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肤病遗传方式

皮肤病遗传方式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致病基因只能随同Y染色体同后代传递,这种遗传方式称为Y-性联遗传,也称全男性遗传。一些常见皮肤病病因复杂,其发病既涉及遗传基础,又需要环境因素作用,故称为多基因病。1.银屑病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29.4%。银屑病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式,不符合单基因显性、隐性、共显性遗传模式及环境模式和非主基因遗传。2.白癜风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在白癜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现有的遗传学资料,可将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等。

一、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

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是由突变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主要与一对基因有关,并按孟德尔式家系方式传递。

突变的基因在杂合状态(heterozygous state)下引起的疾病,称为显性遗传性疾病;突变基因在纯合状态(homozygous state)下引起的疾病,则称为隐性遗传性疾病。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则所引起的疾病为性连锁遗传病,有时也称X-性联遗传病,亦有显性、隐性之分;若突变基因位于另外22对常染色体(autosome)则称为常染色体遗传病。

(一)各型遗传性疾病的遗传方式

下面以系谱类型(pedigree pattern)来对四类遗传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性联遗传及Y-连锁遗传)的遗传方式分述如下。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s,A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指致病基因位于第1~22对常染色体中的某一对上,且这种基因是在显性情况下的遗传方式。通常只要在成对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上有一个这样的基因,个体就会发病或出现症状。除发生新的突变外,患者的双亲中往往有一个是患者,而且每代可出现患者,呈连锁遗传,杂合子患者与正常人婚配后,其子女得病的概率为1/2,而且男女患病的概率均等。AD可分为完全型显性遗传、不完全型显性遗传、不规则型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utosomal recessive disorders) 由于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以只有隐性纯合体才发病,在杂合体时,其隐性致病基因的作用被其显性基因所掩盖,而不表现相应的疾病,表型与正常人相同,但是却可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此类疾病患者的双亲不发病,但均为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子女中男女发病概率均等,与性别无关,系谱中无连续遗传现象,常为散发病例,近亲婚配时后代中发病率明显增高。

3.X-性联遗传性疾病(X-linked disorders)亦可分为X-性联隐性遗传疾病(X-linked recessive disorders)和X-性联显性遗传性疾病(X-linked dominant disorders)。X-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仅发生于男性,但致病基因却来源于其携带者母亲;男性患者不能将疾病传递给其儿子,但其女儿均可能是携带者,也称交叉遗传(cross inheritance)。在X-性联显性遗传性疾病中,男女均可患病,有的其系谱初看起来类似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X-性联显性遗传性疾病呈交叉遗传,即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从其母亲传来,而且将来只能传给他的女儿。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儿子和女儿各有1/2的可能发病。此外,在系谱中也可见连续遗传,即每代均有患者。

4.Y-性联遗传性疾病(Y-linked inheritance disorders) 在这类疾病中,某遗传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致病基因只能随同Y染色体同后代传递,这种遗传方式称为Y-性联遗传,也称全男性遗传(holandric inheritance)。其特点是具有Y-性联基因者均为男性,由父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女性中不会出现相应的遗传性状或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症和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症就属于Y-性联遗传连锁的例证。

(二)已定位或确定致病基因的单基因遗传皮肤病

1.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我国学者首次将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q11~q21区域,日本学者首次发现了该病的致病基因ADAR。

2.点状掌跖角化 目前已将该病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8q24.1~8q24.2及15q22.2~15q22.3区域,其中15q22.2~15q22.3区域与国外学者所定位的区域一致。

3.雀斑 近来我国学者,在世界上首次将雀斑基因定位在染色体4q32~q34(约15Mb)的染色体区域内。

4.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 国内有学者曾经对一汉族人PSEK家系的LOR基因进行了测序研究,结果未发现LOR基因发生突变,从而首次证实本病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并利用全基因组扫描定位研究将其易感基因位点定位于染色体21q11.2~21q21.2。

5.红斑性肢痛病 目前我国学者在世界上首次确定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病的致病基因SCN9A。

6.毛囊闭锁三联征 最近我国学者运用连锁分析,将其致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p21.1~1q25.3区域。

7.毛发上皮瘤 国内有学者利用连锁分析排除了与9q21连锁,并首次确定为MFT的致病基因CYLD。

8.汗疱疹 最近国内有学者在世界上首次将其易感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8q22.1~18q22.3,这也是首次为汗疱疹作为遗传性疾病提供了遗传学的证据。

