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皮病类皮肤病

红皮病类皮肤病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皮病或称剥脱性皮炎,是指累及体表面积>90%的严重炎性皮肤病,临床上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脱屑为特征,泛发性淋巴结病和发热,可有明显全身症状。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红皮病可保留原有疾病的组织病理特征。3.糖皮质激素治疗 用于药物所致红皮病。本病预后取决于病因,药物诱发的红皮病预后最好,病变常在2~6周消退。湿疹性红皮病、特发性红皮病和红皮病型银屑病病程可能长达数月或数年。

一、红 皮 病

红皮病(erythroderma)或称剥脱性皮炎(exfoliative dermatitis),是指累及体表面积>90%的严重炎性皮肤病,临床上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脱屑为特征,泛发性淋巴结病和发热,可有明显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个阶段。

【病因】

1.药物 能引起红皮病的药物较多,常见的有别嘌醇、卡马西平、磺胺嘧啶、青霉素、链霉素、抗疟药、巴比妥类和重金属制剂(砷剂、金盐、汞剂、铋剂)等。

2.继发于其他皮肤病 包括银屑病、湿疹、毛发红糠疹、异位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其中以银屑病最多见。

3.恶性肿瘤 发生率约1%。较多见的为恶性淋巴瘤,在恶性肿瘤相关红斑中超过25%~40%,如白血病、网织细胞肉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其他有消化道肿瘤、肺癌等。

4.其他疾病 肝炎、放疗后、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及艾滋病。

5.儿童型 病因有免疫性疾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化疗营养病后(蛋白质营养不良)、感染(SSSS)、中毒和药物反应、皮肤病(特应性皮炎)。

6.特发型 少数病例的病因暂不清楚,可能是因为潜在病因尚未暴露出来。

【发病机制】

是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之间互相作用引起表皮细胞转换率增加、良性型(银屑病等)恶性型(蕈样肉芽肿)分别由Th1型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介导。

红皮病的发病机制见图21-10。

图21-10 红皮病的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1)急性期:药物或接触性皮炎发展而来。典型症状为急性发作弥漫性皮肤潮红、浸润、肿胀和脱屑(彩图21-3)。红斑迅速扩展,12~48h可能累及全身。2~6d后出现鳞屑,常首发于屈侧面;鳞屑大小不一,可呈糠状,每例患者的脱屑程度及鳞屑特征不同。在脱屑期,皮肤干燥、发热,呈鲜红色。皮损出现肿胀、渗液、结痂,可继发感染。

(2)慢性期:以皮肤浸润为主,渗液和剥脱较轻,可出现色素沉着或皮肤异色病样改变。皮肤绷紧感是较为特异的症状,严重的瘙痒。眶周皮肤炎性水肿可导致睑外翻,发生溢泪。可能有头发和体毛脱落及甲嵴、甲板增厚或脱落。

2.全身表现 伴有明显的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1)肝大、脾大:20%~35%的患者有肝大,3%~20%有脾大。

(2)淋巴结肿大:见于60%以上的患者,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腹股沟和腋窝淋巴结受累最多见,颈部次之。

(3)体温调节及基础代谢率变化:多数患者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也可发生低体温,或发热与低体温交替出现。体温调节机制严重紊乱,热量丧失过多引起代偿性代谢亢进和基础代谢率升高。

(4)血流动力学改变:皮肤血流量增加可能导致高排性心力衰竭,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凹陷性水肿、心率加快等。

(5)低白蛋白血症:常见原因有血容量增加、白蛋白合成减少或分解增多、脱屑或经皮肤蛋白质丧失增多。

(6)负氮平衡:当脱屑达7.1g/(m2·24h)。

(7)免疫学改变:γ-球蛋白增多,偶见IgE水平明显升高和CD4T细胞减少。

(8)临床亚型:①银屑病型;②毛发红糠疹型淋巴瘤型药物型;③特应性皮炎;④移植物抗宿主病型;⑤儿童型(SSSS、蛋白营养不良、药物、中毒)。

【组织病理】

为非特异性改变。表皮多见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缺如,棘层肥厚。急性期表皮水肿显著,有时见海绵状形成。真皮亦可水肿,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红皮病可保留原有疾病的组织病理特征。

1.一般特征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角化不全,细胞水肿,真皮水肿,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慢性期可见棘层肥厚与表皮脚延长。

2.淋巴瘤所致者 浸润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部分病例具有特异性改变:真表皮交界处带状淋巴样细胞浸润、出现非典型性脑回状单个核细胞与Pautrier微脓肿,但应注意Sézary综合征可有慢性皮炎的部分特征,良性红皮病偶尔也会出现淋巴瘤的部分特征。

3.不典型的病例 有时需要在病程中进行多次活检方可发现其特异性病理改变,但部分病例可能在整个病程中均为非特异性改变。对良、恶性红皮病中浸润淋巴样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一般均显示为成熟T细胞特征,故而并不能借此来鉴别。

4.原发疾病特征 银屑病性红皮病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落叶型天疱疮而来者可见表浅的棘层松解,鱼鳞病样红皮病发展而来者角化过度明显,毛发红糠疹而来者有致密的毛囊角栓。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与临床表现是诊断重要的条件,重要的是找出病因,银屑病性红皮病有银屑病史,多由于刺激性治疗而引起,可见到残存的银屑病性皮损或偶见正常“皮岛”。湿疹引起者,有湿疹病史,恶性淋巴瘤伴发的红皮病。多次活检观察病理特征,结合病史分析,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分析有助于鉴别疾病的良性或恶性。

