不卫生的习惯,是消除各种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见,必须有文化因素的参与。实际上,与疾病作斗争,是人和社会同疾病的斗争,是文明人和文明社会同疾病的斗争。离开了文化,也就从根本上解除了同疾病斗争的武器。

(2)文化环境因素:文化环境是指由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它属于心态显型文化,而不同于深藏在人们心理和情感之中的那种心态隐型文化。文化氛围是直接影响人们心理和生理状况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也可以说是不同层次的文化圈,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人们生活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有着轻松和亲切感,如果得到认同、理解和尊重,就会保持心理上的稳定;否则就会产生孤独、压抑的心境。文化氛围如果是祥和友好的,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益处。反之就会起到消极的作用。

(3)社会文化迁移(SCM)和文化矛盾(SCC):社会文化迁移是指人的社会环境的变动,如职业变更、居址迁移、地位变化等。社会文化矛盾是指人的能力与其社会地位的矛盾。由于SCM和SCC的影响,会使许多疾病(如冠心病)、自杀等上升。美国著名的行为医学家赛姆(Syme)等研究发现,凡在农村长大后来迁居到城市做白领工作的人,比仍留在农村做蓝领工作或在城市里长大做白领工作的人的冠心病发生率高3倍以上,且这种危险性不可能用饮食习惯、吸烟、家族史、高血压等传统因素来解释。

3.都市化与心身健康 由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和都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人口集中、城市噪声、人口频繁流动等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公害”,这不仅影响到经济生活,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明显。都市化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使人们更多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

都市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及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节奏改变:以往乡村田园式的生活方式被城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取代。生活节奏加快,致使人整日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长此以往,有些人就会产生“紧张病”;严重者可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诱发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影响内分泌系统,出现妇女月经异常,男子阳萎等。

(2)生活质量改变:城市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由消费生活看,衣、食、住、行社会化程度较高。随着城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导致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出现了诸如电视病、空调综合征、化妆品皮炎等新型疾病。

(3)人口高度集中: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使人口密度比乡村高出许多倍,从而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乘车难以及社会化生活服务设施不足等。这些也是引起心身问题的原因之一。

(4)都市噪声:凡能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也就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一般认为,50dB以下的为安静,50dB以上可影响人的脑力劳动,80dB会使人烦躁不安,90dB会使人听力下降,100dB以上则可导致耳聋。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性噪声、交通性噪声、生活性噪声和音乐性噪声等。长期受噪声侵扰,会引起人们耳鸣、头痛、失眠、听力下降等,称为“噪声综合征”。继之会对人体各个器官功能造成损害。

4.科学技术与健康 科学技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医学科学技术同样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人体健康素质的巨大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信心,从而对个体和群体的身心健康发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健康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加强了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很难估计这种干预的后果,而这种干预常具有两重性,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会带来有害的后果,造成新的健康问题。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孕育了知识经济的诞生。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就是无形的财富。但物质财富的巨大诱惑常常会让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过分膨胀的信息资源有时也会变成一种过重的心理负担。信息的这两种“副作用”,被专家们概括为信息“上瘾”与信息过剩,即“信息污染综合征”。

信息污染综合征对人们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大脑。一般情况下,人的大脑对信息都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抽象概括的功能,但当信息量超载、传递杂乱无章、信息真假难辨时;超过大脑承受能力时;或人体处于疲劳状态而必须强迫接受时,就会导致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失调,轻则扰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压力,重则出现头昏脑涨、烦躁不安、精力涣散、心理失调等症状,甚至会引发心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紧张性休克。

五、卫生服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卫生服务是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家庭、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卫生经费投入以及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均对人群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卫生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障系统存在缺陷,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治居民的疾病,促进其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