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中益气清热降逆证方竹皮大丸

安中益气清热降逆证方竹皮大丸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虚热较盛,则重用白薇,以加强透解虚热之效;或伴心悸,便秘者,可加入柏子仁润养心肺等,皆应据证加减。 竹皮大丸证与橘皮竹茹汤证,同有呕逆,虚烦不安,口干,脉虚数等证,但前者属阴血不足,中虚气逆,证以呕吐,心烦不宁为主证;后者偏重胃虚有虚热,气逆上冲,证以呕吐,呃逆为特征。产后3个月,哺乳,身热为38.5℃。某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服“更年康”等药物,未见效果。守方化裁,共服20余剂而病瘳。

【证象】 乳中虚:哺乳期,心中烦乱,时时呕吐,或见身热,口干渴,体倦少食,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证质】 阴血不足,中虚气逆。

按:产妇素体气血不足,今产后哺乳时期,婴儿需求乳汁而去多,中气虚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扰于胃则胃气失和则见呕逆,邪热上扰神明,则心神失主,故见心烦不宁,气虚则体倦乏力,纳食不振。舌脉均阴虚内热之象。也称“产后烦呕”。

【证治】 安中益气,清热降逆。

【证方】 竹皮大丸方(图20-4)。

用以下5味,共为细末。枣肉和丸,大如梧桐子。每次3~6克,每日2~3次。白开水送下。

或作汤剂,用以上5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渣。分2次温服。

图20-4 竹皮大丸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按:方中竹皮即竹茹,甘寒清热,降逆和胃;石膏质重性寒,清虚热除烦,镇逆和胃;白薇性寒,善入阴分,清虚热而除烦热;桂枝配甘草,辛甘化气;方中甘草用量独重,辅以枣肉,益气补中,培补气血化生之源,使气胜气血自生,也即“安中益气”之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烦,降逆和胃,益气安中之效。用之可使热清胃和,里气自安,制成丸剂,小量多次频服,意在缓调。若虚热较盛,则重用白薇,以加强透解虚热之效;或伴心悸,便秘者,可加入柏子仁润养心肺等,皆应据证加减。

【类证辨析】 竹皮大丸证与橘皮竹茹汤证,同有呕逆,虚烦不安,口干,脉虚数等证,但前者属阴血不足,中虚气逆,证以呕吐,心烦不宁为主证;后者偏重胃虚有虚热,气逆上冲,证以呕吐,呃逆为特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产褥期感染,妊娠呕吐,妊娠中毒症,癔症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病毒性肝炎,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热作用,镇呕作用。

【医案选例】

(1)华某,女,31岁。1979年7月10日。产后3个月,哺乳,身热为38.5℃。连续7~8天,偶有寒栗状,头昏乏力,心烦喜躁,呕逆不已,但吐不出,脉虚数,舌质红苔薄,以益气安胃为主。

淡竹茹9克,生石膏9克,桂枝5克,白薇6克,生甘草12克,制半夏9克,大枣5枚。2剂。

药后热除,寒栗解,烦乱平,呕逆止,惟略头昏,复于调治痊愈。

(何 任医案)

(2)王某,女,50岁。1994年8月29日初诊。近半年来,感觉周身不适,心中烦乱,遇事情绪易激动,常常多愁善感,悲恸欲哭。胸闷心悸气短,呕恶不食,头面烘热而躁,口干善饮,失眠多梦,颜面潮红,但头汗出。月经周期不定,时有时无。某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服“更年康”等药物,未见效果。舌苔薄白,脉来滑大,按之则软。刘老辨为妇女50岁乳中虚,阳明之气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治宜养阴益气,清热除烦,为疏《金匮要略》竹皮大丸加减:

白薇10克,生石膏30克,玉竹20克,牡丹皮10克,竹茹30克,炙甘草10克,桂枝6克,大枣5枚。

服药5剂,自觉周身轻松,烦乱呕逆之症减轻;又续服7剂,其病已去大半,情绪安宁,睡眠转佳,病有向愈之势。守方化裁,共服20余剂而病瘳。

(刘渡舟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