2.鉴别诊断 见表21-6。

表21-6 不同病因所致红皮病鉴别

【治疗】

1.病因治疗 病因明确者,应尽早去除,如立即停用过敏药物和刺激性治疗,及时处理原发疾病,伴发恶性肿瘤者应同时进行抗肿瘤治疗。

2.支持疗法 给予高蛋白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感染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纠正负氮平衡。

3.糖皮质激素治疗 用于药物所致红皮病。一般可用泼尼松,40~60mg/d,口服。病情严重者可采用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200~500mg,静脉滴注,1/d,病情控制后可减量或改为泼尼松口服。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亦可同时进行。亦可用甲泼尼松龙冲击。使用激素时,应注意补钾。

4.免疫抑制药 甲氨蝶呤(MTX)可用于银屑病、毛发红糠疹所引起的红皮病,环孢素对原发病为银屑病有效,阿维A对毛发红糠疹引起的红皮病有较好的疗效,阿维A及阿维A酯对银屑病性红皮病有效。

5.抗组胺药 有镇静、止痒作用。瘙痒明显者可使用。

6.局部疗法 安抚止痒、保护皮肤、防止感染。依具体情况,可选用无刺激性的粉剂、洗剂、霜剂或软膏。糜烂渗液明显者,可用3%硼酸溶液局部湿敷,但面积一般不能超过体表的30%~40%。眼、口腔及外阴部损害应给予相应处理。

7.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主,可用清瘟败毒饮或化斑解毒汤加减。慢性期宜滋阴清热、补气健脾,可用增液汤加减。

【循证治疗选择】

住院C,润肤药C,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C,PUVAC,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C,环孢素D,细胞毒药物/抗代谢药C,系统使用维A酸药物C,体外光化学治疗C

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病因,药物诱发的红皮病预后最好,病变常在2~6周消退。湿疹性红皮病、特发性红皮病和红皮病型银屑病病程可能长达数月或数年。死因包括肺炎、败血症、心力衰竭、肝肾损害。恶性肿瘤预后不良。

二、落屑性红皮病

落屑性红皮病(erythroderma desquamativa)又称Leiner病,病因不明。为一种伴有显著红斑和鳞屑的全身剥脱性皮炎,多见于6~20周哺乳婴儿。

【病因与发病机制】

Miller等证明补体C 5减少,认为本病可能与患儿补体C 5低下、导致免疫清除功能减弱。免疫功能缺陷可能是重要病因,皮肤表面存在念珠菌或葡萄球菌等因素有关。国内报道,双胞胎占到较大比例,可能遗传因素起着作用。

【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皮疹为泛发性持续性红斑,表面覆以灰白色鳞屑,易剥脱。在头部及眉弓部位皮肤潮红浸润,表面覆以较厚的黄色油腻性痂皮,似脂溢性皮炎;掌跖可发红、轻度角化过度及脱屑。

2.发病特征 本病常始于出生后2个月或稍后的哺乳婴儿。从头部、尿布区开始并迅速累及全身(图21-11,彩图21-4)。在四肢伸侧鳞屑明显,而屈侧鳞屑较少而细小;面部红斑较轻,鳞屑细小且少。

图21-11 脱屑性红皮病

3.全身表现 全身表浅淋巴结可轻度肿大。患儿常有消化不良、顽固性腹泻、低蛋白血症,发病2~3周后皮损开始消退,最后消失。继发念珠菌及细菌感染而致全身情况变差、消瘦、贫血,可因继发肺炎、肾炎或脑膜炎而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哺乳期婴儿全身皮肤弥漫潮红脱屑,面部似脂溢性皮炎不难诊断。应与特应性皮炎、肠病性肢端皮炎、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相鉴别。

【治疗】

1.系统治疗 加强护理,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补充蛋白质和生物素、B族维生素和锌、维生素C、1%硫酸锌糖浆;小量多次输新鲜血或新鲜血浆。重者酌情短期内服皮质激素,IVIg。有继发感染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2.局部治疗 糖皮质激素加抗细菌/抗真菌合剂使用,如酮康唑霜、联苯苄唑香波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外用无刺激的霜剂,多磺酸黏多糖乳剂、肝素软膏(海普林软膏)。常用市售保湿剂丝塔英系列护肤品(法国高德美公司产)如丝塔洁面乳、丝塔保湿润肤霜(露)。

【预后】

支持疗法改善患者体质状况,病情缓解至痊愈,预后尚好,但常合并感染,继发肺炎、脑膜炎死亡,国内报道死亡率15%。

(刘衍彬)

【注释】

[1]应按烧伤面积的估算方法,确定皮损和剥脱面积,而对多形红斑病谱进行分类诊断。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为便于记忆,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①头颈部=1×9%,即发部占体表3%,面部占体表3%,颈部占体表3%;②躯干=3×9%,即躯干前占体表13%,躯干后占体表13%,会阴占体表1%;③双上肢=2×9%,即双上臂占体表7%,双前占体表6%,双手占体表6%;④双下肢=5×9%+1%,即双臀占体表6%,双大腿占体表21%,双小腿占体表13%,双足7%,成年女性的臀部和双足各6%;共为=11×9%+1%
  儿童头大,下肢小,可按下法计算:头颈面部=[9+(12-年龄)]%,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此外,不论性别、年龄,病人并指的掌面约占体表面积1%,此法可辅助九分法,测算小面积烧伤也较便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