二、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

一些常见皮肤病(如银屑病和白癜风等)病因复杂,其发病既涉及遗传基础,又需要环境因素作用,故称为多基因病。系谱调查表明,这些病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常常表现出家族倾向,但系谱分析又不符合一般的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性连锁遗传模式,同胞中的患病率远比1/2或1/4低,只有1%~10%。研究表明,这类疾病的发生不是决定于一对等位基因,而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所决定。

下面就几种主要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做以下介绍。

1.银屑病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29.4%。银屑病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式,不符合单基因显性、隐性、共显性遗传模式及环境模式和非主基因遗传。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在染色体1p、2q、3q、4q、6p、8q、14q、16q、17q、19p和20p上均发现易感区域。

2.白癜风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在白癜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汉族人寻常型白癜风家族史阳性率15%。

汉族人寻常型白癜风的最主要的易感基因位点为染色体4q13~4q21已被OMIM收录且命名为AIS4。国内有学者在对汉族人寻常型白癜风的HLA抗原进行系统研究时发现,HLA等位基因中HLA-A*2501、-A*30、CW0602及-DOA1*0601、-DQB1*0303等与汉族人寻常型白癜风高度关联,并且相关位点的HLA单倍型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首次在国际上公认的白癜风AIS4中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基因PDGFRA及KIT基因突变是少数汉族白癜风患者的致病突变,较明确提出白癜风的发生与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基因改变有关,在国内首次提供了白癜风的汉族人群中存在单基因遗传模式的证据。

3.斑秃 大量的人群、家族、双生子研究AA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因子遗传模式的复杂疾病;大约25%患者有家族史,其中汉族人阳性率为8.4%,遗传度为47%。近年来斑秃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发现某些HLA-Ⅰ、HLA-Ⅱ、HLA-Ⅲ类基因区与斑秃关系密切,并发现了一些非HLA区域可能成为斑秃的候选基因区域,如同系C3H/HeJ小鼠的第6号染色体、免疫球蛋白基因、MX1基因(干扰素介导人类p78蛋白的基因)等。最近有学者通过定位研究发现6号、10号、16号、18号染色体为斑秃易感位点,其中6q与小鼠模型定位结果一致。

4.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是遗传与免疫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一种复杂疾病,具有家族发病的倾向,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式;汉族人SLE阳性家族史为7.2%,遗传度为44%;国外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SLE患病率为25%~70%,异卵双生子SLE患病率为1%~3%。由此可见,遗传因素是很明显的。同时,由于同卵双生子并非100%患病,也提示非遗传的环境因素(如感染、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诱发疾病的发生。现已研究发现HLA-Ⅰ(HLA-DQa,HLA-DQb,HLADQW5,HLA-DQW6)、HLA-Ⅱ(HLA-DR2,HLA-DR3)、HLA-Ⅲ(C1、C1q、C1r/s、C4、C2)、TCR、Vb2、Vb7、PARP、FaS/Fasl、IL-10、IL-1、TNF、补体受体、MBP等与红斑狼疮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5.特应性皮炎 早期的大量遗传模式及双生子研究表明,单一遗传模式均不能解释所有特应性皮炎,故目前公认特应性皮炎是多基因病,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导致发病。现已发现13q12~q14、5q31~q33、20p、lp21、3q21、17q25上存有AD的易感位点并被OMIN收录。现研究表明,SPINK5、FceRI-b和PHF11可能是AD的易感基因。

6.瘢痕疙瘩 有家族聚集性,家族阳性史为1.9%~3.4%,汉族人家族阳性史为21.7%,遗传度为72%。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也有少数病例呈单基因遗传模式,并将其易感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q23上和7p11上。现研究表明,HLA-DR、TGF、p53、胶原Ⅰ型α1、NNP-1可能是该病的致病遗传因素。

7.雄激素源性脱发 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病,现已发现5α-还原酶基因(SRD5A2)、类固醇代谢基因(CYP17)、雄激素及其受体(AGR)、胰岛素、芳香醇、人类脱发基因(HR)等是男性脱发的致病遗传因素。

8.痤疮 国内外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报道,痤疮为多基因遗传病,人群中患病率为35%~90%,汉族人的家族阳性史为63.4%;已发现CPY17基因、CPY11基因与男性重型痤疮发病相关。

9.花斑癣 流行病学显示,花斑癣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式,有阳性家族史比例为5.8%~39%,汉族人阳性家族史为21%,遗传度为48%,提示遗传因素在花斑癣发病中发挥着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